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岛早年的名称颇为复杂。由于当时没有一个总名,各地区发生不同的事物,便分别去定名,显得相当歧乱:
1.红香炉山。有说,古时有红香炉由海上漂至今铜锣湾天后庙。清初在这地设立红香炉汎是九个水陆塘汎之一。
2.香港(村)。明清之间,香港仔是香木香品的转运港口。
3.赤柱山。《新安县志》:“赤柱山在县南洋海中,延袤数十里,诸山环拱,为海外藩篱,有兵防守。”明显包括整个海岛。
4.裙带路。清道光年间,锦田邓氏上新安县知县呈文:
“乾隆年间买受东莞税田总名裙带路,内分土名黄泥涌等处。”
5.扯旗山。已故学者许地山在香港大学任教时,课余研究香港史地,追考张保仔的遗迹。据谓东西两营盘都是张保仔建筑的。扯旗山是张保仔的瞭望哨台,遇有船舶入港,便扯旗为号。
6.太平山。后来张保仔投诚,邬石二亦被擒获,海盗祸患平息,岛上居民认为从此太平无事,便改称太平山。两广总督耆善,于道光27年致英国公使的复文,亦用这个名称称香港岛。
7.硬头山。未见于书文记载,只是古老相传。
上述名称都是满清年间所用,而且多是康、乾以后,仅约200年历史。
8.抱旗山。《三才图会》(刊成于万历三十七年,即公元1610年,距今近400年)、《广东沿海图》七图中的“总图”和“广州府境图”都绘出“抱旗山”一个地方,有学者认为这是香港岛最早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