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让人一见难忘的人
有些人不论讲到什么事都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这种自以为是评论家的人和具有辩才的雄辩家大不相同,其鼓噪的言辞,令人生厌。
说话的要领并不在于以幽默风趣的口吻及华丽的辞藻把对方迷得团团转,或是运用高深的哲学理论,让对方崇拜自己。说话的真意在于将告知的讯息正确地传达至对方的内心,以有组织的理论使对方更正确地认清事实。
然而,以讲求理论的主张,可是件令人受不了的事。为了增加自己的交际范围而进行的谈话,与谈论道理有所不同:它必须要具有休闲与幽默的特质。只是,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之下,很少人是富有幽默感的。
让别人感到有趣、说话的内容值得一听、很高明地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和他人唱反调、在分手的时候总是留下一点让人回味的情趣;具备了这些技巧,就能引起人想要继续交往的念头。
让人一看就觉得无聊,总是说些没有修养的黄色笑话或鸡毛蒜皮的琐事,这样的人很容易让人敬而远之。
如今并不是“沉默是金”的时代,在这个凡事都讲求迅速的社会,想以沉默来让大家了解,恐怕等不到那个时候一切就已经结束,留给大家的误解也没有澄清的机会。
因此,现代人必须借着言词来表达自己,不善言词的人虽然可以用沉默来避免暴露自己的缺点,但他只要一开口马上就会露出破绽,要培养说话技巧就是这个道理。
说话技巧的理论有:归纳法、演绎法两种。前者是由各个具体的事态,导论出重点与法则;后者则是由理论来说明特殊的事态。
要采用前者就必须具备很充足的事例,资料与数据必须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后者则需要广泛地了解各种理论,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地应用在恰当的例子上。
偶尔举“极端的事例”为证也是说话技巧的应用,这是为了让对方了解自己内心的本意。为了更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偶尔也可以利用“极端的事例”来说服对方。
例如,某君因为不受上司的赏识而打算辞职。一般人大概都会劝他打消这个念头或是予以安慰,但往往还是不能改变他的心意。这个时候倒不如举一些极端的例子来挫挫他的锐气。
“这么说,只要能得到上司的赏识,就算叫你贩毒你也愿意吗?”
个人基本素养“不,我对目前的工作感到很满意,只是……”
“这么说,你并不讨厌目前的工作嘛!而且工作能够让你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只是有些人际关系的苦恼罢了,你的人生观就是宁可为了人际关系苦恼,而否定其中的正面意义嘛!”
原本这种极端的例子并不正确,把正当的工作和不法勾当相提并论并不恰当,但把这种极端的例子塞进对方狭隘的思绪里,却正好可以发挥作用。
与朋友交往,并不需要用什么特殊技巧来驳倒对方,而是要让自己所说的话很容易让对方接受。在现代这种信息发达而凡事讲究速度的时代,以实际的例证或数据,更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得到结论。
有些人喜欢引用一些历史典故来说服对方,其实这未必适用于现代的状况,倒不如举些周围的实例比较有效。
现代人也有喜好夸大的趋势,所以在车厢广告、电视短片中都常会出现一些运用极端事例来打动人心的宣传。在朋友关系中,稍微举一些极端事例并不算是夸大,这不过是为了要弥补平凡事例不足以说明的状况罢了。
诚信——人的首要品质
当今的年轻人都想追求事业的成功,但很少有人认真想想在追求成功的同时,必须恪守一些基本原则。人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读一读以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教授讲述的发人深省的事,你就会明白。
“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回国前,写了一封公开信,也送给我了。他在信中说,有一次他面试了一个年轻的求职人员,此人在技术管理方面很出色,看起来他得到这个职务的机会很大。但是在谈话中这个人悄悄向李开复表示,如果录取了他,他可以把公司一项发明带过来,他看到李开复的眼色不对,又补充了一句说:这些成果是他下班后做的,跟公司没有关系,老板不知道。但是这一番话使李开复马上明白了,无论这个人的能力有多强,都不能录用他,也不敢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处世的最基本准则,即诚实可信。
我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我觉得一些大学生人格上有一些毛病。据我了解,有些人在出国问题上撒谎,在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对老师、学校保密。等我联系好后,他突然宣布现在出国去哪个国家了。我本人就遇到了好几件这种事,遇到这种事我觉得心里很悲哀,他们这样做会使他们在社会上遇到更多危险,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比如,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优秀是很出名的,曾一度是美国很多大学欢迎的留学生,但是最近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原因就是不少中国留学生拿到博士奖学金后到美国就转学了。因为到美国读博士容易申请的是数学和物理专业的研究生,美国人愿意读这个专业的人少,美国学校为了维持平衡,情愿拿出奖学金,从中国雇学生去美国的学校做助教。因此,很多学生就找到了窍门,以读研究生为名得到了奖学金,到了美国一两年之后,翅膀硬了,就马上跳槽去读电子、读管理、读法律。这些做法,使美国很多大学觉得这样的学生靠不住,有的不愿意接收了。我觉得这些学生的做法,是因为在学校没有学会诚信,没有懂得在社会上保持诚实、守信对他一生的重要性。”
宽容的益处
近年来的一些发现揭示了精神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主流社会也开始重视这一领域。比如:美国《时代》杂志曾于2003年1月和7月、《新闻周刊》在2003年11月和2004年9月以特刊来专题探讨。本系列旨在总结一些近期有关发现,与读者共同寻求通向身心健康之路。
《新闻周刊》在2004年9月27日报道,当一个人受到不公待遇时,报复别人固然也许能缓解一时的心头之气。然而,能够一笑了之才是能给自己带来健康的明智之举。
报道中说,原谅他人不只是能给一个人带来精神上的益处,也能带来身体上的健康。事实上,这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的热点之一。
科学家们认为,原谅别人对自身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否则,当人心里有疙瘩、愤怒,或有敌意时,实际上对自身会造成伤害。在一项研究中,科研人员比较了两组测试对象:一组与他人关系融洽;另一组则与他人有摩擦。研究发现与他人有摩擦的一组人群的体内一些对健康不利的指标高。不仅如此,当这些测试对象被要求回忆与他人的不愉快经历时,这种对健康不利的指标会升得更高。
美国密西根的研究人员表示,对别人的宽容应该成为人的品性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在别人对你不好时才有的反应。
此外,加州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也证实了忍让或原谅别人有利于身体健康。在有70名妇女参加的该项调查中,大部分为20~50岁。研究人员想发现,在社会交往中与别人关系紧张时,原谅别人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并增进健康。
根据试验结果,研究人员介绍说:“当人们就一件事情长期的耿耿于怀时,往往就会在心理上形成负面影响。比如忧虑、敌意、与别人关系紧张等等。”这在身体上也能反映出来。比如“会导致一些类固醇等激素的含量持续升高,进而导致一系列疾病,其中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和癌症等等。”
然而,科学家们也发现,原谅别人并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而且需要一个过程才能身体力行。
生活中你善于微笑吗
笑容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因此有人把笑容比作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在笑容中,微笑最自然大方,最真诚友善。世界各民族普遍认同微笑是基本笑容或常规表情。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微笑,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表现心境良好
面露平和欢愉的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善待人生,这样的人才会产生吸引别人的魅力。
2.表现充满自信
面带微笑,表明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与人交往,使人产生信任感,容易被别人真正地接受。
3.表现真诚友善
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而非虚情假意,使人在与其交往中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
4.表现乐业敬业
工作岗位上保持微笑,说明热爱本职工作,乐于恪尽职守。如在服务岗位,微笑更是可以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让服务对象倍感愉快和温暖。
真正的微笑应发自内心,渗透着自己的情感,表里如一,毫无包装或矫饰的微笑才有感染力,才能被视作“参与社交的通行证”。
忘掉别人欠你的情
中国有句古话:“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可见交友之重要。有些同学在交友过程中,往往开头人缘不错,但友谊却往往不持久、不巩固。这种现象很有代表性。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能开好头却不能结好尾呢?
一个人的待友之心,往往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琐细事情中。分析起来,这些同学之所以开始显得人缘很好,主要是因为他们一般都比较随和、乐于助人,能够想别人所想,济别人所难。在这些方面,这些同学的确做得不错。但是,在他们帮助过别人之后,内心也就不断增长期待别人回报的心理。当这种心理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与曾经被帮助过的人的关系便日渐冷淡了……不错,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接济,但是这只能是我们自己的信念,而不能以此强求别人,甚至因别人做不到这一点,自己也就放弃了这一义务。埋怨对方没有投桃报李,自己吃了亏,说那些“我对他多好,我帮他做了多少事。轮到这次我求他,他却不管,真不够朋友”之类的话的同学,在他们看来,“友谊”几乎成了一种交易。与人交往,施恩图报,而恩和报之间又难得均衡,那么,这样的朋友关系又怎能发展下去呢?斤斤计较的人不但会失去朋友,而且会失去自己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