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东南的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涪陵,春秋时为巴国都枳邑。在市区北部的长江中,有一处与江流平行的天然石梁,这就是中外闻名而被称为“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
白鹤梁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15米,常年淹没水下,仅冬春枯水时露出梁脊。上有自唐广德二年(764年)迄至近代的石刻题记文字163段,其中文水题记108段、石刻鱼图14尾,作水文标记者3尾,其文化价值和水文科学价值很高,堪称稀世瑰宝。唐刻石鱼多数已模糊,惟“各三十六鳞,一衔蓂草,一衔莲花”的线雕双鲤还刻迹明晰。其鱼眼所处水位,恰与航道部门所定当地水尺的“零”点相当。《舆地纪胜》中有“江心石鱼或十年,或三五年一出,出为丰稔之兆”的记载。石鱼和题文断续地记录了长江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资料,是一座科学的、富有民族风格的古代水文古迹。
纵横交错的163段题刻,宋代约占100段,其余多为元、明、清时代所刻。其中有姓名可考的竟达300人。最著名的除北宋黄庭坚“元符庚辰涪翁来”的题字外,还有明涪州太守黄寿“时乎鸾凤见,石没亦是丰;时乎鸱鸮见,石出亦是凶”的题诗。论书法,颜、柳、苏、黄、赵各家均有,篆、隶、行、楷、草诸体皆备,故又有“水底碑林”之誉。
白鹤梁题刻古往今来,虽然民生公司渝万河床考察团1937年3月曾来此记录过水文资料,但真正得到重视还是在建国以后。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白鹤梁石鱼题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