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大明帝国
89452700000018

第18章 皇庄计划

不提那些激动的书吏,在内阁的书吏前来传圣旨之前,高谷等人还在家中坐立不安,毕竟京城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们竟然一天一夜之后才知道。

虽然对于一个不满十岁的娃娃掌控了京城抱着怀疑的态度,可是正统一系的官员总归是高兴的,唯一不高兴的可能就是正统一系的BOSS太上皇朱祁镇。

圣旨的突然到来,对于这些正统一系的官员来说并没有在意料之外,所以规规矩矩的磕头领旨,随后匆匆的前往内阁。

路上,他们自然也询问内阁的书吏关于皇城里发生的一切,小道消息毕竟是小道消息,可信度并不是太高。

眼下之人都是未来的内阁重臣,所以面对这些人的询问,书吏们都挑拣着能够说的,尽量说。

陈循依然是内阁首辅、今天景泰皇帝搬离出了皇宫,宫里面掌权的真的是五岁的前皇太子、石亨真的被杀了,五军都督府改成了大都督府,现在京营的执掌者是方瑛和郭登……

一条条的消息着实把这些即将担任大学士、六部尚书的官员们震慑住,一天一夜的时间,京城竟然就变天了?

也就在他们入宫的时候,街面上突然出现大量的飞鱼服,瞧着这些匆匆过去的锦衣卫,高谷等人心忍不住一跳,果真是多事之秋啊!马车的速度不由的加快些许。

为了方便锦衣卫行事,朱钲把系统的锦衣卫普通校尉增加到了1000人,此外资深校尉也增加到了100人,用以担任小旗、总旗和百户。

封锁京城的士兵还没有散去,街道上又出现了这么多的锦衣卫,那些靠近街面的家中许多的眼睛顺着门缝往外瞧。

这一夜,高门大户传来了惨叫、啼哭、求饶,同时,数不清的百姓在家中祈祷。

外面的事情内阁的诸公自然不清楚,当然也能猜到一些,但现在他们已经顾不上这些人。

人员到齐,瞧着相熟的面孔,均互视一笑,但很快……

“殿下改了新官制?”

俸禄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突然改了官制?皇位更易本就容易动摇国本,还刻意这么大的动静,生怕有心人不借这个机会生事?

高谷有些恼怒!

于谦摇摇头:“不仅仅是官制,还有官学!”

待于谦简单的讲述一下新官学之后,高谷反而冷静了下来,皱着眉头问道:“今后不再进行科举?而且这些学科……估计很多人都会不同意吧!”

“于谦,你也是朝中的老人,你就这样放任殿下这样胡闹?”

面对高谷的斥责,于谦并没有半分不满,因为高谷有这个资格训斥自己,不过这件事……他总觉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危险。

“殿下……殿下有些神异!”

于谦不知道怎么说,最终只能总结了这么一句话。

神异?

薛瑄、王翱、胡濙等人面面相觑,不太明白于谦会把这样的词用在皇太子的身上。

“皇城中出现的士兵,皆为陌生面孔且异常精锐,纪律更是……让人难以想象。”

“还有那些锦衣卫,功夫很不错,人也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殿下非常忠心,乾清宫里,有人动了刀!”

动了刀?高谷等人不明白于谦的意思。

但很快,他们的脸色剧变,乾清宫可是皇帝待的地方,于谦的意思是说,只需要皇太子一声令下,他们敢弑君?

他们不敢置信的看向于谦和陈循,于谦点点头,而陈循……思绪飘向了其他的地方。

“宫中之事还是不要多谈了,殿下的神异,也不要再提,无论是大都督府还是内阁的改制,我总觉得一切都在殿下的掌控之中,无须过于担心。”

说的轻巧,这种事情怎么能够放心?

见此,于谦不得已只能再说一个重磅消息:“大都督府取消了军户制度,增加了武勋,方瑛告诉我,殿下对于此事势在必行!”

取消了军户制度?这可是一块大蛋糕,这样的蛋糕触碰了,那些世袭的指挥使、千户们估计会造反啊!

这可比官制改革、官学改革要严重的多,毕竟这些事情顶多就是一些读书人站出来不满的闹一闹,仅此而已,而那……真的会死人、会动摇国本。

“那些突然出现的士兵约有五万有余,京营的士兵也提高了军饷,听方瑛的意思,还要重新招募十万精壮按照新的训练方法训练,那些方法……应该颇为有效。”

为什么有效,那些系统的士兵难道不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方瑛和郭登虽然对于整日锻炼体能、列队、整肃内务的训练方法有些怀疑,但是街面上那些系统士兵表现就是答案,虽然这是一个误会,但无形之中的确省去了朱钲不少的麻烦。

于谦这样一说,高谷等人自然也误会了。

京营十万士兵,如果两三个月能够训练成这样的精锐,那么改制也许真的能够推行下去。

但这时候新任命的户部尚书李贤脸色却有些难看:“增加了军饷?五月大雨,沙湾北岸决口,漕船全部堵在了徐州,漕粮根本运不过来,现在京城的粮食还不足100万石。”

李贤之前就是户部的右侍郎,所以对于户部的情况自然了如指掌。

“这方面倒是不用担心,殿下有解决的办法。”

有解决的办法?这可不是一两百万石粮食那么简单!李贤表示怀疑,不过事已至此,真到了关键时候,也只能想办法挤一挤了。

再说起地方迁移人口的事情,内阁自然又是一片大哗!

紫禁城里,朱钲并不知道现在内阁的热闹,躺半天睡不着觉,问到张敏,说还在安排出宫太监、宫女的事情。

现在朱钲才知道,今天瞧见宫里太监、宫女少了一些并不是因为他们都离开了,这种事情哪里有这么快,而是被张敏叫走询问谁愿意出宫去了。

听到张敏还没有睡觉,朱钲把他叫了过来。

大晚上的,突然被传召的张敏还真的有些忐忑,好在进门瞧见朱钲的心情还不错,这才放下了心。

“我有一些计划,需要你来安排一下!”

朱钲说的客气,张敏不敢回答,只是做聆听状。

“一共是两件事,第一件事,安排人出宫,买下一些铺面,然后卖粮!”

买铺面然后卖粮?什么意思?

张敏不解,但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明白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

“第二件事,把外面的皇庄都统计一下,满足一万亩的最好,不满足一万亩的购买附近的土地,用宫里的名义,这件事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自然没有问题。

见到张敏很痛快的点头,朱钲反而有些不放心了,想着电视剧里那些画面,朱钲警告道:“按照市价购买……不,先找顺天府府尹李琰,让他对顺天府的土地进行丈量核查,一亩的田锲要和一亩的实际土地对上,对不上的算作公田。”

乡绅地主的田不好强买强卖,但是公田……

突然转变态度正是因为朱钲想起历朝历代的土地兼并都非常厉害,包括明朝,乡绅地主们不交赋税不说,还霸占打量的公田。

实际上细想一下也能够理解,就是现在,很多人小城市的人再盖房子的时候还喜欢往外挪一点,有的甚至100平米的面积往外多占50多平方米搭一个前厅出来。

土地规划严苛的现代尚且如此,古代更不用多说。

张敏虽然已经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可实际上他认识的字并不多,政治更是丝毫不通,所以他根本不明白朱钲的话代表着什么意思。

顺天府配合自己打造皇庄意味着什么,但也正是因为他什么都不懂,朱钲用起来才更加的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