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看了,不由发出笑声。乾隆怒曰:“朕诗虽不佳,你也不可当面耻笑。”纪晓岚知道惹怒了皇上,忙巧辩道:“臣非敢笑也,只因有一古诗句久不能对,今观御制七字,恰是天然对偶,不觉喜而失笑。”
乾隆信以为真,忙问是何诗句,纪晓岚忙告知是李白所写:
黄鹤楼中吹玉笛
乾隆顿时转怒为喜,纪晓岚也暗自庆幸。
纪晓岚巧对乾隆皇帝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眼看中秋节就快到了,离家日久的纪晓岚越来越思念家乡的亲人。想到此,他不免愁容满面。这天,乾隆皇帝见他郁郁寡欢,似有满腹心事的样子,便试探道:“纪爱卿,看你终日闷闷不乐,必有心事。”纪晓岚问:“何以见得?”乾隆说:“朕见卿似有难言之隐,莫非是……”于是口出一联道: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闻听,深感圣上细心并体念下情,心头一热,激动万分。但他马上意识到圣上所说的是个拆字上联,即“思”字拆做“口十心”,于是倒身跪拜,说:“圣上猜得不错,如蒙恩准省亲,我便……”也口出一联对道: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言身寸”拼成“谢”字的繁体,“谢君王”三字更让乾隆听之开怀,圣心大悦。纪晓岚也因而得以归家欢度中秋。
千叟宴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有一次,乾隆开千叟宴。内有一个老者,年高141岁。乾隆得知后便想要考考大学士纪晓岚,即出句说: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十分聪明,一听即明白:60岁为一甲子,花甲重逢就是120岁,加上三七是21岁,不是141岁吗?他也立刻以同样的方式对出下句: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称七十岁是古稀。古稀双庆就是140岁,再加一度春秋(1岁),也恰好是141岁。
纪晓岚挽和尚联
南岳庙死个和尚
西竺国添位如来
南岳衡山上有座南岳庙,当家和尚新近坐化归天了。衡阳府刘太守要参加祭奠仪式,请纪晓岚作一副对子。纪晓岚立时就答应了,铺开纸,写下七个大字:
南岳庙死个和尚
刘太守心里一哆嗦:“这算什么挽联?这要带回去悬挂起来,岂不让人笑话?”可嘴上又不好说。偏偏纪晓岚又问了一句:“你看如何?”“这个……”刘太守实在不好回答。纪晓岚微微一笑,接着,又写了七个大字:
西竺国添位如来
刘太守忙不迭地在脸上堆起笑容,连连拍手称绝。南岳庙死个和尚,确实平常,无足道哉,但西竺国添一个如来,和尚成了佛祖,达到了出家人最高的理想境界,这就非同小可。如此化平淡为神奇,其才可见。
蜀中才子李调元
一木压滚调圆
两石夹柱照亮
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四川德阳市人,乾隆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是著名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自幼好学,父官浙中,少年随父遍游浙中山水,录金石,访求遗书约万卷。凡经史百家、稗官野史无所不览。五岁入塾读书,听老师教读《四书》、《尔雅》,能过目成诵。
相传李调元小时候很调皮。有一年春天,他随父亲李化楠和老师赵亮外出游玩。走着走着见有人在碾米,老师说:“我就眼前碾上情景,出一上联,你可能对?”李调元很有礼貌地点点头。老师即吟道:
一木压滚调圆
调元知老师是将自己的名字用谐音法嵌入句中,便想如何答对才好。这时他抬头,看见远处半山有座古庙,门前杆上挂着一盏九莲彩灯,于是便对答:
两石夹柱照亮
李化楠暗暗称奇,但因调元在联中直呼老师之名未免失礼,便斥责他说:“怎么如此没有规矩!”倒是赵亮并不介意,笑笑说:“只要对得好,并不妨事。”
叔嫂端午趣对
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
三更三点三嫂檐下舂糍粑
李调元是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自幼聪明过人,能诗善对。有一年端午节,他的三嫂在厨房忙着准备过节吃的粽子。小调元嘴馋,还没开饭就向三嫂讨要粽子吃。三嫂平时很喜欢这个才思过人的小叔子,便随口吟了一个句子让李调元对:
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
李调元在厨房里东瞅西看,见厨房有喷香的油炸糍粑,又嚷嚷着要吃糍粑。三嫂说:“你的对子没有对出来,什么东西也不能吃。这糍粑是我昨晚半夜才舂好的。”李调元灵机一动,对道:
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
三嫂听了,并没有马上给他粽子吃,却说:“对得还不错,只是那个偷字要改一改。”
李调元把头一歪,说:“那讨字也要改一改。”
于是,叔嫂各改一字将对联改成:
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
三更三点三嫂檐下舂糍粑独眼探花刘凤诰
独眼岂可登金榜
半月依旧照乾坤
清代有名的诗人刘凤诰(1760-1830),少年时非常勤奋好学,只要是他读过的诗文,都能熟记于心。他说话做事都很有条理。
刘凤诰在考取进士时是一甲第三名,通称探花,也就是说他是皇帝钦点的探花,天子门生。传说在金銮殿考试时,乾隆皇帝见他是个独眼,心里很不高兴,便不想要他了,可是又怕看错了人,漏掉了人才,犹豫了好半天,后来出了一句上联:
独眼岂可登金榜
刘凤诰听了以后,不急也不恼。他想,我不能就这样让皇帝小看我,于是答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此联的意思是说月亮也不总是圆的,可即使是半个月亮,它的光芒也能普照大地。其实他的真正意思是:自己虽然是独眼,但仍旧可以为国尽力。
乾隆皇帝听了,心里很赞赏他。刘凤诰终于通过了皇帝的考试,可以为国家出力了。
生日年纪成寿联
十一月十一日
八十春八十秋
刘凤诰是清代的文学家,写得一手好字,虽然满腹学问,但人挺随和、风趣,没有架子。有一个老寿星仰慕刘凤诰的大名,这天,买了名贵的纸来到刘府,想请他给自己写一副寿联。老寿星来访时,刘凤诰正在书房写字,一听来意,满口应承下来。
老寿星问:“我什么时候来取您的墨宝?”
刘凤诰说:“老先生,大老远的,不用再跑了,我马上就写。”老人非常高兴,把纸恭恭敬敬地展铺在条案上。
刘凤诰用笔蘸足了墨,问道:“请问,生日是哪一天?”
“是十一月十一日。”老人答道。刘凤诰毫未迟疑,写了上联:
十一月十一日
老人一看:我的天,这就写上了?可惜了这上好的纸。这词儿谁不会呀?做寿时难道就挂这个?还没容老人叹息,刘凤诰又问:“请问,贵庚多少?”
“八十岁。”老人答道。
刘凤诰又写出下联:
八十春八十秋
这时,老人才体会出,这对子看似通俗,却作得新奇别致,于是连声说“谢谢”,高高兴兴地拿走了寿联。
林召棠联对趣事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士子尽寒心
林召棠(1786-1872),字爱封,号芾南,谥文恭,广东吴川人,十七岁为秀才,学使称赞为“海滨俊才”。嘉庆十七年,学使程国仁评阅其考卷,认为极有前途,选拔为贡生。道光三年,癸未科状元及第。
有一次,林召棠中状元后,告假回家省亲,路经苏州,投宿广东会馆。会馆主人宴请林召棠,请来一批苏州才子作陪。在座的苏州才子看见林召棠衣着朴素、谈吐无华,便怀疑他的“状元”之才,以苏州的关帝庙欠缺一副对联为由,请他挥毫题对。林召棠看出苏州才子的意图,颔首微笑,也不推辞。只见他饱蘸浓墨,一挥而就: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士子尽寒心
苏州才子看后,一个个吐舌难缩,深深佩服。
还有一次,林召棠来到鉴江古渡的南桥头,要过河去,撑渡的老船工对他说:“林公子,早就听说你一肚文才,我有一句上联,你若对得好,我立即撑你过河,如何?”林召棠回答说:“这有何难?请把上联道来。”老船工出的上联是:
南桥头二渡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林召棠望了一望两岸的宝塔,略一沉思,便对出下联:
西岸尾一塔似笔直写天上文章
老船工听后,见下联果然对得工整贴切,立即开船让林召棠过河。
寿联正位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清朝嘉庆皇帝在位的时候,每逢过生日,都大讲排场,不论京官还是地方官,除了送寿礼,还要送寿联。
这次,又赶上嘉庆做寿。朝内几个大臣都绞尽脑汁,要写出令皇上满意的对子。大家陆续把寿联裱好,送进宫里,只有一位新翰林迟迟未交。别人问起,他却说:“我的寿联若是交上去,肯定要悬挂在正中的位置,到那时,把各位大人的比下去了,怎么好意思?”众人听了直咋舌:“摆正位那是何等荣耀的事,论资历哪里轮得到你哟!”于是跟他开玩笑:“你的寿联如果真挂在正位,我们设宴向你祝贺。”到皇上寿辰这天,寿堂之上,果然在正位挂着新翰林的对联。各位大臣一看,上面写的是: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把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字拼起来,竟然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位清朝皇帝的年号。这副寿联如同祖宗牌位一般,构思非常巧妙。
怪联圣手何又雄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何又雄(1820-1913),字淡如,广东南海人。清同治举人,一度出任高要县学教谕,其后即在省港以教学为主。才思敏捷,品性诙谐,擅作联语,尤以广东方言写谐著称,不露半点斧凿痕迹,当时颇负盛名。其谐诗、谐联、妙批雅俗共赏,人称“幽默大师”。
有一次,又雄与要好的学友游玩。那位学友也颇有才华,常常与又雄吟诗联对,借以比试高低,但总是负多胜少。此刻,他见江上船来舟往,十分壮观,便出上联云: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限又雄半小时内对出,否则就是对得再好也算输。谁知,还不到十分钟,又雄便对出了下联: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学友见又雄对得如此迅速,甘拜下风。绝妙的“《盘庚》上中下”
鼎甲一二三
盘庚上中下
张之洞(1837-1909)是清朝时的大学士、军机大臣。少时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十三岁中秀才,十六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二十六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对对子是他的拿手好戏。有一年,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客人想试试这个孩子的才学,就以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为题,出了一个联句:
鼎甲一二三
旧时科举,殿试所取一甲之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为“鼎甲”。张之洞听了,怎么对下联呢?他猛然间看见书案上放着古书《尚书》,他想起了对句,便答道:
盘庚上中下
《盘庚》是收在《尚书》中的,分上、中、下三篇,是商代国君盘庚的一份告民榜文。只有几岁的孩子,对答如此迅速,而且字字稳切,真是了不起。客人听了,连连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