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
9220200000002

第2章 真实和虚伪(2)

有一天,俞伯牙出使楚国,途径马鞍山附近,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躲在一块岩石下面等待雨停。天气的突变使俞伯牙心里感到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携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开始,他弹奏出如同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巧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的琴声,觉得心旷神怡,不知不觉早已在一旁聆听了多时,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忍不住大声叫道:“好曲!真是好曲!”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于汉阳江口论琴。到了第二年中秋日,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待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情谊深厚的朋友。穿井得一人

故事中的人们对于丁氏家穿井得一人的事情道听途说,以至于传成了丁氏家从井里挖起来一个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调查研究,弄清事实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

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秀才的忌讳

故事中秀才表现得很心虚,对“落”、“落地”有很深的忌讳,但事实总是事实,即使不说“落”、“落地”,也没法改变现实。秀才的刻意避讳也只能是自欺欺人,是一种虚假的遮掩。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面对事实应积极想出办法解决,刻意的避讳只能掩饰一时的心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有一个叫柳冕的秀才,由于几次应试都没中,因此他最怕听到“落”、“落第”一类的字眼,连这类的同音字也不让说。谁要是犯了他的忌讳,他便大发脾气,出言不逊跟别人争论。要是他的仆人误犯了忌讳,他还会鞭棍相加,使得仆人跟他说话时总得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可是越害怕就越紧张、越容易犯忌讳。

这一年,柳冕去省城应试。他骑着马,仆人挑着行李书籍随他一同赶路,忽然,一阵风吹来,柳冕的帽子吹落在地,仆人慌忙跑着去拾帽子,并大声说道:“主人慢走,主人停下,您的帽子落地了!”这柳冕心头一惊,因“落地”正好与“落第”同音,他好不生气,用马鞭怒指仆人说:“狗奴才,胡说八道!不准说‘落地’,这叫‘及地’(谐音‘及第’)!记住了吗?再瞎说看我不揍你!”仆人唯唯诺诺,诚惶诚恐;一边将帽子给主人戴上,一边说:“主人,这回把帽子戴牢一些,就再也不会及地了!”

这秀才一听更生气了,一鞭子打到仆人身上,仆人被打得糊里糊涂,不知又犯了什么讳,无奈,只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秀才来到省城参加完应试,过了一段时间,考试发榜了,他急忙打发他的仆人前去看榜。仆人来到发榜的地方,将榜上姓名从头到尾看了三个来回,就是不见“柳冕”两个字,仆人知道这回秀才又落第了,可是回去怎么对主人说呢?因为主人是最恨那个“落”字的。仆人想来想去,忽然想起秀才平日里绕开“落”字而用其他字替代的办法,比如说,秀才常把“安乐”(“乐”音同“落”)说成“安康”,用“康”代替“乐”,于是仆人终于找到了一个较合适的字来。

仆人回到住处,一进门,秀才立即满面春风迎上去问:“喂,我考中了吗?”仆人低着头,小声应道:“主人,您‘康’了。”

柳冕自然明白这“康”字的意思,他唯恐仆人再说出那“落”字,便赶紧把仆人打发出去了。三人成虎

故事中庞恭的遭遇可以看出妖言惑众、流言飞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正应了这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三人成虎的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战国时期,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被作为赵国的人质将被押赴赵都邯郸。临行前,庞恭向魏王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您相信吗?”

魏王回答说:“我当然不信。”

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

魏王说:“那我也不信。”

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相信呢?”

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定。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就肯定闹市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开始,魏王还不相信这些谗言,可时间一长,魏王还是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到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黎丘老丈

从故事可以看出,当人们不辨真伪的时候,欺诈的鬼蜮伎俩很容易得逞,而善良诚实反遭戕害,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所以,故事告诫我们应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应懂得如何辨别真伪。

魏国都城大梁以北的黎丘乡,经常有爱装扮成乡人子侄兄弟的鬼怪出没。有一天,家住黎丘农村的一位老人在集市上喝了酒,醉醺醺地往家走,在半路上碰到了装作自己儿子模样的黎丘鬼怪。那鬼怪一边假惺惺地搀扶老人,一边左推右晃,让老人一路上受够了罪。老人回到家里以后,不脱鞋、合着衣,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老人酒醒之后,想起自己醉酒回家时在路上吃的苦头,把儿子狠狠训斥了一顿。他气愤地对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你有孝敬我的义务。可是昨天你在路上让我吃尽了苦头。我问你,这究竟是因为我平日对你不够慈爱,还是因为你生了别的什么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