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8871700000086

第86章 “三不两利”政策在阿拉善旗的具体体现

卜和 回忆 白晓 翻译

1954年冬,中共阿拉善旗工作委员会和旗人民政府财政拨款,在第四苏木贫苦牧民中发放羊只贷款。由国家拨款,组织发放羊只贷款是中国共产党在牧区开辟工作,推进民主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进一步开展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在牧区实行“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政策的具体体现。

第四苏木位于阿拉善旗西部,我国第二大沙漠——巴丹吉林的周围,恶劣的自然环境,就如雪上加霜,更加剧了这里的贫困和落后。劳苦牧民中的赤贫牧民牧无牲畜,住无房屋,吃无口粮,迫于生计,有的给巴彦(富)当牧工,放牲畜,拉骆驼,搞运输,背柴烧饭,有的给甘肃省山丹,张掖等地区的地主富农放羊,年底1只羊仅获得3升米(6公斤~6.5公斤黄米)。他们早晨凑合吃一顿饭,放一天羊,晚上回来喝几碗只有几粒米的奶茶。常常吃沙葱、沙米、草籽等野菜糊口度日。住的是破破烂烂的黑切进房(半截蒙古包),夏天不避风雨,冬天不御严寒,地上只垫着一两张磨得精光的生羊皮。一件蒙古袍,白天穿在身上,晚间却当作铺盖。一旦生了病更有艰难,请不到医生,吃不上一包药,遇到伤风感冒,煮服野生的苦豆草根解热,消炎。对于性病蔓延的地区,苦于无计可施,只好孤苦伶仃地忍受病痛的折磨。子女上学好像没有这回事,整个苏木(区)没有一座学校,到旗府定远营(今巴彦浩特)上学,不仅无力承担学费和生活费,而且路途遥远,乘驼来回近则需要10天至20天,远则需要20天至40天的路程。

第四苏木共有5个巴格,面积近8万平方公里,有库烈图、厚如木图、沙拉陶立盖、巴丹吉林,艾力布盖、阿拉坦特布西、查干得立苏等七座喇嘛庙,当地的蒙古族男性牧民,基本上几乎都出家当了喇嘛。在牧区,由于宗教影响,牧民盲目认为使1个儿子送到庙上当喇嘛,等于立了1个金塔,5个儿子当喇嘛,等于是5个金塔习惯上,不管有几个儿子,从长子开始,长到7岁至8岁就送到寺庙当喇嘛,到头来有几个儿子就有几个当喇嘛,家里留不住1个。

类似巴丹吉林沙漠北部的树贵,宗乃两个巴格(现在的塔木苏,树贵两个苏木),有库烈图、沙拉陶立盖两座喇嘛庙。1954年,这两个巴格有近1000人,当喇嘛的约有500人,总人口中除女性外,差不多都是喇嘛。不是喇嘛的男性成年牧民廖廖无几,恐怕还数不到20人。因男性都当了喇嘛,给牧区正常的婚姻,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许多婚龄女性找不到俗人,无奈只好指一俗人的名字或借俗人的蒙古刀就举行婚礼。多数家庭中,妇女成了主要劳力,家务、放牧、拉骆驼,跑运输都由女性担负。由于封建迷信的影响,妇女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不用说参与社会活动,就是到寺庙磕头,也不能走正门,更不许在寺庙院内过夜。妇幼保健在当时不可能,产妇在有供佛的房子里不能生孩子,要出去到四面通风甚至刮起大风后内外无别的帐房里生产。这对于妇幼身心健康和成长很不利。

全国解放后,历经苦难的各族劳动人民,迫切盼望着丰衣足食的好光景。中国共产党针对牲畜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以组群编组形式繁殖发展的特点在牧区制定了“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政策。阿拉善旗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各苏木工委的陆续成立,中国共产党在牧区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了这个“三不两利”政策,取得了牧区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但牧区各阶层上上下下时常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既然实行土地改革,划了阶级,分了田地,而单单在牧区就不划阶级,不分牲畜,思想上往往存在着疑虑。为了使党的政策深入人心,取信于民。为了解决牧区贫困牧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起见,由国家拨款,买回牲畜,用贷款形式发放给那些无畜或牲畜极少的贫困牧民,以扶持贫困牧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同时也保护了牧业经济。

1954年冬季,我们第四苏木工委和公署全体干部共十多人学习讨论了发放羊只贷款的有关方针、政策。大家一致认为,发放羊只贷款是一项保护牧业经济,稳定人心,调动广大牧民发展生产,共同富裕的好政策。通过发放羊只贷款,引导牧民自力更生,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牧区贫穷落后的状况,同时,也进一步推进牧区民主改革,使中国共产党“三不两利”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大家接着讨论了如何发放羊只贷款问题。苏木达(长)达西策林同志说:我们四苏木北部牲畜多,南部扶持对象多。我带头卖口轻繁殖母畜和种公畜。同时,我先到我们家乡——雅布赖巴格(今阿拉腾敖包苏木)进一步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在牧区实行“三不两利”政策和发放羊只贷款的意义,动员大家卖好畜,卖出口轻健壮的生产牲畜来,并组织人力,把羊赶到南部的艾力布盖山、阿拉腾特布西和西努日盖地区,以补充发放羊贷款所需要的生产羊只。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依靠广大牧民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干部的齐心努力,一定要做好工作,圆满完成。到1954年冬和1955年春,宣传政策,动员群众,组织实施,发放羊只贷款的工作,已成为我们第四苏木的中心工作,旗工委和旗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派出旗人民政府政务处副处长黄孟和乌力吉来第四我苏木帮助指导发放羊只贷款工作。

第四苏木的羊只贷款工作由工委书记,苏木达领导,苏木干部分组参加,全苏木范围宣传、摸底的基础上,根据第四苏木地域辽阔,居住分散的特点,主要采取了就地动员,就地买畜,就地发放的办法展开。由于羊的来源有限,后从雅布赖巴格北部买了一批,用12天到13天的时间赶到艾力布盖山、阿拉腾特布希山分户发放。

在我记忆中,这次羊只贷款的发放面比较广泛,财政拨款为两万多元,买生产羊近4000只,扶贫140多户,一般每户贷羊30只左右,对人口少,劳力少的户发放10多只,人口多,劳力多的户发放了80多只。如阿拉腾特布西山的孟和乌什年轻夫妇,贷了40只,艾力布盖山上的项布一家8口人,贷了80多只羊。

中国共产党在牧区开展羊只贷款发放工作,使牧区各族人民群众充满感激和喜悦,其意义深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牧区无畜或少畜的贫困牧民有了自己的牧群,得以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有了走向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

(二)在牧区实行的“三不两利”政策和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入人心,消除了疑虑,激发了群众生产积极性。

(三)解决了贫困牧民生产和生活上的迫切要求,使失去正当职业的一些牧民,得到了羊只贷款,也得到了安置,新的社会秩序得到进一步稳定。

(四)加强了牧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调动了牧区各族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牧区生产力。

阿拉腾特布希年轻的贫困牧民拉布格,他贷到羊只后高兴地说:“母亲养活我长大成人,党和毛主席领导我们解放翻身,现在又给我们发放羊贷,指引我们走平等富裕,美满幸福生活之路。”拉布格同志后来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成了基层骨干力量。

1957年我下牧区,在阿拉腾特布西见到了当年贷羊的孟和乌什同志。他第一句话就说:党有赐恩,我已经是富起来了!1954年冬苏木达达西策林和你来给我贷了40只羊。1955年、1956年接活羔羊70多只,在1956年秋季干旱,看势不妙,我急忙挑选出老口龄母羊和一些小羯羊共计50只,一下赶到甘肃省张掖县的市场上卖掉,把卖羊的钱拿来,首先提前全部还清了1954年羊只贷款的本息,剩下的买了当年的口粮。这样既还清了羊只贷款,又减轻了草场压力,腾出劳力来,集中加强饲养管理,今年又接活了20多只羔子,渡过了旱灾,现在,除了我每年杀吃的几只外,还有80多只羊。你看,我们富了吧!我们贫困牧民,每当想起现在的社会主义新生活,我们就打心眼里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