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8871700000098

第98章 阿拉善草原的蒙古部落及其与明朝的战争——明代的阿拉善

李文志

蒙古入主中原,于1271年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从元世祖忽必烈到元顺帝妥欢帖木尔,共历12帝97年。元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大将徐达帅师北伐,元顺帝自北平出塞占踞开平,从此蒙古由中原还居大漠南北。明成祖曾“三犁虏庭”,禾冬未统一北方草原。这样,北方蒙古和明王朝势均力敌,南北对峙。彼此战争不断,间或互市贸易。

明朝为防御北方蒙古势力南进,在东起辽东西至甘肃设九大军事重镇凭以固守。九边之一的宁夏镇东倚黄河天险,以拒鄂尔多斯;西障贺兰险隘,以抗阿拉善蒙古。因此,贺兰山成为蒙古与明王朝的天然分界,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地区,在明代为蒙古民族驰骋之疆场。

一、明代蒙古各部在阿拉善地区的活动

《蒙古秘史》记载,狗儿年秋(1226年),成吉思汗率兵攻打西夏,与西夏大将阿沙敢不在“阿剌筛”激战。阿沙敢不战败,西夏遂亡。此后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草原始为蒙古所居。“阿剌筛”第一次载入史册“阿剌筛”即“阿拉夏”(阿拉善),是贺兰山的蒙语称谓。元末明初蒙古北徙,重操游牧之业,地广人稀的“阿拉夏”又一次成为他们生息的广阔天地。

明朝初年,北元还有足以和明朝分庭抗礼的实力。当时北元的梁王在云南有40多万军队,辽东的纳哈出(木华黎的后代)在辽宁金山一带屯军20万,盘踞陕甘一带的元将王保保(扩廊帖木尔)尚存10万多军队。三路蒙古军队构成犄角之势,严重威胁着明朝的安全。

为解除西北边疆的压力,明太祖派徐达由潼关出西安,直捣定西。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徐达军在甘肃定西县北沈儿峪全歼王保保军,王保保仅以身免,由宁夏向北逃至和林(西库伦)。元代阿拉夏地区属甘肃行省管辖,元亡以后,王保保尚控制着陕、甘两省的北部,“阿拉夏”地处陕甘北面,是王保保的后方基地。兵败定西的王保保必然取道宁夏,经阿拉夏境直趋和林。

洪武五年(1372年),明军50万分三路进攻漠北北元军队,冯胜的西路军在甘肃永昌“败元太尉朵儿只巴于忽剌罕口……进至扫林山……遂进至亦集乃路,元守将卜颜帖木尔全城降”(《明实录》洪武六年六日戊子条)。之后明军又于洪武六年、洪武七年、洪武十二年讨伐北元残余势力。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明将沐英平定西番以后,侦知脱火赤屯兵亦集乃路,受命总督陕西军马出征。沐英从宁夏灵武县渡黄河,经宁夏,翻越贺兰山,入阿拉善境,跋涉流沙,行军七昼夜,发现北元平章脱火赤和知院爱足的帐篷。沐英命军队离帐50里,分军四路,夜晚进攻,包围脱火赤等,北元军队全部就擒。额济纳(亦集乃)河流域水草丰美,是北元在漠南的主要根据地,因此,明军多次劳师远征,与北元军队在“阿拉夏”、额济纳地区展开激烈的角逐,将额济纳黑城一带变成双方较量的主要战场。

建文四年(1402年),北元可汗坤帖木尔被鬼力赤所杀,非元裔的鬼力赤自立为汗,称鞑靼可汗,北元灭亡。自此以后,蒙古出现“赛特”专政,可汗为其挟制,各部封建主拥兵自重,不服从可汗号令,相互攻伐,蒙古地区形成封建割据状态。鬼力亦的活动地区不在东蒙,而在西蒙的甘肃、宁夏边外,这里有两条史料可以证实。《明实录》永乐五年三月甲戌条记载,永乐帝曾敕令宁夏总兵何福及诸边将,将道经边城的鬼力赤之师耳亦赤护送出境。另则鬼力赤欲西向瓦剌开战,又有后顾之忧,故将家属南迁,目的是调解和缓和与明朝的关系。且鬼力赤又“数遣人至哈密市马”。由以上可知鬼力赤的牧地在宁夏边城不远的阿拉善和哈密以东的额济纳。

鬼力赤被杀后,东蒙古的阿鲁台迎本雅失里于别失八里,立为可汗,占踞西套,永乐八年成祖亲征蒙古,本雅失里战败后西窜瓦剌,随之失去这一地区。明军取得永乐八年战役的胜利,迫使鞑靼部众纷纷内徙。经额济纳、阿拉善境至宁夏边塞归降的部众有3万之多,牲畜达10余万。明政府遣使慰劳,并给以妥善的安置。

宣德元年(1426年),阿鲁台立阿台王子(《蒙古源流》称阿岱汗)为可汗,占据凉州、甘肃边外的阿拉夏地,伺机抢掠明边。正统初年,西部瓦剌势力东进,脱欢太师攻击阿台,接着明军又给予阿台毁灭性的打击。岁次戊午年(飞统三年),49岁为脱欢太师所杀。打败阿台汗的瓦剌脱欢尽据西北之境,并以西套为前站,开始经略四方,拓展势力。脱欢统治时代,瓦剌(卫拉特)势力颇盛,权势所及西起阿尔泰山南麓,东及兀良哈三卫,南临明边。

天顺年间,蒙古东西各部纷乱,各自雄长,争斗不已,内乱颇仍。蒙古鞑靼各部的势力先后西入河套,以及贺兰山阴一带。先有阿罗出入河套,逼近西边。之后蒙古首领孛来、小王子、毛里孩先后入套,并深入贺兰山后。“弘治元年夏(1488年),小王子奉书求贡,称大元大可汗”(《明史》中华书局校点本,卷327、列传215、外国八“鞑靼”)。建立“伊克·蒙兀儿·兀鲁思”(大蒙古国)。

明朝弘治年间的蒙古可汗小王子,就是蒙古民族引以为豪的达延汗。达延汗属乞颜孛尔只斤氏,成吉思汗后裔,号巴图蒙克生于明天顺八年(1464年),7岁即蒙古汗位,治世74年,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80而殁。生活于明代中叶的达延汗,一生战功卓著。他统一蒙古各部,分封子孙,奠定了后世蒙古各部的雏形,可称谓蒙古历史上的成吉思汗第三。

“弘治十一年秋(1498年)王越节制诸边乃率轻兵袭敌于贺兰山后,破之”(《明史·鞑靼传》《明实录》弘治六年元月戊子:“北虏部落被瓦剌杀散,住牧宁夏贺兰山后”)。这次战争是明朝宁夏守军和达延汗属部的一场争斗,战场在贺兰山后蒲草沟,即今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明朝嘉靖年间,达延汗的太师亦卜剌“复驻牧贺兰山后”多次与明朝宁夏守军发生摩擦。另据《边政考》所记,贺兰山后,东近宿嵬口边外为“王子下营处”。这里有“北杏园,北柳沟、蒲草泉、花果园”等处。以上记载又见于明弘治年间王越的奏疏,前后记载吻合。花果园、北柳沟等名称均沿用至今,根据地名可以确定“王子下营处”就在今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边政考》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前成书,记载反映了达延汗统一事业由东而西扩展到阿拉夏草原,并一度将水草丰美的战略要地巴彦浩特作为王庭住地。

达延汗死后,由于以俺答汗为首的土墨特蒙古的排挤,达延汗之孙卜赤汗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举部10万之众东迁,鄂尔多斯蒙古之一部徙牧阿拉善地。明嘉靖年间,达延汗的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长子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为鄂尔多斯部长,雄踞河套。在讨伐青海亦卜剌之后,“以10万之众屯贺兰山”。万历五年(1577年)以后,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嫡孙博硕克图济农之弟朝库尔台吉,圪赤圪台吉二人所属之众,住牧甘肃永昌边外昌宁湖一带,即今阿拉善右旗境内。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博硕克图济农次子彻辰济农多次行兵明地,均由“阿拉夏”前往。

贺兰山后住牧者,属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之孙著力兔台古的儿子们。著力兔死后,著力兔次子炒兔黄台吉住牧贺兰山后的长流水,蒲草泉等处,部落500多人,活动范围在贺兰山以西二三百里内,在清水营与明朝互市交换。另有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之孙宾兔一部千余人,在中卫厂互市,其住牧地当在现阿拉善左旗南部境内。《兵略》又载:“贺兰山后长流水,蒲草泉等处,是营名,离边二三百里不等,住牧酋首……炒哭儿即歹成,系丑气二弟,部落约一千有余,生二子,在中卫厂互市……每遇生事,问诸酋借兵”(见《明代蒙古史论集》日本和田清著,转引陈象明《兵略》后记。丑气即丑气把都儿,是吉囊第三子卫达尔玛次子海努克巴图尔诺延)。炒哭儿即歹成,系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第三子卫达尔玛之子阿恰昂都楞岱青,为鄂尔多斯蒙古之属。近百年来,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的后裔,鄂尔多斯蒙古之一部,休养生息在贺兰山后的阿拉夏草原。

明末清初之际,漠西额鲁特蒙古势力向东发展,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后裔徙牧阿拉善,受到卫拉特蒙古压迫的鄂尔多斯蒙古退居河套,形成左右两个后旗,即今杭锦和达喇特旗。清初,康熙帝将阿拉夏地封赐给卫拉特四部之一的和硕特和罗理部住牧,并设旗管理。“阿拉夏”(阿拉善)地始纳入清朝版图,阿拉夏始变写为阿拉善之名渐著于世。有定远营碑记为证:“圣心轸念山后一带,切尽宁城,特移厄洛特郡王阿宝部落于西海,渡厄尔多斯七佐领于河东”。碑记不但证实了《兵略》的记载,而且印证了住牧人数。蒙古一佐领一般是150丁,七佐领1050丁,与《兵略》的部落一千有余基本相符。如果每家按三口计算,贺兰山沿山近边人口大约在4000以内。

二、永谢布人的足迹

永谢布人即明代史书中记载的永邵卜或应邵不人,其名初见明正统末年,明朝人的记录里也有亦卜刺是永谢布部长的说法,亦卜刺曾多次驻牧贺兰山后的阿拉夏。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分封子孙的时候,将儿子乌巴伞察分为永谢布的首领,但不久就被侄儿博第达喇所并,史载:“我托汉卜只刺台吉,营名永邵卜,宣府张家口边外正北,离边约二十日程,张家口互市”(《北虏风俗·世袭》明萧大享撰,万历二十二年刻本),部落四万有余。我托汉卜只刺台吉就是博第达喇鄂托罕台吉,其子恩克跌儿歹成台吉是俺答汗的从子,为永邵卜最著名的大成台吉,在“俺答封贡”时曾受龙虎将军称号,此时永邵卜为蒙古四大强部之一。

正德年间以后,应邵卜万户分为十营,与阿尔秃斯、满官嗔共7万人联合入套,骚扰近边。但是,发展中的永谢布万户受到俺答弟老把都和辛爱黄台吉的制约而退居北部,不久开始由北向西推进,走向甘肃、宁夏边外。住牧东起“张家口大市场边外,西北接甘肃”的狭长地带。《武备志》卷208“镇戍甘肃条”引《兵略》言:“甘镇边外住牧夷人,西海(青海)离边三五百里不等,盘住夷人,酋首永邵卜乞庆黄台吉等,部落二万有余。住牧甘镇边外,在于宣府张家口互市领赏”。根据记载和阿拉夏草原无号发现的遗迹可以断定,永谢布人最早在正德年间以后开始进入阿拉夏游牧。由于势力不如老把都、俺答、鄂尔多斯强大,只能屈居人下,留居边外不毛之地。总之,明朝中后期的阿拉夏被分为二,沿贺兰山一线边外二三百里以内,是鄂尔多斯蒙古的牧场,其外为永谢布蒙古的牧地。

万历十六年(1588年),永邵卜大举入侵西宁,杀明副总兵李奎。崇祯元年(1628年),永邵卜人丁兴旺,达30万人,势力强盛。清初,青海势力最强的部落就是永邵卜的七庆把都儿。在蒙古林丹汗西迁时,永邵卜本土横遭蹂躏。以后青海的永邵卜残部也被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所并,永邵卜从清初的历史记录中消失了。阿拉夏的永谢布人,一部分慕青海水草丰饶而西迁,余者无力抵抗额卫拉蒙古的扩张而为之所并。

自16世纪初到17世纪前期,永谢布人在阿拉夏草原住牧,足迹所至留下许多遗迹。在巴音诺尔公、台喀木哈达,绍不古尔哈拉到沙不干其的路上,均可见到这些遗存。永谢布人的后代现在仍然生活在阿拉夏境内,不过为数极少。布固图苏木扎海乌苏队的库烈图地方和嘉尔嘎勒赛汉苏木号亦尔乎都嘎就有其后裔。

明代永谢布人在阿拉善分布很广,他们一般靠山居住,有的也住在平地上。以石垒成院落,面积30平方米左右,内置帐篷,中间做灶坑。住房外面另筑有方形棚圈畜养牲畜,住地山上垒着求神拜佛的敖包。永谢布人还从事少量的农业生产,补充畜牧经济生活。石磨是永谢布人必备的生活用品,用来加工粮食、食盐等。丧葬习俗与众不同,死后埋在住屋附近的石板下,靠山者养子山腰的石圈中,贵族诺颜死后葬于石棺中,并有石磨陪葬。

三、明代的巴彦浩特和阿拉善蒙古的经济生活

巴彦浩特原名定远营,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是一座距今258年历史的古城。其扼瀚海往来之捷路,控兰塞72处之隘口,为朔方之保障,沙漠的咽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早在明代中叶达延汗就曾以此为汗庭,遥控蒙古各部。

据史料证实,明代的贺兰山后,原有一座城,名曰:“大把都城”(《宁夏府志》清嘉庆三年版,卷三)。城的位置在今柳树沟以南,前后西花园以东,南田蒲草沟以北。其确切位置不详,尚待进一步考证。另有一寺,名曰:“白发寺”。

明代王越奏言:“宁夏贺兰山后,地势旷远,水草便利。六七十年间,兵所不到。七八十里之外,虏得自由生养藩息,久安乐土”(《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景印版,卷69《王威宁文集》)。明弘治年间,大把都城附近气候温和,风景秀丽,百泉流畅,水草遍野。南园北杏,花果园林。南北二沟,柳树成荫,一幅塞外江南的景色。蒙古首领的帐后“西垒低墙,栽有山果树木,并夜菜根苗”实乃久居之地。

明代阿拉夏蒙古占踞贺兰山下优良的牧地,由游牧走上定居住牧,根据“一时不得齐聚,先上马者约有三百骑”略计,当时常住巴彦浩特者,为一个鄂托克千户。蒙民战马自备,弓矢齐全。上马则备战斗,下马从事畜牧,实行“战牧结合”的政治体制。

“阿拉夏”蒙古“驼马牛畜遍野”,种类有驼、马、黄牛、牦牛、羊等,马、羊数量居多。畜牧业生产已达较高的水平。畜牧生产之外从事园圃式的农林生产,经营果园,种植蔬菜和粮食作物,以供自需阿拉夏蒙古的经济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开始由纯牧经济向半牧半农经济过渡。

战争所需要的盔甲、弓箭、腰刀、鞍仗、车辆能够自己生产。永谢布人还可以自制石棺、石磨,手工业生产已颇具规模。交换主要在部落内部家庭之间进行,有时在清水营、中卫厂与明朝互市贸易。

明代阿拉夏蒙古的园林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这在蒙古民族的经济生活中是少见的,反映了蒙古民族社会习俗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和蒙古社会的进步。

四、弘冶十一年(1498年)的战役

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南梁坡巴彦浩特镇四校附近居民盖房,在地下一土坑内挖出三四十颗人头骨。据人们回忆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建旗以来,巴彦浩特并未发生如此重大事件。另则遗骨有首无身,不似正常死亡之人。据明代史料证实,距今490年前,这里曾经进行了一场激战,人头或许是战争死难者的遗骨。

元亡以后,蒙古还居北方,与明朝构成对峙之势。朔漠屏障贺兰山成为阿拉善蒙古和明朝宁夏守军的必争之地。双方在均势之下,又以山为界各自镇守,并固定地界进行贸易交换。当互市受阻双方又借机偷袭,越山骚扰对方,造成紧张的边境局势。

弘治十一年(1498年)秋,明朝都御史总制陕西军马官王越率骑兵分三路,趁夜色从宁夏出贺兰山赤木、黄峡、宿嵬三口,入阿拉善境。历长流水、乱井、王谷堡、臭水井、歇凉亭等处到达南杏园、北杏园、南柳沟、荻芦窒、双树儿等处,分兵南北二哨。官军于花果园附近和阿拉善蒙古300骑交战,阿拉善蒙古失利退却。南哨至蒲柳沟和阿拉善蒙古相遇,阿拉善蒙古7人背靠帐篷迎战,结果寡不敌众全部战死,余部突围后退却到西北沙窝边沿。南北二哨合兵追到“大把都”。此时蒙古骑兵分兵三路冲突明军,明军奋力抵抗,蒙古军队料不能后撤而去,明军追至“白发寺”。夜间,蒙古骑兵借沟岸的掩护由北向南偷袭明军,双方在柳树沟激战,这时明军的援军赶到,蒙古骑兵力不能敌,退到柳树沟以北。阿拉善蒙古屡战不利,失去家园,痛哭失声之后放火西去。

这次战役以明军胜利阿拉善蒙古暂时退出巴彦浩特而告终。明军斩获首级43颗,夺取骆驼19峰,马112匹,牦牛4头,黄牛54头,羊860只。旗号、盔甲,弓箭,腰刀、鞍仗,皮袄等物共1802件。

此次战役是明代史书确切记载的一场鏖战,战场在现今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阿拉善蒙古战前无备,仓促应战,且“六七十年之间兵所不到……久安乐土”(《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影印版,卷69《王威文集》),战斗力减弱而败北。明军以优势兵力越界偷袭,焚烧帐幕,残杀幼童。使阿拉善草原蒙古牧民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横遭破坏,结束了山后六七十年间无战争的局面。

注:1498年战役参考《明经世文编》《嘉靖宁夏新志》《宁夏府志》《明史》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