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锦宋
89605700000018

第18章 少爷受苦了

赵奕从一干人等的眼神中看出些什么,自己却又无从辩解,急得是又羞又恼,气得七窍生烟.......

赵昕德看着呆若木鸡的赵奕,满脸愧疚之色,急忙推开阻拦的程冲,上前拉着赵奕仔细查看 ,口中还喋喋不休的说道:“儿啊,快让为父看看,可曾伤着哪里?”

原来,多日未踏足寻芳阁的赵昕德激动异常,满心满眼装的都是桃红,加之他以前本是独来独往的习惯,早把儿子还在外面这事忘得干干净净。

后来听到打砸之声,再从别人口中听闻穿山虎刘鹏闹事这回事,才想起今日可是带儿子兜售烟具而来,误了大事的赵昕德火急火燎的结束了与桃红的耳鬓厮磨,急急忙忙出门来寻赵奕。

恰巧遇到心怀狐疑的老鸨王翠兰,他便将儿子的相貌与老鸨细细描述,王翠兰以为是赵奕家人来寻,便将实情一五一十相告,听闻儿子被三个男子带到隐秘之处,富家老爷出身的赵昕德“敏锐”的意识到了什么,这才在老鸨王翠兰的带领下,与门口的程冲、程战兄弟二人发生了争执。

程轩云听到喧闹之声,也跟着赵奕出了雅间的门,将眼前发生的事看在眼里,知道众人起了误会,那个手牵着赵兄之人还是他的父亲,于是开口向众人一番解释。

众人这才明白事情的原委,赵昕德听到儿子安然无恙不由得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寻芳阁的老鸨和姑娘们憋得满脸通红,若不是碍于“经略安抚使”的威名,估计早就笑出声来,知道二人在某些方面取向正常,十来双的眼睛来回在赵奕和程轩云身上一阵乱扫,恨不得将他两吃进肚子里。

赵奕在众人炙热的目光中感觉自己像是一丝不挂,急忙向程轩云拱手说道:“程兄,突然想起家中还有要事,不然我们就此别过,改日再叙如何?”

常在青楼混迹的程轩云似乎早已免疫了这些目光,不过此时时辰已然不早,便也不再强留,于是伸手从程冲处拿来一张交子,交予赵奕手中说道:“赵兄,所托之事,还望赵兄多多费心,这是定金!”

赵奕恨不得马上脱离此地,接过交子,口中喃喃道:“一定,一定”,说完便拉着赵昕德急急忙忙往楼下走去.......

刚刚走至堂门前,身后传来老鸨王翠兰异常妩媚的呼喊:“好侄儿,记得常来......小贼,切勿忘与婶婶约定之事!”

赵奕听得眼前一阵发黑,一不小心踢着门栏,踉踉跄跄险些跌倒......姑娘们再也憋不住了,发出了银铃般的笑声.......就这样,在一阵哄堂大笑声中,落荒而逃父子二人,狼狈的逃出了寻芳阁。

望眼欲穿的李大嗓来回在马车前渡着步子,心里盘算着自己蹩脚的借口能不能骗过少爷,或者冒着被王氏打断第三条腿的危险去助少爷“一臂之力”.......

远远看到赵昕德扶着赵奕向这边走了过来,李大嗓急忙迎了上去,看到少爷一瘸一拐的样子,耿直的李大嗓心头一热,想到为了清风寨众人,好好的少爷“失足”成这等模样,心疼得几乎掉下泪,颤颤巍巍的说道:“少爷,您受苦了!”

赵奕看着李大嗓感动得痛哭流涕的模样,一时间也是摸不着头脑,心想:“不就是踢着门槛了么,又不是要截肢,哭个毛线!”

将赵奕扶上马车后,还沉浸在少爷“失足”悲伤里的李大嗓满含愧疚和宽慰的说道:“少爷,咱不卖了,咱回家.......”

“东西都卖完了,回个毛线家,快去粮铺......”赵奕催促道,手握缰绳的李大嗓听到赵奕说烟具都卖完了,不由得喜极而泣,驾着马车一路飞驰.......

义山府周记粮铺......

李大嗓肩上扛着两石大米,从铺中大步流星走出来的时候,门口的伙计直愣愣的瞪大眼睛,看着这汉子轻松的将两袋大米扛在肩上,步步生风,不由得接二连三咽了好几次口水。

一次买这么多粮食的人也不是没有,买更多的他们也见过,这倒没有什么稀奇的,只是这大汉的力气,委实吓人,以往两个人才能抬起的麻袋,他一个人扛俩,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看得赵奕也是目瞪口呆,感叹难道这货也是天生神力?

四石大米和其他食材一共花了赵奕三贯银钱,他甚至还买了些熏肉、调料一类的东西,不过一会功夫,刚刚赚来的七贯钱花出去快一半,看得李大嗓既开心又心疼,搁平日里,少爷今日的用度快赶上李大嗓一年挣下的银钱,叫他怎么不心疼!

对于清风寨的大多人家来说,家中的米缸从来没有满过,平日里的饭食,主要以野菜夹杂着为数不多的米粒为主,若遇上光景不好,天灾人祸保不准要饿出人命,对于贫困人家的生活,能填饱肚子才是最大的道理。

离开义山府的马车在山间的土路上慢悠悠的走着,平坦的土路上被压出两道清晰的车辙印......

李大嗓手里拿着缰绳,心里盘算着:“少爷买这么多米粮,自己一家肯定是吃不完,凭借着我们和少爷的关系,少爷能分多少给我家呢?是三斗?还是五斗呢?

想着自己的婆姨还是少爷的奶娘,李大嗓的内心渐渐往五斗上倾斜,想到米缸里装上五斗白花花的大米,李大嗓甚至觉得以后在清风寨走路腰杆都能比别人挺得要直一些。

篱笆院的院门被推开,“少爷,这些粮食放哪里?”扛着粮食的李大嗓撑着脖子问道。

赵奕指了指伙房的方向,说道:“食材、调料全部搬进伙房,熏肉割下一半,粮食往米缸里倒入一石,其他的全部放到厅堂,再去把孙铁匠等人叫来,让他们记得带麻袋,我们分粮食!”

李大嗓听闻先是一愣,似乎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原本以为只有自己能分上三五斗粮食,没想到少爷所有人都要分......于是便急忙按照赵奕的吩咐做完活计,赶了出去通知所有人。

不过多时,大宋第一卷烟厂的“职工们”便带着麻袋、陶罐陆续赶来,李大嗓这货赶得匆忙,直接将自家米缸顶过头顶,顾不得自己婆姨王氏的惊呼,一路狂奔而来。

大家如约而至来到“厂长”赵奕的家后,看着堂前鼓鼓囊囊的米袋和金黄的熏肉,都不自觉的咽了咽口水......

既然是分红大会,总要讲点什么,赵奕心想,于是便开口说道:“烟厂开办以来,承蒙在场诸位齐心聚力,所产之物均已全部售出,共得银钱七贯有余,既有发家之喜,理应与乡邻同享”。

说完便指挥李大嗓,按照瓦匠每人三斗米,熏肉一条;木匠、铁匠每人五斗米,熏肉两条分了下去,到最后剩大米八斗,熏肉三条,便分给了李大嗓,众人感念李大嗓提点之恩,均是十分服气。

李大嗓、孙铁匠等人面露复杂之色,觉得自己所做不值得赵家如此厚赐,如今的年景,几斗粮食,便能养活一个家庭,分到这些粮食,足够让他们几个月不用为生计发愁了,正要婉言谢绝。

“行了,我知道大家日子过得都不容易,都是一家人,不用这么客气,都拿着吧,有了烟草这营生,还愁这些不成?”赵昕德这抠门的老爷,罕见的如此慷慨。

众人想想也是,以后跟着少爷,还能饿肚子不成,于是连连向赵奕和赵昕德致谢!

福利发了,工作还是要安排的,赵奕安排让李大嗓带着瓦匠几人继续采集青萝草,幼苗也要挖回来种植,人手不够的让自家婆姨和赵家自家人加入进来;吩咐铁匠和木匠继续打造烟具,考虑到以后需求的增长,务必每月打造五十具出来。

另外,他也将“经略安抚使”生辰之事告知众人,众人听闻要给位高权重的安抚使打造烟具,一时间倍感荣耀,铁匠和木匠更是精神振奋,恨不得立马投入工作,赵奕继续强调了保密的重要性,众人无不点头领命。

最后,赵奕想将剩余的四贯银钱拿出来与众人分了,但众人均一致反对,年过半百的孙铁匠跳出来义愤填膺说道:“少爷,这万万使不得,烟草、烟具均是少爷亲力亲为,销路也是少爷一己之力,舍身成仁,吾等再拿此等钱财,岂不是昧了良心,猪狗不如,万万使不得呀!”

原来李大嗓在通知众人时,将赵奕虚弱无力,被赵昕德搀扶出来的场景描述的触目惊心,去青楼虚弱成那样......得经历多么惨烈的“战斗”,才有如今的银钱,作孽啊,少爷还只是个孩子!众人不由得唏嘘不已心道---“少爷您受苦了!”

看到众人心疼的表情,赵奕还在琢磨“舍身成仁”是个什么意思?便只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