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有个名叫孙阳的人,他很会挑选千里马。大家称他为“伯乐”。
伯乐观察马的本领可大了。只要他看上一眼,就能根据马的长相判断出马的好坏。无论是饿得精瘦的千里马,或者是养得滚壮的劣马,都骗不过他的眼睛。
伯乐年老的时候,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写了一本书,叫《相马经》,他在这本书里,详细地说明了千里马的形体特征:额头的形状怎么样,眼睛的形状怎么样,身架怎么样,蹄子怎么样,毛色怎么样……这些都写得详详细细。
他的儿子看了这本书,花好长时间把千里马的额头、眼睛、身架、蹄子毛色等等特征背下来,然后,就按书上所说的形状去找千里马。几天以后,他儿子高高兴兴地跑回来,连声说道:“我可把千里马找到了!我可把千里马找到了!”
伯乐要他说说找到的马究竟长得怎么样。他儿子说:“这匹千里马的长相跟《相马经》上讲的差不多,就是蹄子有点毛病,不是太像。”说完,从口袋里掏出个癞蛤蟆来。
伯乐知道儿子笨,也没责怪他,只是苦笑着说:“你找来的这匹马喜欢跳,可驾不了车啊。”
索:找。骥:读jì,良马。人们用这条成语比喻生搬硬套书本上的内容,也比喻按照已经知道的线索寻求要找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