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宋景德四年(1011年)六月诏:
自今后汴水添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这里所谓“涨及七尺五寸”就是今日所说的防洪警戒水位。这是在河南开封(当时的宋都汴京)地区施行的防洪预报。到了明朝,预报洪水的规模和地区更大。这种预报的地理布局是:“黄河盛发,照飞报边情,摆设塘马(即沿河设驿站),上自潼关(在今陕西省),下至宿迁(在今江苏省),每三十里为一节,一日夜驰五百里,其行速与水汛,凡患害急缓,堤防善败,声息消长,总督者必先知之,而后血脉通贯(联络掌握全局之意),可从而理(治理洪水)也”(万恭:《治水荃蹄》)。这种预报方法虽有很大的局限,却是我国古代水汛学相对成熟的一种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