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大明帝国
89452700000017

第17章 书吏的未来

于谦和陈循的离开让这里又恢复了安静,也正是这个时候,朱钲突然看到站在一旁欲言又止的李琰。

这时候朱钲才突然想起来,李琰还没有任何的职务在身,而且……毕竟是男的,总归不好一直出现在宫内。

想来,他也是想说这件事吧!

“李琰,你去顺天府吧!新的官制必然会从顺天府开始,有你在,我更放心一些。”

听到朱钲的话,李琰大松了一口气,随后施礼谢恩!

如朱钲所想的那般,李琰就是欲言又止这件事,总不能一直不明不白的呆在宫里面吧!但是求职的事,谁好直接说出口?

“那臣告退!”

朱钲挥挥手,李琰躬身退去。

天色已经彻底的黑下来,中午的火锅有些发腻,晚上喝一碗粥就算是解决掉了晚饭。当然,皇帝的晚膳哪怕是一碗粥肯定也是不少的营养食材,外加一道道的精美小菜。

同样的夜晚,朱钲晚膳之后坐在床前发呆,陈循和于谦却坐在内阁的桌椅上,商讨着官制的改革和官员的任免。

于谦一晚上的时间弄出来的自然不仅仅只是尚书、寺卿们的名单,不过现在内阁改制,之前的名单自然不能再用了。

当然,也没有浪费掉,至少谁能用、谁罢免这是已经确定了的,只不过所用之人的官职有些变化而已。

陈循给出的名单很符合于谦的想法,可在任免一些官员上,两人却有了分歧,朱钲的沂王宫,陈循不敢有私心,但是现在……他想保留一些自己的嫡系。

“于大人,这几人德行也许有些欠缺,但是能力并不比其他人差太多,烦请,放他们一马吧!”

罢免的名单里面,陈循圈起来的几个人都是他的门生故吏,官不大,但是对陈循却是颇为孝敬,逢年过节,都会尽自己一份心,多年的仕途生涯,陈循实在不忍就这样断掉。

于谦看向陈循,陈循眼中流露着一丝祈求,思虑些许,于谦勾掉这几个人名:“他们的确有些能力,不过希望陈老今后不会后悔。”

“谢言我不再多说,这些人我会好好约束他们。”

“希望如此!”

……

乾清宫里的景泰皇帝搬去了宫外的一处宅院,乾清宫里的官员也都被“赶”出了皇宫,加上皇城并非完全封锁,关于宫里的消息开始在外面广泛流传。

景泰皇帝要退位了,不过要继承皇位的并不是南宫的太上皇而是被废的正统一朝皇太子,封锁京城的那些精锐士兵也都是效忠于皇太子殿下的。

当门路广的那些官员、商人得知了这个消息时,满脸的不可思议,当年正是以国不可无长君才让景泰皇帝继位,这才几年?皇太子到今年估计也没有十岁吧!

这些“精锐”怎么可能是效忠一个不满十岁孩童,哪怕他的身份是皇太子?

夜半,十余道圣旨在陈循和于谦的手中完成,随后由内阁的书吏前往相关的官员家中传圣旨。

同时,新晋的锦衣卫指挥使从北镇抚司诏狱里走出来,他的手中有一连串长长的名单。

内阁,虽然内阁改制了,但内阁的办公地点依然是在皇城内,奉天门一侧的文渊阁,传圣旨的书吏已经出了皇城,于谦和陈循接下里就是等待,而就在这个时候,李元芳登门了。

看着这位不速之客,于谦没有什么表情,陈循脸上尽是厌恶,王振时期的锦衣卫可算是把满朝文武得罪了一个遍。

“锦衣卫接下来要抓捕名单上的人,我过来通知一下你们。”

锦衣卫本就专为皇帝做事,更何况现在锦衣校尉都是系统出品,对于谦等人自然更是毫不客气,满脸冷漠的丢下名册,便转身离去。

陈循气的胡子都快要翘起来,于谦默不作声的捡起名册,瞧着密密麻麻数百个人名瞬间脸色大变。

但……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单,附带在名单之后的还有他们的罪名。

贪污万两黄金以下,不做追究,万两以上抄家!但其他不予追究,可是对一些欺男霸女、身负命案的,锦衣卫自然不会放过。

名单上要进诏狱的大部分都是官员子嗣,真正的官员并不多,毕竟身处这个位置、呆在京城这个敏感的地方,只有少数人才会胆大妄为的胡来。

王振时期搜罗到很多的证据,景泰一朝,锦衣卫也并非什么都没做,只不过顾及到景泰一朝君臣的关系,所以证据都被封死在锦衣卫的档案中,不过现在接管锦衣卫的是李元芳,接下来自然不会再客气。

这一天一夜的时间锦衣卫基本上都在核查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如果重新搜罗证据,估计这几百个人名怎么也要一两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

于谦看过之后默默的把名册递给还带着怒气的陈循,当陈循瞧见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时,同样脸色大变,但很快脸色转为铁青。

之前选出来的大学士、学士、六部尚书、寺卿等名单倒是没有在这个上面,这让两人稍稍的放心了一些,否则这边圣旨刚过去,那边锦衣卫就把人抓了起来,岂不是一个大笑话?

但是重臣没有,可是不少他们拟任的三四品官员缺少不少,虽然涉及到贪污的仅仅是诏狱走一圈、抄家,过几天就会放出来,可是……内阁还怎么用他们?

这时候于谦和陈循突然想起来今天朱钲的一个提议,可以由吏部对各衙门的书吏进行一个考核,通过考核的之间授予从九品的官品。毕竟新官制就是从吏开始,既然如此,现在的吏们怎么办?全部赶出衙门?这肯定不合适,他们离开了谁干活?

所以一开始,这个新官制就是把他们也考虑到了其中。

于谦和陈循都听得出,朱钲对于这些没有品阶的书吏们好像有很大的好感,实际上说实话,于谦也明白,这些书吏们欠缺的只是一个身份,论能力,甚至比大部分的官员都要强。

现在的情况……难道要提拔一批有能力的老吏?这个提拔可不仅仅是给官品了,而是给个官身,侍郎、郎中这样的从二品、正三品的官肯定不合适,但是员外郎、主事之类的四五品还是可以的。

两人想着,开始悄声的商量起来,内阁的书吏也不少,今夜值守的两人就在外间,所以哪怕两人说话声音比较小,两人也能够听得到,然后……

赵瑜是老京城人,家中已经三代在京城的各个衙门担任书吏,所以也勉强算得上“书香门第”了。

赵瑜的祖籍是开封府一带,赵瑜的爷爷念过私塾,认识一些字,不过没考上秀才,所以经过家里人的四处讨人情,最后/进了县衙当上了一名负责统计粮食的小吏。

赵瑜的爷爷虽然只认识几个字,但是为人机灵、擅长溜须拍马,所以没多长时间就被县主薄看上,安排到了自己的身边,再随后主薄变成了县老爷,赵瑜的爷爷也一飞冲天,为了县衙的实际意义上第二人。

之后县老爷通过关系调进了进城,成为了户部的一名员外郎,临走时询问赵瑜的爷爷,要不要跟着他一起前往京城。

这是一个很难选的问题,毕竟在古代一旦你背井离乡,可能代表着的就是一辈子都回不来,尤其赵瑜的爷爷这样的身份,不过最终赵瑜的爷爷还是选择了前往京城。

就这样,赵家开始在京城扎根,赵瑜的爷爷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不仅仅自己在户部混的风生水起,甚至还把儿子安排进了吏部,这可是排在第一的衙门。

也因此,赵瑜才得以进入内阁当一名书吏。

当然,赵瑜要比他的爷爷强一些,好歹有一个秀才的身份,要不然也进不来内阁,虽然内阁在之前地位要比六部差不少,但这可是在皇城里办公,意义大不相同。

回到原题,站在外间的赵瑜两人听到了什么?考核给品阶不说,还要提拔一部分有能力的老吏之间给予四五品的官职?

赵瑜两人惊呆了,他们的身体都在颤抖,官吏官吏,虽然经常放在一起,可这实际上完全是两种阶级。

而现在,他们也有机会变成了官了?

好半晌,赵瑜两人才深吸一口气,勉强平静了心情。

今年赵瑜虽然刚满三十六岁,但已经是绝对的老吏了,十五年的书吏生涯虽然身份只是秀才,但是赵瑜可以保证,就是进士懂得也不一定就比自己多。

处理衙门的事务更不用多说,十个进士也不一定是自己的对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