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8871700000093

第93章 阿拉善旗煤矿资源观览

何承梯

阿拉善旗贺兰山沿山一带,南至上井子、野猫山,北至范家营、古拉本敖包、呼鲁斯台、河拐子,共经过8个巴格,煤田蕴藏丰富,质量优美。如古拉本的“太西煤”是闻名全国的无烟煤;呼鲁斯台、河拐子两个品种烟煤可与著名的抚顺烟煤相媲美;上井子烟煤含硫量低,为人们所称道。这样多品种优质高产的煤炭资源是人民生产,生活所必需,万分宝贵的国家财富。惜乎在旧社会政治腐败、技术落后,不但经营规模很小,开采方法也简陋不堪,产量甚微销路不广。直至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才逐步采用新式科学方法开采,迅速扩大生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使有关同志了解阿拉善旗煤炭资源的历史状况,今昔对照,俾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本人经历所及,对古拉本、代开、乌达三矿的历史概貌作一简略叙述,供为参考。

一、古拉本敖包煤矿历史概况

(一)名称起源。古拉本敖包煤矿简称古拉本煤矿,位于贺兰山西麓阿拉善旗一侧与宁夏省平罗县交界的大岭山下,原设有阿拉善旗政府边境防卡一所,有大石堆积而成的古敖包3个,解放前该处仅有少数私人开挖的小型炭窑或炭井,1950年阿拉善旗政府接管开采,以3个敖包的蒙语译音定名为“古拉本敖包”煤矿,简称古拉本煤矿。

(二)煤田分布面积和煤层结构。贺兰山中各山有松山、火山之分,所谓松山就是山上有茂密的森林,但山下无煤,火山只有光秃秃的凹凸不平的山顶并无树木,但山下却有煤层。自大岭南经大松山西,二道岭北,以至二确台(今光明队)小松山一带,都是这样光秃无林而蕴藏煤层的山地,共约面积150平方公里。据西北煤田地质勘测队于1953年经过槽探、井探、钻探初步探明煤层为上、中、下三层,深度共约300米。这个估计较为准确,因为当时阿拉善旗开采的是中层水少,前山(贺兰山东麓)宁夏汝箕沟开采的是下层水大,宁夏挖进阿拉善旗古拉本煤矿层的下层时,双方可以听到工具震动的声音。至于煤层的结构,通过开采证明,每层纯煤是根据山形高低而定,最厚达到15米左右,最薄处10米左右,纯煤下层隔黑石皮与岩层3米至5米,这是从汝箕沟开采的下层和古拉本开采的中层得出的初步估计。古拉本无烟煤与呼鲁斯台和河拐于两种烟煤都不同,看不出明显的木质枕桩,但多数有似松木板直丝纹的模样。因古拉本矿煤层厚,不论煤层多高容积多大总是一个整体,只有小的分层裂缝,给采掘带来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解放前后开采情况。古拉本矿煤窑开采始于清代初年,先由太阳沟开始,当时工人在地下取暖用大块煤围堆在一起点燃长年不熄,因而时常引起火灾,以致后来太阳沟南大山及沟北小山一带由内到山坡均为废墟,常年烟火熏人,1950年还留下燃烧的痕迹。八仙胡同有旧基一处,是因太阳沟失火后而另开掘的巷道,已塌陷多年,深度约150米处有遗留的米面箱及采煤工具等,可见塌陷时工人也难免伤亡,据说此窑共产煤4000吨至5000吨;准格尔矿井因开采中途塌陷停产多年,出煤约4000吨;欧家矿井掘进约100余米,因水大无法挖掘停产多年。以上各井口均因多年挖掘超过宽度而造成塌陷,对煤田破坏很大。1950年阿拉善旗接管正在开采的8个井口,其中王占奎开的八仙胡同,井口是专供阿拉善旗民用的,深约60米,宽3米,高6米至7米,产煤量约1500吨,金国祯开的井口深约30米,宽至10米,高至10米,听到政府接收的消息有意破坏,计产煤量约1200吨,王廷泉开的井口深约100米,宽5米,高6米,开采比较规格,矿床完好,总产煤量3000吨。至于唐万保、王虎子所开的两个新井口,深度不大产煤不多。各井口所产之煤,在解放初期因交通条件差,只能供销阿拉善旗和宁夏各县。根据全部矿井采掘情况,估计,自清初至解放总产量最高约3万吨左右,因为清初只有紫泥湖和定远营两地是阿拉善旗人口集中的地方,为数也不多,牧区在解放前很少烧煤,所以需用量很有限。

(四)经营、生产及工人生活。古拉本矿的经营方式历来都是来自平罗等县无地可耕的农民向旗政府申请,要求在大岭下开井挖煤,言定每年上交霍硕厢(财政处)大块煤若干驮,凡煤窑发生任何事故都由窑主自行处理,自产自销,政府概不过问。生产用的工具有铁榔头(5公斤重),铁尖镢头(2.5公斤重),刨锤(1公斤重)钢尖钻头,瓷油壶提灯、镊子1把、防水寒青羊皮1张、长铁棍铁楔子(重三四公斤)、爆破用的自制黑色炸药、背炭用的挚和筐,按所分工种分别使用。工种计有扒岸工、采刨打炭工、安全工、背运工、杠抬上煤工4个工种。工人来源解放前期主要来至贺兰、平罗、惠农等县农民,都是季节性工人,春播时离矿务农,秋收后回矿做工,工农兼顾,还有来自各省流窜人员,旧社会兵丁以及无地可耕的宁夏单身汉,其中许多人染有吸食毒品和赌博恶习,就长住煤窑为窑主卖命,冬夏都穿一身山羊皮或青羊皮褂裤,晚上睡土炕作为铺盖;吃的是黄米饭咸萝卜菜,他们根本不考虑如何穿好吃饱,只要每天能吸毒过上瘾就满足了。工人的待遇是根据各工种分等按劳给酬,负责巷道安全的采煤破炭工为最高工头,扒岸工以方尺计算工资,背炭工以体力及背炭多寡付报酬,杠抬上煤工以杠抬煤人数多少付报酬,无营业时全体工人只供伙食,也无任何福利和劳保待遇,对人身伤亡事故,伤残者后果自负,死亡者有的和家庭事先商定付给银元100元至200元、300元,要看窑主的经济状况而定,有的事后协商解决,没有家属亲人的外籍工人就地埋葬了事。生产的方法,首先由负责安全的采煤工提前下井,拿长抓子铁棒向各炭顶,岸口悬壁“敲帮问顶”进行安全处理后,再让工人下井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第一程序是由扒岸工用刨锤带钻头卧在石皮上,铺着青羊皮,刨扒掉煤底至石地中间隔着的0.5米厚的黑石土,成为深约5尺至10尺,宽5尺至10尺上下悬空之状;第二程序是由采煤工在上悬煤处选择适当位置用铁棒钢钎捣1至3个1米深的眼,放进小包炸药4两,插入导火药捻线,再用湿土填满捣实,然后点火爆破,一次可下炭1500公斤至2500公斤,再把大块破成100公斤左右的小块;第三程序是由背、扛工人同时动手,把煤块扛抬在背工脊背上,背出井口,即完成采煤出井全部工序。至于安全设施,解放前根本无人过问,一般没有通风设备,开一个巷口就很难,再由山顶向下开个通风口就更难了,所以进入150米至200米深度,用的油灯就自行熄灭了,不能继续向深处挖掘,否则即有生命危险(因缺氧气而窒息死亡),只得重新开辟新巷;那时日常生产安全问题主要依靠多年富有采煤经验的老工人,即打眼破炭工,这些老工人对地形,地质,煤层结构确实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经过慎重的敲帮问顶,可以断定0.5米厚以下的煤层自然裂缝,或是否虚悬,并能预先断定掉落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停工等待塌落后,经过处理再下井生产。但这种安全办法并不绝对可靠,事实上灾难不时发生,工人伤亡只能听天由命。所以那时煤矿工人迷信观念很重,依靠山神和太上老君的保佑,常年供奉山神和太上老君的牌位,每月初一、十五必须宰羊烧香祝祷山神和太上老君的庇佑。1950年阿拉善旗政府接管古拉本矿时,端阳节那天安全组长发现井下可能脱顶,不许工人下井,有个工人王福祥不听劝阻,背着组长擅自下井捣炭,结果炭顶塌落死亡,不明真相的工人就埋怨说是领导不宰羊烧香祷告引起的,这是解放后为古拉本矿建设而牺牲的第一个工人。古拉本矿公营后,于1954年还曾发生一次瓦斯爆炸重大事故,原因是工人某某把火柴带进工作面吸烟引起的,爆炸后大火冲向几个巷道,摧毁了煤墙,石柱及附属设备,死亡15人,重伤19人,当时阿拉善旗属宁夏省辖区,这次血的教训通报全省提高警惕。

(五)交通运输。自古拉本矿通往定远营只有一条可行骆驼,驴骡的简易砂石路,所经计有二道岭、塔尔岭、香池子,水磨沟、沙井子,札汗乌苏等地,其中自古拉本矿至塔尔岭一段沟长流水并有大石头挡道,骆驼驴骡通行十分困难。运往定远营的煤的时间为,春、秋、冬三季主要靠本市养驼户,夏季则靠沿山一带塔尔岭、水磨沟等地的驴骡户。有些养驴户运煤自己下井挑选优质块煤,砍平整齐自背出井,往往造成伤亡事故,解放后立即禁止;从大岭敖包通往汝箕沟10华里一段路坡陡崖悬,但可通行驴、驼,在前山(贺兰山东麓宁夏境)缺煤之时,可以勉强冒险来后山(古拉本)驮煤至平罗一带销售。

(六)解放后接管情形。1950年2月20日,阿拉善旗政府派我负责古拉本敖包煤矿接收开发任务。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我只与鲁志飞两人携带葫油12.5斤,面粉100公斤,大米2斗40公斤,黄米5斗100公斤,前往古矿进行接收,适逢贺兰山匪首郭栓子聚众作乱,许多工人与土匪往来,情况极为复杂,何、鲁两人住在工人把头包国祯的猪圈驴棚里办公,前山(宁夏境)驻有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八○团,古拉本矿已被土匪包围,深更半夜或拂晓之时,匪徒和剿匪战士都不断出现,矿上干部职工都要受到检查,土匪平时常去矿上捣乱,遇有断炊之时,矿领导只好背负口袋、搭连四处告借,艰苦备尝。

不过自接收开办以后,即彻底废除封建把头,建立新型的国营煤矿规章制度,鼓励工人努力生产,以确保定远营公私煤炭供应,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采取流水作业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及工资、生活、福利待遇。直至1952年初“三反”、“五反”运动后,因一些工人闹事造成停工停产,阿拉善旗巴彦浩特煤炭供应不足,发生恐慌,旗政府又下令重新整顿,进一步建全规章制度,制订井下操作规程,改善劳动条件及安全设施,实行计件工资制按劳取酬,不久就稳定了生产秩序,提高了产量,煤碳供应由脱销变为满足供应,古矿也逐步增加了收入,为进一步添置设备扩大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代开煤矿历史概况

(一)名称起源。代开煤矿位于贺兰山中段,是东通大武口至平罗的一条山沟,与宁夏平罗县交界,沟内有一小山以小山为分水岭,东面山坡为平罗县属,西面山坡为阿拉善旗属,阿拉善旗政府在此设有防卡,有士兵数人把守。此处原名石炭井,因从交界向西7.5公里处有上下两个水井,叫作上迭克井和下迭克井,矿井就在这两个水井的中间,所以得名“代开煤矿”,代开是迭克的音转。这个煤矿一直属于阿拉善旗,1958年开始划归宁夏省经营,起名“石炭井”,所产煤炭是宁夏全省铁业生产所需煤种。

(二)煤田分布与地质状况。自宗别立而至呼鲁斯台、敖尔海代滩、石炭井沟一带都是丘陵山地,蕴藏着丰富的烟煤资源,有的山坡露出不同程度的黑灰石土,居民就地就可挖煤,据华北地质勘测221队1953年钻探取得资料证明,煤床接连乌达煤田,仅在石炭井沟内五部钻机证明厚度为300米至500米。

(三)煤质结构和品位。代开煤与闻名的抚顺烟煤品位相同,超过乌达烟煤,即1.25公斤可炼焦炭0.25公斤,而乌达煤是1.5公斤炼0.5公斤。此外代开煤开采便利,平坦处只有3米至5米深的土层,结构有似块状,但易粉碎,有的煤层内含10公分至15公分的石块,挖掘的条件较差,宽不超过2.5米,采取三角形掘进比较安全。

(四)代开烟煤的用途。原煤多是用于工业,主要是铁业、砖瓦业生产和锻制农牧手工工具及日常生活的重要燃料,远销宁夏全省及肃北、河套一带,以及银川修枪所,发电厂等都用此煤。原煤加工后成为焦煤,俗名“岚炭”,则是冶炼和铸造的主要燃料。焦煤加工很简单,多是以井下带有小石块的煤沫废品堆积烧炼,但因麻莲滩沟内还有一种“干板炭”,也可作冶炼的燃料,所以焦煤的销路很少。

此外,代开矿井东约1000米处有一多年封闭的矿井,煤质与古拉本矿无烟煤性质相同,地下煤层3米至5米厚,为整体结构,据说宁夏电灯公司30年前曾用此井之煤为燃料发电。此井以东还有纯烟煤废矿井8个,但只有低凹的井口痕迹,其他情况不明。

由代开矿越过水分岭,经麻莲滩,艽莱沟而至炼铁厂,均有不同质量品位的两三种煤,例如专供冶炼铸造之用的干板炭,有无数的小煤窑,据说是鸡窝式的煤层,最厚1.5米,危险性很大不易挖掘。根据旧矿井遗留的痕迹分析,可能是清代宁夏府兴盛时期人民需要制造铁器工具而开掘的,但无从考证。

(五)经营和生产。代开矿历年以来都是平罗附近农民向旗政府申请允许开采,每年交纳霍硕厢烟煤若干驮,旗政府即不再过问。生产用的工具十分简单,只有照明油壶瓷灯1个刨炭锤带钻头1把,铲锹1把,青羊皮1张。只以刨锤向前掘进,没有废品采下的煤全部人力背出销售。但必须由熟悉山性,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担任井下安全和指导生产,其余才由扒岸工,背炭工、上筐工分别操作。这个矿井平坦无水,很少瓦斯爆炸,所以比较安全,不易发生事故。工人多来自平罗县,尤以大武口人居多,还有一些是宁夏旧军队的士兵。全部工人中十之七八吸食毒品,并染有赌博恶习。其次代开矿工人也多是季节工,农忙时回家务农,秋冬农闲则来矿上做工,只有一个井口有常年工人七八人。

(六)待遇和生活状况。代开矿工人生活十分艰苦,常年住宿石头房,铺着羊皮睡石板炕,穿山羊皮衣裤,吃的是以黄米饭咸菜为主,由前来购买煤炭的农民带来交换煤炭。至于工资待遇,扒岸和掘进工按方尺付酬,背炭工或按筐数或按日工资付酬,吸食毒品的就以煤炭所换回的毒品付给报酬。吸毒和赌博是工人的大害,许多工人都因此而长期过着贫苦生活。

(七)交通运输。石炭井通往定远营有一条简易便道,沿山沟经呼鲁斯台、宗别立防卡、神水敖包、塔尔岭一段只能通行骆驼和驴骡,由塔尔岭至定远营一段才通行畜力车;从矿井通往大武口也有一条便道,可通行旧式老牛车,但因山沟常年流水,大石头夹带冰块十分难行,时常碰伤车畜。

(八)旗政府接管经过。1950年2月20日阿拉善旗政府派员接管代开煤矿,首先拨给胡麻油12.5公斤,白面100公斤,大米40公斤,黄米100公斤以供应职工伙食。当时有土匪郭栓子等多人在该矿附近扰乱,情况复杂,1950年春节前剿匪部队在矿井至呼鲁斯台途中的套素沟与匪交火一次,伤亡很大,因而直至秋季剿匪大捷之后才正式开展煤矿工作,但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又挖出贪污银币600余元,造成停工停产的矿领导朱继武,旗政府改派我接任整顿,首先对代开煤矿的历史资料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挖掘出30年前采掘过的旧井口内整体块硬层煤,即以此煤和现开采的软性煤两种样品,奔走平罗,银川等地,和一些大小砖厂、机械厂取得联系,推广销路。并经宁夏省工业厅供销处大力支持,将样品送兰州化验证明此煤的质量很高,可以扩大生产,惜因政府财政困难,上级领导张元欣也不支持,扩大生产未能如愿,后来只得与西大滩劳改队订立合同,预付金600元,并担保向平罗银行贷款400元,即以此款立即召工10余名开始生产,从此打开销路,煤矿得以稳步前进,不过政府接管后,也曾发生过不幸事故。那是1953年4月14日,工人阎青录在井下违犯操作规程,(闯进禁区废巷道有水)解手,被冒顶陷落下约两吨多重的煤块砸伤毙命,这是自公营后代开煤矿第一次伤亡事故,为此矿领导何承梯(我本人)被撤职处分。

三、乌达煤矿历史概况

(一)名称来源。原矿区位于宁夏省黄河下游河拐子流域,山西河岸向西入山20华里处有阿拉善旗防卡,属宗别立巴格辖区,1950年阿拉善旗接管开办时,原矿井对面有乌达山,因此而得名“乌达煤矿”。

(二)煤田分布与煤质结构。据华北地质勘测队1953年从矿井经河心至河东卡布其一带钻探证实,其矿藏资源极其丰富,面积很大,横贯穿越黄河直接伊克昭盟,还接连石炭井煤床。从接收前开采的梁家沟,窑子沟两个井口观察,乌达煤矿也有两种不同种类的烟煤。一种是坚硬整体块状与古拉本无烟煤相同的烟煤;一种是与代开煤相同的软性块状内含粉碎的软沫煤。前一种开采必须硬打硬干,挖掘困难,解放前已停止开采。乌达矿的煤层结构据已开采的矿井证明,上层顶板整体是石板,光平如房顶棚,地板也是石板,光平亮滑如水泥抹面,上顶与地板中间夹的纯煤最高2米,旧时的开掘显然不合规格,最宽处仅20米至30米。据老工人说乌达矿从未发生过人身伤亡事故,这也许是私人开掘的都是小煤窑的缘故,但也足以证明乌达煤矿的煤层地质结构,对于采挖者是十分安全的。

(三)用途和运销。形如软煤沫内含小硬块易粉碎的乌达原煤,在河拐子上游有石嘴山、乔儿沟、老石岱等地的小煤窑水运向黄河上游的宁夏中卫一带销售,但当时宁夏全省没有较大工业,只有小型电灯公司,修枪所,烧砖窑等,需用量很小,其次在黄河上游逆水运输十分困难,陆路交通更十分闭塞,因而乌达煤大量向南运销势不可能,只有利用黄河向下游运销包头一带,则运输方便销路广大。乌达矿的整体硬块烟煤经过兰州化验证明,最适合各类工业生产的优质煤,大部运销包头及其以东工业发达城市。

(四)经营、生产及工人生活。经营开采必须事先报告阿拉善旗政府申请批准,每年向霍硕厢交纳开采费小米或银元若干,另外还要负担地方总管的随时敲诈勒索杂项摊派,至于矿上内部事务政府概不过问,统由承包经营者自行管理。生产工具十分简单,与古拉本和代开煤矿一样,不过油灯尖钻锤、铁锹、护身青羊皮背炭筐之类。挖掘软煤只须用刨炭锤向前掘进,再用柳筐人力背出井口即可。生产组织是由有经验的老工人担任井下安全,指导生产,按各工种顺序从刨掘、扒煤、装筐、而至背出矿井。乌达煤矿的优越条件是,虽经私人乱掘乱挖,但石顶整体坚固,地下水又少,故挖掘宽度达30米而从未发生人身伤亡事故,乌达矿的河对岸是伊克昭盟,故工人来源主要是伊克昭盟及陕西榆林、神木、府谷等县的逃亡户,大部分有吸毒嗜好及赌博恶习,多数带有家眷及小孩,长期住在河拐子河滩上,充当装船及卸车等临时工。乌达矿工人生活也十分艰苦,长期住石头或茅草房,睡石板炕,常年都穿白羊皮衣裤,每天吃两餐黄米饭。乌达煤矿距黄河岸20华里,面对黄河,后靠大山,人烟稀少,没有农田,工人生活主副食品仅能依靠黄河上下船只商人贩运而来,但船只如不装运乌达煤就不靠岸,所以购买主副食品有时很困难,比较古拉本和代开两煤矿,以乌达煤矿工人生活为最苦。

乌达煤矿工人的劳动报酬以负责安全的采煤工为最高,其次是扒岸工,掘进工按方尺计算工资,装筐和背炭工则或按日工或按筐数计算工资。乌达工人多数是外来户,没有耕地和牲畜,全靠挖煤度日,常年住在矿上,因为煤炭积压无销路,窑主又无周转资金,所以劳动报酬不能按时拿到手,生活就更无保障。

(五)交通运输状况。乌达煤矿由山沟至河岸20华里,道路坎坷不平,生产的煤必须由矿上雇河东的二并于老牛车运到河岸上,再等待买主,遇有黄河中往来船只,工人们就站在岸边大声呼叫:“这里有炭请来装船”,当时岚炭(焦炭)在包头销路较广,双方协商建成交易后,即由矿上工人及家属背抬装船,运往包头销售,这是乌达煤的主要出路,其次运往西南既缺少销路,而且黄河上游有三道坎阻碍石疑,重船无法通行,至于陆路交通更加困难,各地畜力车和骆驼从不去乌达煤矿运煤。

(六)接管公营概况。乌达煤矿于1950年2月由阿拉善旗人民政府接管,当时派陈建荣前往负责,也拨给面粉100公斤、黄米100公斤,大米40公斤,胡油12.5公斤,以备职工伙食之用,但接收后因黄河冻结运销不便,而且储备的煤很少,政府又无力投资进行生产,不久就由磴口县地主田守祥主持经营,可是田守祥又与阿拉善旗政府燃料管理所副所长杨宝山闹翻。相互持枪对立争斗,结果田守祥又被撤换,于1952年底改派中共阿拉善旗工委干部共产党员杨青山同志主持乌达煤矿工作,杨青山同志为了开发阿拉善旗煤矿事业,披星戴月徒步奔波,走访磴口一带各工农业生产部门,磴口县并派民政科长马维荣来旗接洽,并签订定购乌达烟煤合同及运输等有关协议,从此乌达煤矿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