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史并不如烟第一部:大唐开国
961300000070

第70章 一边是粮食,一边是婚姻

就在李渊不停攻城略地的同时,李密也没有闲着,也在不停地招降纳叛。这一年九月五日武阳郡(河北省大名县)郡丞元宝藏献出郡城投降李密,被任命为上柱国,封武阳公。按照一般的程序,元宝藏让自己的宾客给李密写了一封感谢信,这封信写得洋洋洒洒,很有文采,让李密看得如痴如醉,李密索性写了一封信:“老元啊,把帮你写这封信的这个人给我吧!”既然领导喜欢,那就拿去吧,元宝藏火速安排这位宾客到李密的总部报到。报到之后,这个宾客迅速被任命为元帅府文学参军、掌记事(总记录官),一天之内从一个蹭饭吃的宾客变成了李密跟前的红人,看来这个宾客实在不简单。这个宾客确实不简单,在唐朝声名显赫,在后世影响深远,这个宾客就是唐太宗的那面镜子--乡巴佬魏征。魏征这个人从小丧父,家中贫寒却喜欢读书,虽然胸怀大志,却被周围的人当成怪人,主要是他这个人不按常理出牌,家里穷得叮当响他也不在乎,成天都琢磨一些奇怪的东西,而且丝毫不管别人怎么看。本着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他早年间还当过道士,后来觉得当道士没前途,这才又出来混了个差使,给元宝藏当宾客,负责文书工作,平常为元宝藏整理整理文件,写写信。

结果给李密写的那封感谢信让李密看中了他的文采,从此小文书魏征就站到了历史舞台的正中央。应该说李密这个人还是很有眼光,比如说他能从一封感谢信中挖掘出魏征;然而李密又是没有眼光的,日后魏征为李密设计了“守株待兔、以逸待劳”的计策,结果李密没有采纳反而贸然出击,最终输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从这个角度而言,李密在魏征面前就是半个瞎子,一只眼睛读懂了魏征的文采,另一只眼睛却无视魏征的良策。收编完魏征,半个瞎子李密又在打黎阳仓的主意,而为他提出这个策略的,正是徐世积。在徐世积看来,黎阳仓是比洛口仓更大的粮仓,也是更大的争夺天下的资本,因此主张李密夺取黎阳仓,只要有了黎阳仓,兵就会越来越多,势力就会越来越大。听完徐世积的提议,李密在心中飞速地盘算了一下,决定马上执行“黎阳仓计划”。李密派徐世积率领五千人马,自河南阳原县西南的原武镇渡过黄河,会同元宝藏等共同攻击黎阳仓,结果稍遇抵抗,轻松攻克。也难怪,一个国家储备粮仓库哪能经得住上万人的攻击?攻克黎阳仓之后,李密的人马马上据守设防,同时大开仓门,让附近的饥民随意搬运,愿意留下参军的粮食管够。

这样十几天的时间,李密的帐下又多了二十万人马,势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然而就在李密沾沾自喜时,泰山道士徐洪客的来信让李密陷入了沉思之中。道士在信中说:“几十万士兵长久聚集在一起,粮食才是他们的黏合剂。到最后粮食吃完了,队伍也就散了。即使有留下来的,也会厌恶战争,难堪大用。现在士兵们还有锐气,为什么不能顺运河东下,直扑江都,活捉暴君号令天下呢?”道士的话深深地敲打着李密的心坎,李密很想与道士当面交谈,随后他极有诚意地邀请道士面谈,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露面。终其一生,李密没能见到这个有见解的道士,而这个徐洪客道士只给历史留下了这样一封信,就再也没有留下任何踪迹。李渊用封官许愿收买人心,李密用粮食聚合人气,而皇帝杨广却在用婚姻维持日剧下降的人气。原来随同杨广到江都的大多数骁果勇士都来自关中,家属也都在关中,已经结婚的想念远在关中的家小,而没有结婚的则在思念家乡的未婚妻或者女友。如此一来,逃亡就挡不住了,经常会有三五一伙的骁果卫士逃跑回关中,而逃跑的人数多了之后,终于惊动了皇帝杨广。皇帝杨广赶忙让裴矩想对策,裴矩想了一想,说了两个字:“配婚。

”裴矩为皇帝分析:“骁果卫士的老家大都在关中,如果是单身的就更思念家乡,这都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让他们在本地成婚,那么他们的心可能就定下来了,逃亡也就不会发生了!”杨广一想很有道理,不就是给骁果卫士配婚吗?这个还不简单,一道诏书就解决了。杨广说干就干,随即下令,着江都郡境内真心想结婚的寡妇、大姑娘以及想还俗的尼姑,即日起到江都行宫前集合,供骁果卫士进行速配,速配成功后即日成婚。另外强调,如果原本既有骁果卫士与驻地姑娘、寡妇或者尼姑谈恋爱的,只要向组织坦白,即视为速配成功,准予正式结婚。诏令公布之后,骁果卫士欢声雷动,江都郡内的大姑娘、寡妇和想还俗的尼姑也欢呼雀跃:“终于有机会嫁给骁果卫士了!”无疑,皇帝杨广做了一件大好事。然而,杨广没有想到的是,即使配婚也没有锁住骁果卫士的心,在配婚热乎劲过去之后,骁果卫士对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思念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公元617年九月,李渊、李密、杨广,三个隋朝的中年男人正在做着各自的事情,目标只有一个:天下。李渊靠的是滥封,李密靠的是大米,杨广靠的是婚姻,然而从成绩来看,李渊优秀,李密及格,杨广却是扎眼的不及格。隋朝的三个男人,走在历史的三岔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