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法门寺博物馆论丛(第一辑)
9012100000036

第36章 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纺织品的保护和研究(2)

法门寺丝织品文物保护的难度在于,织物保存状况特殊,多层紧密粘连,强度和韧性差,有干湿两种保存状态。因纺织品文物在地宫中存放方式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文物是很多层紧密叠压在一起的,叠压后形成块体,干态的如牛肉干状,湿态的则如烂泥,层层之间粘连结合紧密牢固,加上纤维强度很低,韧性极差。因此,分离揭展这些糟朽脆弱的粘连织物层的难度很大,这也是文物一直存放多年,除日常保养外,未曾开展保护工作的原因所在。

目前,业内存在的化学类揭展方法,需要将化学试剂滴加到织物上,而且需要采用水洗的方法将化学揭展剂残留清洗干净。这样的操作对于法门寺糟朽脆弱、多层粘连成厚包块的织物是不适用,因为绝大部分织物的糟朽状况经不起化学试剂和水洗操作。就目前的资料表明,化学类揭展剂仅在简单折叠层压的织物上成功使用过。类似法门寺丝绸包块这种几十层细密糟朽织物紧密层压粘连成块的保存状况是十分罕见的,堪称独一无二。因此,需要详细研究文物的保存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发新技术,制定恰当的保护操作方案。

我们在攻克多层紧密粘连糟朽丝绸织物的揭展难题的过程中,开发了纤维塑性变形能力恢复技术,成功的解决了法门寺衣物包块的揭展难题,成果显着。通过改善纤维塑形能力来实现揭展多层粘连脆弱丝绸的技术路线,打破了业内现存的通过化学高分子加固、化学揭展剂等强干预性的传统技术思路。纤维塑性变形能力恢复技术,利用纤维自身特有的物理性质,暂时性的改善纤维的某一特性,在此临界条件下,使很多本因纤维脆弱糟朽无法开展的操作,例如揭展、抚平、矫形等操作成为可能。在完成操作目的后,又可借助环境条件控制措施,将纤维的塑性能力稳定在某一阶段。该项技术,不使用任何化学试剂,因而不存在化学试剂对纤维材质伤害的问题,也不存在材料老化问题,适于在脆弱糟朽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中应用,是一项很具推广价值的技术发明。

例如,我们利用此技术揭展的一个原存放于冰柜内的丝绸衣物包块(参见彩版I之3)。该包块最初为包着很多层衣物的包袱,包块底部约4厘米厚,上部非常潮湿,织物纤维全部碳化并且布满了霉菌。包块周边部分糟朽严重,而这些部分正是衣物的折叠位置,因此衣物均已不完整。虽然如此,还是先后揭展开了一条裤子,两件套在一起的袍子,一件尚不确定的上衣,一条裤子,一条裙子,腰部为用捻金(银)线织成的精美图案(参见彩版I之4)。还有一件裙子或裤子,均在腰部用捻金、银线装饰。另外还有两件套在一起的质地为纱罗的上衣,并带有小的菱形花纹,衣物通体遍布彩绘或印有图案。这项工作,为我们开展唐代服饰形式、剪裁、印染、纹式、用金装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有关研究正在进行之中。该技术还曾大量成功应用于法门寺其他糟朽织物的揭展保护工作,并借助先进的织物固定包装方法,攻克了相关技术难题,成功地将糟朽脆弱织物在国外展览。

四、法门寺地宫出土纺织品的研究

每件文物都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了最大限度的保存文物所包含的信息和为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修复前必须进行严格细致的建档工作和必要的前期研究。为此,实验室有专人负责收集有关法门寺丝绸的相关图片、报告及研究文章。

法门寺丝绸文物的档案登记也已初步完成,档案内容包括出土地点、年代、现保存地(储存架号)、重新包装编号、种类和尺寸、文物特征、实验室建成前做的修复工作、实验室建成后所做的修复工作等项,并配以照相及绘图记录。为方便计算机管理,除普通光学相片外,还拍摄了数码相片和制作了幻灯片。除文物档案卡片外,实验室建材、仪器设备、操作工具、保护修复材料、人员培训、对外交流和工作日程等也统一建档管理。

为全面了解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织物的种类,我们对当年考古发掘工作者整理并制作的织物标本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和建档,包括对每一件样品都作了显微拍照、组织结构分析、纤维材质鉴定等(参见彩版I之5、6),如图所示,就是对典型样本之一所拍的显微相片。

通过系统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法门寺地宫出土织物品类十分丰富,就织物的组织结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

罗织物,为法门寺地宫织物种类之大宗,主要为二绞素罗和四绞素罗,以及二绞组织与四绞组织互为花地的提花罗;图案循环较小的提花罗多为菱纹罗,因织法差异,仅小菱纹罗就有四种。平纹及平纹变化组织,平纹织物根据织物密度的不同和纤维的差别可分为绢、纱、绝、縠。平纹变化组织有经重平、纬重平、方平织物,还发现有并丝织物。另外,唐文献中提到的交梭织物也有发现,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交梭织物可能是目前最早的实物资料。绫,多为平纹地、斜纹花的几何图案,较普遍的为四枚异向绫和六枚异向绫,如回纹、棋盘格纹、四瓣花纹等,也有形似动物的纹样,惜样品残破,不能窥以全貌。锦,为唐代新出现的斜纹纬锦,反映了当时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唐代纺织技术工艺的重大变革。

就装饰技法来看,这批标本体现的有贴金、织金、泥金、染缬、刺绣等等装饰工艺对T68织物包块内揭展出的衣物作了织物组织结构分析和裁剪图绘制工作,发现包块内的服饰包括有对襟直领长衫、半臂、褶裙、裤(裙)和一条薄如蝉翼的披帛。从长度看,两条腰部织金银线的裙(裤)皆为唐代盛行的高腰款式。T68包块中所包含的衣物,生动再现了唐代仕女流行的身着襦裙半臂、肩绕帔帛的服饰风尚。

法门寺丝织品的图案花纹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暗花、印花、手绘、夹缬、织金织银和刺绣等等;花纹图样有对称规整的对雉、翔凤、游麟等动物图案,也有抒情写实的景象花,往往是在一簇盛开的写生型花朵四周穿插各种鹊、鸟、蝶、蜂等,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也采用了仪器检测的手段来辅助纺织品的揭展保护工作,并开展了对法门寺丝绸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法门寺地宫出土丝纤维的氨基酸分析,发现法门寺丝织品是由生丝织成根据对丝纤维中结晶区以及无定形区的研究,对丝蛋白的降解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丝蛋白的降解程度与晶体的排列方式有关;降解的具体过程,可由加固的纳米级纤维网模推导出。我们可以借助相对有效的红外光谱法来确定方向参数,了解丝绸的损害程度,进而为保护珍贵的丝绸选择合适的保护方法。研究人员对法门寺丝绸使用的染料和丝纤维进行了初步研究:例如,已证明法门寺丝绸使用了红色巴西木中的巴西红染料。通过对法门寺丝纤维和不同种类丝纤维扫描电镜照片的观察比对,判定了法门寺丝绸丝纤维的种类既包括家蚕丝,也包括柞蚕丝此外对法门寺织金锦及蹙金绣织物中使用的捻金银线进行了重点研究。通过开展捻金银线的工艺研究、材质分析和保存状况的评估工作,清晰地了解了法门寺丝织品所用捻金(银)线的结构、材质、工艺和保存状况,不仅有助于研究唐代捻金(银)线的工艺和艺术价值,还有助于下一步针对性地制定捻金(银)线的保护修复方案和保存条件指标。

〔注释〕葛丽敏、何娟等:《博物馆的预防性保护》,《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价报告》,2007年1月。

张静:《法门寺地宫出土纺织品B18工作报告》,2007年。

由JoesfFhies博士及合作者在亚什的德国织物研究所分析。

哈特姆特、苏珊娜格莱夫等:《利用同步加速器X射线衍射法和红外光谱法对法门寺出土纺织品丝蛋白的降解研究》,《让过去拥有未来:十五年中德文物保护方法的发展与检验》,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波恩-柏林,2006。

由布鲁塞尔Patrimoine皇家艺术学院的JanWouters和Berghe进行的髙效液相色谱分析。

由南京博物院龚德才研究员进行分析判定。

杨军昌、赵西晨:《法门寺地宫出土丝织品金银饰件的分析与研究》,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广东美术馆编《文物保护与修复纪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11月(张静,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路智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军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文保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