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史并不如烟第一部:大唐开国
961300000053

第53章 民心渐失,军心已远

如果两个李家的兴衰是隋朝转弯的开始,那么“雁门之围”就是隋朝转弯的加速。正是“雁门之围”摧毁了皇帝杨广的雄心壮志,一个自信满满的皇帝从此变得意兴阑珊,隋朝国运急转直下。天欲取之,必先与之,虽然这一年发生了“雁门之围”,然而这一年还是有祥瑞的。这一年,亲卫府指挥官高德儒率领十几人奏报杨广,声称在洛阳宫城东南的金殿之前亲眼所见有鸾凤落过,杨广一听,大喜过望,“鸾凤降临”那是吉兆,象征江山永固,千秋万代,这可是大大的祥瑞!兴奋之余,杨广擢升高德儒为朝散大夫,级别由正六品升为从五品,另赏绸缎一百匹,另外参与汇报者统统有赏。赏赐完毕,杨广下诏,在鸾凤落脚之处兴建仪鸾殿,希望吉兆永驻。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祥瑞也是一样,世上本没有祥瑞,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祥瑞,杨广的这次鸾凤祥瑞也就属于这一种,属于炒作的祥瑞。

根据我的分析,高德儒看到的肯定不是鸾凤(世上根本没有鸾凤这种鸟,是中国人臆想出来的),很有可能只是洛阳西苑散养的孔雀,高德儒他们是把孔雀当成了鸾凤,经过炒作就成了举国庆祝的“鸾凤降临”祥瑞。然而上小学的时候老师都教导过我们,“撒谎不是好孩子”,列宁承认自己打碎过花瓶,华盛顿承认自己砍过樱桃树,所以一定要做诚实的孩子。按照诚实的标准,高德儒就不是一个好孩子,而坏孩子则一定会遭到报应的!两年之后,一个叫李世民的老师给了高德儒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斩立决,理由就是“把野鸡当鸾凤欺骗皇上”。当时李世民攻下了不听从指挥的西河郡,全郡上下好几万人,李世民偏偏就斩了高德儒一个,他是要用这个人的人头告诉全国的老百姓:撒谎不是好孩子。孔雀?野鸡?鸾凤?皇帝杨广已经分不清了,而且他也不准备分清,只要他认为是鸾凤,那就是鸾凤。有鸾凤祥瑞映衬,皇帝杨广巡游四方的脚步没有停止。

公元615年的八月五日,杨广出塞向北巡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久违的老朋友正在塞外等着他,这个老朋友就是东突厥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裴矩试图采用分化的方式瓦解东突厥,结果被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识破,因此裴矩提出的“以突厥打高丽”的狗咬狗计划没能实现,最后只能杨广亲自上阵三征辽东,结果三次都以失败告终。在杨广征高丽的同时,背后有一双眼睛始终在盯着他,这双眼睛属于始毕可汗。三征高丽隋朝损兵折将,三征高丽隋朝国内民变四起,现在东突厥与隋的实力对比已经悄悄发生变化,双方也到了掰掰手腕的时候。八月八日,皇帝杨广继续前行,此时他接到堂妹义成公主的线报:阿史那咄吉集结骑兵数十万,很有可能对皇帝不利。接到线报,杨广不以为然,以大隋军队的雄壮还怕小小的突厥不成?不管它,继续前进!八月十二日,皇帝杨广抵达雁门郡,一切正常,杨广若无其事地笑了。八月十三日,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突然出现,包围雁门郡,一切不正常了。雁门郡治下四十一个城池被打下了三十九个,只剩下雁门郡和淳县还在坚守。

原本杨广还指望次子杨暕能从淳县赶来救驾,现在看来不可能了,淳县也被包围了。此时雁门郡城内共有军民十五万人,而粮食仅仅够维持二十天,二十天后即使城不破,十五万人也得饿个半死,怎么办呢?士兵们开始拆民房构筑城防工事,而高层们则正在进行紧张的讨论。形势已经越来越危急,之前的一次进攻,已经有冷箭落到了皇帝杨广的脚下,皇帝都不安全了,谁还能安全呢?宇文述率先表态:集中数千精兵拥簇皇帝突围。这个馊主意刚出就被纳言苏威给否决了:“守城我们的力量足够,而以骑兵突围正是突厥的强项,皇帝是万乘之主,怎么能如此盲动?”民部尚书樊子盖也支持苏威的观点,皇帝身处险境,不能有侥幸心理,万一突围被擒,后果不堪设想。眼下之际只要皇帝宣布不再征高丽,能对守城将士大加赏赐,雁门郡自会固若金汤。

苏威和樊子盖说的都有道理,但他们立足的都是守,然而万一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迟迟不退兵,就在沙家浜扎下了怎么办?他那边后勤供应简单,喝点马奶、羊奶一天就过去了,而皇帝杨广这边可就不同了,这十五万人只有二十天的粮食,二十天后怎么办呢?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萧皇后的弟弟,内史侍郎萧瑀提到了一个人,让杨广如梦方醒,萧瑀提到的这个人就是杨广的堂妹,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的皇后义成公主。萧瑀说,义成公主作为隋朝皇家女儿嫁到突厥当皇后,皇后在突厥是很有地位的,按照突厥的风俗,皇后有权参加军事会议,也就是说义成公主说话是有分量的。为今之计只能派人去试一试,看看义成公主能否想办法让始毕可汗撤军。杨广沉重地点了点头,事到如今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试试看吧。

于是杨广两手准备,一方面派密使沿小路到突厥寻求义成公主的帮助,一方面下诏天下兵马勤王,各郡县官员都有义务组织兵马前往雁门郡救驾。诏令一出,天下雷动,此时皇帝还是有号召力的,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就在这次救驾的军中,这一年他十七岁,隶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云定兴就是独孤皇后讨厌的太子小老婆云昭训的父亲。杨勇当太子时他天天往太子府跑,杨勇被赐死之后,他有感于自己受杨勇连累,居然在几年后建议杨广除掉杨勇的所有儿子,这样他就跟废太子没有任何关系了(人也能无耻到这个程度)。虽然初次参军,李世民却已经表现出他的军事天才,他建议云定兴多带旌旗,这样会让突厥误以为救援的兵马很多,晚上再安排人定点敲锣打鼓相互呼应,这样就会让突厥人以为隋朝援军已经源源不断地赶来(吕思勉先生认为这个情节可能是御用文人们为了拍李世民的马屁杜撰的)。事实上,隋朝的援军确实源源不断地赶到了,各郡的援军已经赶到了山西忻口,离雁门郡已经近在咫尺。

就在此时,义成公主的假情报也准确无误地送到了始毕可汗的大营中,假情报显示:边境告急,速回!始毕可汗一看,心里有些着急,出来打别人自己家里还告急了,再听探马报告,各路隋军已经云集忻口,这下形势又朝着有利隋朝的方向发展了。打得着就打,打不着就跑,九月十五日始毕可汗下令全军撤退。得到始毕可汗撤退的消息,皇帝杨广来了精神,命令出击,一定要把丢掉的脸面夺回来。当然出击只是一个姿态,此次出击的只有两千骑兵,一路追击,连匹马都没追到,倒是追到马邑郡时追到了两千多个老弱病残的士兵,估计还是始毕可汗不想要,索性甩包袱遗弃的。“雁门之围”从八月十三日开始到九月十五日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不知道只有二十天粮草的十五万人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解围之后每个人都庆贺劫后余生,而杨广却在庆贺的同时陷入了深思:为什么贵为天子会这么狼狈?为什么雄心壮志却连高丽都平不了?以前的雄才大略哪去了?难道这一切都是假的?人这一辈子遭遇挫折并不可怕,怕只怕挫折来的不是时候。年轻时受点挫折并不可怕,哪怕头破血流,却能够愈挫愈勇,而进入中年之后,挫折还是少点为妙,因为人到中年已经经不起失败。杨广一路春风得意,一路走来都是成功,他没有想到进入四十岁以后他却接连失败。三征高丽失败,北巡遭遇“雁门之围”,国内民变弹压不住,文武百官人心思动,以前这些都不是问题,而现在却都是问题。“雁门之围”尽管短短的一个月,然而对杨广的触动却非常大,这次被围让他认识到原来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自己似乎也不是雄才大略,媲美秦皇汉武或许只是一个梦。自此乐观激进的杨广变得消极保守,隋朝的历史在“雁门之围”之后大转弯,国运也开始急转直下,当一个人对自己都丧失了信心,那么无论多么大的庞然大物,都会轰然倒塌。温室里只能长出花朵,却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没有经历磨难的杨广遭遇挫折就此颓废,而经历风雨的李渊却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彩虹。大业十一年,看似平淡,隋唐的历史却在这里转了一个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