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家
89300100000002

第2章 自序二:家是养人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家。或圆满,或缺憾,皆是因缘。

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柴米油盐,藏着最世俗的人间烟火;一粥一饭,盛着最神圣的骨肉亲情。外面再冷,家里总有一炉不熄的火;夜色再浓,家里总有一盏等你的灯。家,让人远离喧嚣,无有恐怖。

家,是一个敞亮的地方。世事无常,总有愁苦。但是,日子再苦,也有不苦的活法;日子再难,也有欢喜的时刻。娑婆世界,难忍堪忍。人生如璞玉,不经过岁月的打磨,就不会有通透的光亮。

家,是一个修行的地方。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家,历来都是中国人修行的道场。烧水做饭,洒扫庭除,行住坐卧,饥食困眠,样样都是修行。道不远人,道在日常功用间。

家,是一个养人的地方。好身体,好性情,都是在家里养出来的。走进家门,抖落一身风尘,放下所有疲惫,泡一壶茶,温一壶酒,哪怕伤痕累累,转眼便又元气满满。走出家门,神清气爽,万象历然,一副气宇轩昂的模样,进可成事,退不受困。

家,是一个安心的地方。自古以来,中国人不太需要宗教的疗愈。中国人的信仰,藏在血缘里,藏在祭祀里,藏在丧礼里。上有列祖列宗,下有子子孙孙。有了这条线,人到哪里,都不孤单。中国人通过食、丧、祭,与祖先、历史、天地建立联系。只要血脉不断,生命就会安稳。

每个人都生于家庭,亦将终于家庭。个人的命运与家庭的命运,是无法脱节的。一个人如果理不顺家庭关系,生命的第一环就会脱扣。离开家庭这个支点,生命就会失去根基。现代人或躁或郁,大多与此相关。唯有诚心诚意地认祖归宗,接上中华文化的千年根脉,才能气定神闲,天清地宁。

家,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家,是身体的居所,也是心灵的归处。电影《罗马假日》有一句经典台词:“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被很多文艺青年奉为圭臬。但是,中国人历来把家作为安顿身心的基地。回家,就是让身体和灵魂都有归处,皆可落地。如今,很多人最大的愿望是退休后周游世界。这样的远大理想,更像是颠倒梦想。身体总想在路上,是因为灵魂在彷徨。事实上,放浪形骸,永远解决不了灵魂的忧伤。人过中年,更需要向内观照,而非向外驰求。真正的自由,绝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心无挂碍,如来如去。当人回到生命的原点,参透生命的本质,才会有真正的自在圆满。

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家的历史。近百年来,中华文化面临着被西方文化转基因的危险,中国人步伐踉跄,身心不宁,失魂落魄,如同离家出走的孩子。寻寻觅觅,找不到那条回家的路。现代人浮躁难安,根源在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头脑里的东西和骨子里的东西打架。唯有回归自己的文化,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唯盼每个人都能找到心灵的家,出入自在,日日欢喜,活出本来的样子!

白剑峰

2019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