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史并不如烟第一部:大唐开国
961300000039

第39章 进攻!进攻! (1)

公元612年正月初二,皇帝杨广下诏,左翼十二军,右翼十二军,每军负责攻取一个高丽城市,即日起程。大军起程之前,杨广在桑乾河畔祭告战神,在临朔宫南祭告昊天大帝,在蓟城北郊祭祀马神,在自己的心中祭告自己的父亲,四方的神仙都拜完,天子的正义之师即刻出发。各路人马总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对外宣称二百万,兵员规模超过赤壁之战,超过官渡之战,超过淝水之战。从数量上看,皇帝杨广已经把前人甩在了身后。正月初三,第一军出发,以后每天出发一支大军,两军的行军距离相距四十里,前后衔接,鱼贯而出。整整四十天,大军才出发完毕,全军旌旗绵延九百六十里。在大军的身后,杨广的御营与十六禁军陆续发出,连绵八十里,加上前面的大军,全军连绵一千零四十里,用地理距离打个比方,前军已到郑州,后军刚刚走出北京德胜门。大业!大业!从车辇中探出头的杨广看着雄壮的阵容很是欣慰,做天子已经七年了,直到今天才知道做天子的尊贵,一声令下,百万师发,这才是天子的大业。

然而尽管杨广信心满满,内心中却有一丝隐忧,因为在大军出发之前,他听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这在以前是很罕见的,为什么这一次与以前不一样呢?合水县令庾质是第一个反对杨广亲征的人,庾质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二:一、如果出师不利必损皇帝威严;二、兵贵神速,没有皇帝这个后顾之忧,大军更能迅猛灵活。无疑庾质的观点是对的,只可惜梦想大业的杨广怎能听的进去。在庾质之后,右尚方署监事耿询也反对杨广亲征,气得杨广直喊着要砍了他,还多亏了同僚何稠苦求,耿询这才保住了一条命。如果说庾质和耿询的劝阻还不足以让杨广担忧的话,接下来一个人的上书让杨广陷入了深思,因为这个人的资历和职位已经高到让杨广无法忽视的地步,这个人就是兵部尚书段文振,这个人居然也反对东征。虽然说段文振在隋朝历史上并不算起眼,但这个人的眼光还是非常独到的,他终其一生为杨广提过三个重大建议,事前杨广一个没有接受,事后全部应验。建议一:不要厚待突厥,这些野蛮民族不会知恩图报,将来必是帝国之祸。建议二:兵部兵曹郎(国防部军政司长)斛斯政阴险刻薄,万不可重用。

建议三:高丽小丑,不值得天子大军远征,如果对方口头投降,万不可轻易答应,此次出兵务必用闪电战,不然遭遇雨季,后果不堪设想。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段文振的肺腑之言没有得到杨广的认可,而事实却替段文振给了杨广三记耳光:突厥果然成祸,雁门之围让杨广的雄心一落千丈;斛斯政果然不可信任,关键时刻居然做了汉奸,投降了高丽;高丽的口头投降果然不可信,三征辽东杨广遭遇了忽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听段文振言,亡国就在一闪念!公元612年,大业八年,这一年的三月十二日,兵部尚书段文振病逝于东征途中。两天后,皇帝杨广抵达辽河西岸,尽管在心中对段文振充满了惋惜,但他要用行动向段文振证明:你错了,朕才是对的!只可惜三次都证明段文振是对的,所以说真理不掌握在帝王的手中,而掌握在人民大众的手中。面前就是辽河,脚下就是征途,富贵在自己手中。面对辽河,兴奋的不仅仅是皇帝杨广,还有麾下的百万雄兵。从公元589年以来,帝国已经有二十二年没有大规模军事行动了,这一次东征,对皇帝而言,成就的是大业,对将士而言,成就的则是功名,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就是摩拳擦掌的将领之一。

麦铁杖,隋朝神人之一,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如果生在唐朝,可以专门给杨贵妃送荔枝了。麦铁杖早年间以打鱼、打猎为生,好喝几口小酒,慢慢地就走上了打家劫舍的道路。虽然打家劫舍的日子比较轻松,不过好日子并不长,没过多久麦铁杖就被广州刺史俘获,如果不出意外,等待他的将是牢狱之灾甚至杀头之祸。不过广州刺史是个爱才之人,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刺史大人安排麦铁杖担任刺史府仪仗队的杂役。按说当上杂役后麦铁杖该收收心了,没想到当上杂役的麦铁杖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本行,每天下班后都步行一百多里到临近的州县打劫,日复一日,风雨无阻!那年月城门关的早,等麦铁杖下班走一百多里到的时候,城门早就关了。这时麦铁杖就极其低调地翻墙进去,跟同伙会合后,大家再一起点着火把打劫,打劫完了,马上再步行回广州。

第二天一早,刺史点名,每次点到“麦铁杖”,队伍里就会有一个响亮的声音应对:“到!”就这样,麦铁杖一边给知府打工,一边自己打劫贴补家用,两不耽误!日子长了,被他打劫的人终于把麦铁杖认了出来,一告就告到了广州刺史那里,然而刺史死活不信:“怎么可能?那么晚下班,那么早上班,时间根本来不及!”刺史属下的官员也想知道事情真假,于是就给刺史支了一个招:“贴个公告,征募一人往百里外的州县送信,今晚出发,明早即回,信送到赏金一百两,送不到重打一百棍。”麦铁杖一看公告,这不是给自己送钱吗?揭了公告,当晚出发,信送到了,当晚的打劫工作也没耽误。第二天一早,刺史看了看等待领赏的麦铁杖,心里顿时明白了:“没错,就是他!”麦铁杖以为自己这回死定了,没想到刺史还是爱惜他的才能,口头教育之后居然就把他给放了,不过从此之后麦铁杖无法兼职当强盗了,只能全职了,因为刺史已经把他从仪仗队里开除了。后来南陈灭亡,麦铁杖混迹于江东清流县,本想安安稳稳过日子,没想到江东叛乱了。麦铁杖倒是没有参与叛乱,反倒以平民的身份参与朝廷平叛。

领兵平叛的杨素觉得麦铁杖是个人物,命令麦铁杖出去打探情报,当夜麦铁杖头戴草束,夜浮渡江,天明即还,把叛军侦查个底掉,弄的杨素直感慨:“真是水陆两栖人才!”(日行五百里,夜浮过江。)不过麦铁杖也有走麦城的时候,但他还是有能力让走麦城的主角换成对方。麦铁杖第二次外出侦查就走了麦城,在侦察的过程中被叛军抓个正着,三十多个叛军士兵把他捆绑起来准备去向首领高智慧请赏。押解到半道,叛军士兵停下来喝酒休息,一旁的麦铁杖则开始声泪俱下,问他为什么,他说:“饿的,饿抽筋了!”叛军士兵一时心软给他松了绑,顺便还给他拿了点吃的,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麦铁杖发飙了,没有去接吃的,反而抢过了叛军士兵腰上的刀,一转眼的功夫,三十几个叛军士兵都被他砍翻在地,这些人都成了麦铁杖的战利品。本来麦铁杖准备砍掉人头回去请赏,后来一想三十个人头太重了,背不动,还是换点轻便的吧。麦铁杖得胜回营,向杨素讲述了这次经历,开始杨素还不信,等麦铁杖打开包袱,大家定睛一看,包袱里躺着三十多个血淋淋的鼻子,这下大家都信了,不过都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鼻子。

叛乱结束了,但到论功行赏时,杨素却把麦铁杖给忘了,这也难怪,大军统帅,一般记不住几个人名,更何况麦铁杖这种临时工。这种事情放在一般人身上也就一笑了之,可麦铁杖不打算就这么算了。当天杨素骑马回大兴,麦铁杖徒步在后面追,杨素在路上休息,他就在一旁溜达。几天下来杨素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人是来要战功的。在杨素的表奏下,麦铁杖被授予仪同三司,不过因为麦铁杖不识字,只能带着这个官衔回家继续待着,只是遇到同乡请客喝酒的时候,可以拿出仪同三司的证书炫耀一下,顺便坐个上席,仅此而已。幸好,生活对麦铁杖还是不薄,随后他遇到了真正的伯乐,成阳公李彻。李彻非常欣赏麦铁杖,于是就把赋闲的麦铁杖征调到大兴,随后麦铁杖又进入杨素的麾下,跟随杨素南征北战。到大业八年时,神人麦铁杖已经升任左屯卫大将军(天子十六禁军第十三军),皇帝杨广对他也是礼遇有加。在麦铁杖看来,自己的一切都是皇帝给的,既然皇帝代之以礼,我还皇帝以命,此次东征,麦铁杖自请为全军先锋。辽河为证,麦铁杖以身报国,死而后已。神人麦铁杖,怀有必死之心,准备以身报国,在冲锋开始之前,他给世人留下了两句话,一句是对随军医生说的,一句是对自己三个儿子说的。

“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岂能艾炷灸頞,瓜蒂喷鼻,治黄不差,而卧死儿女手中乎?”一句话,宁可战死,也不病死,这句话是对随军医生吴景贤说的,与“马革裹尸还”异曲同工。“阿奴当备浅色黄衫。吾荷国恩,今是死日。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这句是对三个儿子说的。一个人,一辈子,一句话。麦铁杖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影响了儿子麦孟才的一生,在麦铁杖的身后,麦孟才举起了忠君的大旗,继续着对皇帝杨广的忠诚,“君待吾以礼,吾还君以命”。当然这是后话,麦孟才的表现机会还要等到公元618年。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麦铁杖整理铠甲,准备战斗。之前工部尚书宇文恺已经在辽河西岸打造了三座浮桥,冲锋开始之后,士兵们推着三座浮桥到了河边。按照规划,浮桥应该可以从河西岸跨到河东岸,然而规划仅仅是规划,意外却在此时发生,制造好的浮桥居然短了,离河东岸还有一丈多远的距离!此时高丽军队已经拥到了辽河东岸,明晃晃的长枪居高临下,直刺水中。隋军士兵跳下浮桥,涉水往岸边冲,却始终无法突破高丽军队的枪林。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怒吼一声跳下浮桥,三步并作两步冲到岸边,一声大喝跳上了岸,以一人之力应对数重高丽士兵。

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随后也登上了岸,三个人在万军丛中左右冲杀,只可惜后面的士兵始终无法前来接应,三个孤独的将领只能孤军奋战,力战不退,最终寡不敌众,以身殉国,征辽东,自此以惨烈开场。麦铁杖殉国后,皇帝杨广非常痛心,重金悬赏找回了麦铁杖的尸首,并下诏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曰武烈,皇帝杨广对麦铁杖的评语是“节高义烈,身殒功存”,神人麦铁杖,这一辈子没白活。在麦铁杖殉国两天后,宫廷供应总监何稠将三座浮桥加长,三座浮桥从西岸直跨东岸,隋军士兵迅速通过浮桥与辽河东岸的高丽军接战。隋军越来越多,高丽军越来越少,终于高丽军放弃了辽河东岸,全军撤退,各路隋军趁胜包围了辽东城。辽东城即西汉时代的襄平城,今天辽宁省辽阳市。跟随着渡河的隋军,皇帝杨广渡过了辽河,陪同他的还有西突厥汗国可汗阿史那达曼和高昌王国国王鞠伯雅。皇帝杨广带这两位老兄一起来不仅是让他们增长见识,同时也是杀鸡儆猴:“看好了,不老实的话,回头也这么打你们!”然而这一场震慑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为隋军面临的高丽,是一个既狡猾又难啃的对手。

在出征之前,皇帝杨广曾经给将领们训话:要堂堂正正地打赢对手,打服对手,不要靠阴谋诡计,因为我们是正义之师。然而,兵者,诡道也,战场上打赢才是硬道理,而不需要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不幸的是,围攻辽东,隋军受制于皇帝杨广的战术纪律,也受制于杨广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在辽东城下,杨广下令:如果高丽投降,切不可继续攻打,应该立即安抚。此令一出,实际就违反了战争的原则。战争以取胜为第一目的,宣扬仁义道德那是战后的事,而杨广恰恰弄反了两者的先后。狡诈的高丽守军看到了杨广的弱点,每当城墙即将告破的时候,城里就竖起了白旗。攻城的将领不敢擅作主张,只能快马飞报皇帝,而等皇帝批准返回之后,高丽军又收起了白旗,接着打。就这样,白旗举了三次,隋军快马报了三次,隋军已经疲惫不堪,辽东城依然没有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