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8871700000097

第97章 阿拉善双峰骆驼与驼具

白·那音太

骆驼是“沙漠之舟”,是我国北方各族人民自古以来长期的极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因而进一步地了解骆驼,了解使用骆驼时的各种驼具,将对我们更好地保护骆驼、使用骆驼,更好地发展养驼事业,从而为祖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阿拉善地区的骆驼有沙漠型和戈壁型两种。沙漠驼结构紧凑,发育良好(指肌肉与骨骼发育逊于戈壁驼),头面清秀,眼大明亮,胸廓发育适中,腹大而圆,蹄大而圆,筋腱明显,毛色杏黄者较多,绒毛细密,粗毛比率较低;戈壁驼个体粗壮,全体发育充足,肌肉发达,颈长短适中,胸廓发育良好,四肢端正,紫色、杏黄色,土红色者居多。沙漠驼和戈壁驼都能在不同条件的荒漠戈壁中发挥特有的作用。

骆驼依成长期的不同又可分为驼羔、青年驼、成年驼、老年驼等,以显示大小强弱。

驼羔(蒙语称“包突格”),指1至2岁小骆驼。驼羔随母驼生活。1岁驼羔其特点是头大,额部隆起,头颈高昂过体;驼峰出生时倒伏,生长发育中充盈直立;体短肢长,胸浅背狭,脊部(前峰正面下部)高;被毛呈棕褐色,鬃肘、嗉毛较短,性情活泼好动,人易接近。驼羔生下7天后,牧民给其带上笼头,还用拴绳(蒙语称“乌雅”)拴住,以防成野。驼羔到2岁(蒙语称“吐茹姆”;2岁的公母驼又同被称为“沙拉西立布”)仍保持四肢较长的特点,由于未能使役,所以膘情良好,两峰挺立。两岁驼嘴细尖,眼窝丰满,绒毛细而柔软,性情粗野好动,不易接近。

3岁至5岁之间的末骟公驼叫做“太拉科”;3岁和4岁的母驼分别被称为“衮吉”和“敦吉”,3岁的公母驼又一同被称为“羖纳”。3至4岁时的骆驼就是青年驼了。青年驼体型尚未充分发育。骆驼一到青年时期,就要调训,开始进入使用期。骆驼是个力大身高的大动物,人对它的控制与指挥,全靠系于鼻棍上的缰绳进行。

鼻棍一般在其2至3岁时穿戴,当于冬春天凉时进行(一般叫九天为好)。穿鼻方法是先将鼻棍的尖端,由右侧鼻孔后下方约1厘米处,用力向对侧穿过去,然后在鼻棍刻痕处拴上缰绳。穿鼻棍必须注意位置,不能过前或过后,过前易将鼻孔拉破,过后则牵动骆驼神经较少,不便控制。青年驼在穿鼻棍后即可调训,调驼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训练其跪卧。先把蹄绳拴在骆驼右前蹄的腕上,尔后从双峰中间下搭到骆驼左侧。训练时,用力把缰绳和蹄绳周时向左侧拉,并牵引骆驼转圈,其间提空骆驼的右前蹄,使其失去重心,就势迫其下卧。这样反复多次,骆驼便学会应人跪卧了。青年时期的骆驼因未久经磨炼,不能驮物过重,更不能长途运行,只能短途轻运,否则将会致病,失去今后的耐用。

成年驼躯体发育已为成熟,其个体高大,骨骼粗壮,肌肉丰满,皮厚并弹性良好,绒毛厚密,精力充沛且性情温驯。成年驼的使用效能最高。一般成年驼能驮重350多斤,而且耐力很强,非常适应长途运行。如,旧时驮盐,一列十几驼,每驼驮负300多斤,从早到晚,一连十几小时,却可长行不卸。如此耐力,实为惊人。成年驼的使役可长达15年左右。

成年过去就是老年,骆驼亦如此。骆驼一老,头变粗重,眼窝凹陷,下唇松弛,眼内出现白斑,皮肤也松弛并弹性降低,皮毛粗刚欠光泽,肌肉欠丰满,性情安静少动。随着年老,骆驼的使役耐力也就逐渐退减。但是,老年驼并不完全失去使用价值。如,老年驼性情安静,不易惊动,这就非常适应老人、少儿的骑用。据说,主人若在大雾或黑夜迷失了方向,老年驼就能把主人带回家或带到有人的地方。所以,牧民对他的老年驼是非常爱护非常关心的。一骆驼能活30多年,伴随主人30多春秋,相互间的感情会是至深的。骆驼对人类的贡献是不可忘记和不容磨灭的,它是许多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活桥梁,它在祖国北方广大的疆土上已留下了深深的历史性的足迹。

役使骆驼,要整备相宜的驼具。驼具不同于其他畜用器具,是独有形样别具一格。驼具的制作,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劳动牧民在历史生活中的智慧和才干。驼具大多就地取材,以皮毛等为原料制成。驼具主要分为绳类和鞍类两大部分,现分述如下。

绳类:主要包括笼头,缰绳,驼绊等。

1.驼羔笼头:用两条细毛绳缝制,成扁状。一般还用红、绿色布条夹在其中以作装饰。笼头由鼻梁绳、下颌绳、后脑绳、扣绳、系绳交叉系结而成。笼头套在骆驼头上,以拴制驼头的上下前后。鼻梁绳长约1尺,缝制时在上方重折一些,以便驼羔长大后,予以放大;笼头下颌绳长约0.6尺,中有系拴绳的绳扣;笼头左侧有扣绳,扣绳端头有扣眼,扣绳起固定笼头的作用,其长约0.5尺,后脑绳从驼头右侧绕过后脑,系吊于扣绳之扣眼上,其长约2.5尺;笼头系绳长约1尺,并系于下颌绳更里处,是防止笼头脱抹之用。

2.拴绳:是一条直径约3厘米的驼毛绳,一般系于驼羔颌下或左前膝上方。绳的中部有个转环。转环是铁制的,用以调节拴绳的转动,防止拴绳拧绞。拴绳从转环处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长约5尺,下部长约4尺。拴绳是用以拴系驼羔的,末端一般固定在拴桩、树木或其他相宜物上。

3.母驼细绳:是一条直径1厘米左右的细驼毛绳,用于挤奶时牵拉母驼,为防驼羔吃奶。母驼还戴乳罩(蒙语称“得勒布其”),乳罩多数用三角形的布料缝制,在其三个布角上各带一根细毛绳,以便从母驼尾脊部拴系。

4.公驼笼头:由4至6根细毛绳拼缝而成。主要是在冬季公驼发情时使用。用以防其咬驼、咬人或打呵。据说,发情时的公驼打呵,会把自己的嘴角和下巴崩裂,所以必须给公驼戴上笼头,把嘴紧紧地捆住。公驼笼头的鼻梁绳长约1.1尺;下颌绳分左右两段,左段长约0.5尺,右段长约0.7尺,在公驼发情时,把左右这两段下颌绳扣紧,公驼口则不能开张;公驼笼头后脑绳长约3尺;笼头左侧扣绳长约0.6尺。公驼笼头除防止自伤和它伤外,还有配合缰绳控制公驼的作用。

5.缰绳:是一条直径约2.5厘米的驼毛绳。缰绳长约1丈左右,一头拴定于骆驼鼻棍上。鼻棍状如铁钉。一般用红柳、霸王、冬青、野杏树、拐枣等木料削成,直径约1.5厘米,长20厘米左右,鼻棍上有两个附件,即鼻板和鼻钥。鼻板呈“元宝”形或椭圆形,多数用绵羊角、红柳等制作。鼻板中部有凿眼,将鼻板穿置于鼻棍钉头处,挡靠在驼鼻之右侧,可防鼻棍抽脱。鼻钥一般用羊蹄或皮子制作。将鼻钥套放于鼻棍尖端削凹处,可挡缰绳脱滑。

6.蹄绳:相似于缰绳。一般只在训练骆驼跪卧时使用。

7.驼绊:用一种扁绳做成,长4尺左右。用驼绊将骆驼的两条前腿绊住,可防止骆驼远走或丢失。

8.大绳:是一条直径约4.5厘米的驼毛长绳,长4丈多。大绳主要用于重载驼的捆驮。

鞍类:依不同用途可分为骑鞍和驮鞍两类。主要为保护驼背和方便于骑驮。

1.骑鞍:是专供骑人用的鞍鞯。主要由鞍片、塔塔、驼镫、肚带等组成。

(1)鞍片:是骑鞍的主体部分,一般用毯子或密纳毡子制成。鞍片全长5尺左右。搭于驼峰间的一部分宽约1.5尺,下披之两侧部分宽约1.8尺。驼鞍的主要作用是护驼背、当衬垫,亦作装饰。

(2)鞍屉:即鞍片下部垫用的毡子,椭圆形,常用一对。鞍屉有保护驼背及鞍片的作用,亦可使人座下软适。

(3)塔塔:是由两条约1.5尺长的皮条连接两只羊角骨而成的一个鞍件。塔塔虽然简单,但作用甚大,它搭于鞍片上,既吊系驼镫,又环连肚带,是将驼鞍各部件连成一个整体的关键所在。

(4)吊带:多用皮子制成,一般宽约0.1尺,长约0.5尺。吊带上有扣眼。吊带是和肚带配合使用的。

(5)肚带:是一条宽约0.2尺,长5尺多的扁形绳带。通过鞍片上特留的两个小方孔,将肚带的一端固定在塔塔右一侧的羊角骨上(角骨上有系环)另一端的靫扣则可活系于塔塔左一侧的吊带上。肚带同吊带上连塔塔紧束驼肚,使驼鞍整体不致滑动。

(6)驼镫:多由铁或铜铸成,状如马镫。驼镫上有皮制镫绳,两镫分别系于塔塔左右的两只羊角骨上。驼镫作用同于马镫,为骑者蹬脚用,使人稳适。

(7)梢绳:用细皮条、细毛绳均可。稍绳每根长约2尺左右,系于塔塔羊角骨之端眼处。稍绳共八条,驼鞍每侧四条,每角骨端眼两条。稍绳作栓系驮物用。

驼鞍的设计构制精细美雅,其不但使用起来合理方便,一些部件的花纹及工艺亦有欣赏价值。驼鞍的整个型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另外骑驼还须有个褡裢。褡裢是驮在驼鞍上的一种类似于行李袋的毛线制品,中间竖开口,其两头可装东西。褡裢分为大、中、小三种,小的能装10多斤,中等的能装三四十斤,大的可装80多斤。

2.驮鞍:亦称“驮架”,是专供驮货物的鞍鞯。主要包括鞍扇子,架杆等。

(1)鞍扇子:是用粗毛线织成的两块长方形袋子,其长约4尺,宽约2尺,厚约0.4尺,内装拧绞着的麦草各5卷,两块鞍扇子约重22斤。每块鞍扇上用细毛绳斜纳四行。在两个鞍扇上各有一根用缝绳固定的架杆。

(2)架杆:每根长约6尺,粗约8厘米。架杆靠鞍扇的一侧为平面,前后两头有绳槽。

(3)横档绳:有两条。前档绳长约5尺,后档绳长约4.5尺,均为毛绳。前档绳栓结两根架杆的前大头,后档绳栓结两根架杆的后小头。驼鞍总重30多斤。驼鞍的两个鞍扇通过两根架杆和前后档绳紧夹于驼峰左右两侧,既能保护驼背、驼峰,驼肚,还能取平峰面,减轻货物直触的压力。驮鞍是骆驼长途重载不可缺少的用具。

通过驮具役使骆驼,这是阿拉善蒙古民族用驼的基本方式,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用驼法。阿拉善旧时有这样一种婚礼习惯,即只在娶亲时,新娘所骑的骆驼可鞴马鞍,平时是不鞴的,大概意在显示尊荣高贵。旧时骆驼还曾用于驮轿。驼轿有单驼轿、双驼轿等。到了近代,骆驼的应用更加改新,它能拉车、拉水、拉磨及刮路,甚至还可以仿照赛马进行比赛。现代的“骆驼赛”已成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一个项目,并开始更大程度地吸引国内外观众。

骆驼在今天已被人们列为世界稀有动物之一。从古以来,骆驼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目前,科学界在研究骆驼,艺术界在赞美骆驼,骆驼已成为塞上明珠,成为北方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这一切都是骆驼应该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