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史并不如烟第一部:大唐开国
961300000071

第71章 李渊的变通

从八月三日攻下霍邑郡之后,李渊的好消息不断。先是刘文静终于带着突厥的五百名士兵、两千匹战马赶上了大部队,这就意味着与东突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式形成,太原基地暂无后顾之忧。另外各地来投效的人越来越多,附近起义军首领也纷纷归附,孙华就是其中最大的一支。而在黄河沿岸,来投效李渊的也非常多,这些人还主动贡献船舶,每天数以百计,没几天的工夫,这些船就够组成一支无敌舰队了,李渊索性趁热打铁,李氏水军宣告成立。好消息虽然不断,李渊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知道虽然纸老虎宋老生已经解决了,但是另一只拦路虎屈突通还在。屈突通这个人性格倔犟,执法严格,跟弟弟屈突盖是隋朝两大硬茬。当时有一段顺口溜说的就是这哥俩:“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见屈突通。”然而在李渊看来,现在的屈突通已经不比当年了,自己近在咫尺,而屈突通却不敢主动进攻,这说明他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锐气。

另外屈突通对部队的控制可能也不如从前了,这样算下来,李渊的机会就来了。李渊叫来左统军王长谐,与王长谐约定分两路进攻屈突通据守的河东郡。如果王长谐约战,屈突通怕背“临阵畏敌”的黑锅,一定会出战,到时候李渊就直扑河东郡抄屈突通的老窝;如果屈突通坚守不战,那么王长谐就拆掉蒲津桥,阻断屈突通过黄河的退路,而李渊依旧攻击河东郡,困兽屈突通一定会被活捉。战事确实按李渊的预想发展,屈突通果然派出部将桑显和攻击王长谐的大营,幸亏有孙华等人抄了桑显和的后路,不然王长谐这一路就算报销了。孙华一包抄,桑显和的部队顿时溃乱,一路狂奔逃回了河东郡。本来孙华准备一鼓作气拆毁蒲津桥,结果到蒲津桥一看,不用动手了,人家桑显和已经把活干了,刚才撤退的时候桑显和顺手把蒲津桥的绳索给砍了!看来屈突通那边已经做好了固守的准备。伴随着王长谐的胜利,李渊挥军到了河东城下,将河东郡团团围住。

出乎李渊意料的是,屈突通倒是不慌不忙,从容登城固守,倒像是早就等着李渊来包围。现在难题出来了,面对屈突通这个刺猬,到底下口还是不下口呢?如果下口,很有可能被这只刺猬扎住,而且一扎就是好几个月;如果不下口撤围而去,那么这只刺猬很可能尾随李渊乘机乱咬。生存还是毁灭是莎士比亚的问题,而下口还是不下口则成了李渊的问题。对于下口还是不下口这个问题,李渊的部将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当即下口,宁可冒着被扎的危险也要马上下口,一派则主张不下口,绕过河东直取大兴。当然还有一派,这一派就是两面派,看哪派赢了他就跟哪派走,两派僵持不下,他就先满地溜达,无疑这一派其实是大多数。主张下口的代表人物是裴寂,他认为必须马上解决屈突通,不然一旦绕开河东郡,屈突通必会一路尾随,到时大兴城内守军跟屈突通里应外合,李渊大军就成了饺子馅。

而主张甩开屈突通的代表是李世民,他认为屈突通的目的在于自守巢穴,目光短浅,决不敢从背后袭击义军,而今之计兵贵神速,必须乘胜进攻大兴,沿途召集各路起义军,如果困在河东城下,大好的机会将一一错过。从军事角度而言,裴寂和李世民都有道理,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考虑了问题,现在皮球又踢回给了李渊,该是他最后拍板的时候了。李渊不愧是老奸巨猾的平衡高手,他同时采纳了两种意见,留下一部分将领继续围困河东,缠住屈突通,而自己则亲率大军直扑大兴。花开两朵,兵分两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结果证明两手抓策略非常成功。

相比之下,李密的策略就相形见绌,李密只能固守一条路实行一手抓策略,从来不敢同时实施两手抓,因此跟李渊相比,李密就是一个残疾人,一个只会用一只手工作的残疾人。历史是最好的审判官,后来的事实证明李渊的决定是正确的。李渊亲率的大军直扑大兴,沿途投降的城市接二连三,蒲津、中潬、华阴三座城市先后归顺,而首都大兴下属的各县也纷纷派来使节向李渊表示归顺的诚意。至此,首都大兴已经成为一座孤城,而通往大兴的路则成了李渊的自由通道。历史用雄辩的事实表明,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当僵持不下时,不妨换个角度,绕开这个难题,或许前方就是一片阳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