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末风雨
9673000000046

第46章 包税 免赋

王主薄也清楚李鸿星的为人,所以道了声谢,就笑咪咪的,将十锭银闪闪的官银,直接收入怀中。而一旁的李云聪,则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起来,他慌乱的连忙推辞道:“下官尺功未立,实在是不敢受大人之赏赐呀。”

李鸿星则淡淡一笑:“这两日,汝谋划道路,水利之施工,也是诸多辛苦。日后,还要汝统管道路、水利之修建,更是要劳心劳力,此等功绩,非区区银两所能够代替的。他日,等道路、水利修建完毕后,定要立碑以记之,汝之大名,定立榜首,流传百世而不绝。这些银两,只是吾之一点心意,汝不用推辞,只需尽心做事即好。”

李云聪听闻此言后,也就不在推辞了,只是语带哽咽的称谢道:“在下实在是有愧呀。在下此后自当尽心做事,已报大人知遇之恩。”

而旁边的王主薄,听闻日后立碑记述,彼名列榜首,不由的即羡慕、又嫉妒的看着身旁的李驿丞,心中也不由的暗暗思量:今日吾只是出了一点小策,就换回来五十两的赏银,看样子,日后还要多多出谋划策为好,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地位,不断的巩固和提高呀。

这时,李鸿星又对着王主薄,笑着轻声问道:“王先生,吾欲在此地,行使‘包税’之举,不知先生意下,此举可行否?”

包税即是税收承包人,将政府的税种和税收金额承包下来,先行交予政府,其后,再向下面的百姓和商户们收取税款。

包税古即有之,盛于宋、元。明朝财政困难,又有众多免税、逃税之人,常常使田赋不能足额上缴(明末能够上缴八成田赋的州县,就算很不错了),这种情况下,便使包税再次逐步兴旺起来了。一些大户、豪商们,就联手承包税收,上缴朝廷,随后又再继续向百姓们,清收税银,使得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王主薄听闻,李鸿星欲行包税之举,略微沉思了一下,方才缓声回道:“回禀大人,包税之举,自古便有之,始于宋朝,兴于元朝。本朝近期,时常因地方不能够,按时足额缴齐赋税,已有少部分州县,委任地方豪商大户,包税缴纳田赋税款。只是此举便利于官府,获利与豪商大户,盘削与百姓,使的百姓,商户之间,怨声载道。况且此地既非州县,民地贫困,一年所上缴田赋税款,也不足千两。大人若行包税之举,恐难获其利。更何况,行此举后,对于大人声望有损,还望大人三思呀。”

李鸿星听闻其言道,行包税之举,难获其利,更有损其声望,李鸿星则是淡然一笑,安声言道:“先生心意,吾已知晓。我欲行包税之举,非是与民争利,只是为缓解地方民众之疾苦。我欲包税与官府,并免去此地一切田赋丁税,使民得其利。当然了,吾也不能无端行此举措。凡本地民众,日后要将其所产之粮,只能变卖与我,不得卖与旁人。吾以市价八成五,到九成的价钱,收购民众手中粮食。吾欲如此行事,诸君意下如何?”

帐中几人,听闻李鸿星要免去此地民众,所有田赋丁税,并收购民众手中粮食,不由的,都暗暗思量起来,其中的得失与否。

这时,李云聪站起身来,先向李鸿星躬身施了一礼,然后高声赞道:“大人行此善举,真功德无量,实乃本地百姓之幸也,在下替此地百姓,谢过大人了。”

李鸿星听其所赞,只是淡淡一笑。

旁边的丘健闻后,却微皱双眉,细细思索其中的得失。沉思片刻后,才犹豫的缓声言道:“李大哥此举,的确大善。只不过要收购大量粮食,必将占用大批银钱,长久以往,恐怕银钱方面,难以维持呀,还望李大哥明鉴。”

丘健所虑的是,虽然目前,他们还算有大量的银两,但毕竟没有产出收入,而且还有大量的消耗支出,本身已经算是比较吃力了,以后还要在大量的收购粮食,那必将占用大量的银钱,以目前的情况而言,很难支撑下去。

李鸿星听闻丘健所虑后,却面带笑容,轻声缓言道:“此事易而。我等既然缺少银钱,那就不用银钱支付即可。我等可以印刷纸制的‘粮票’,发行面值‘一斤、二斤、五斤、十斤’等面值的粮票,以此来支付购粮之款。民众持此粮票,可以在我等商行内购买粮食、食盐、布匹等一些物资。如此一来,不就可行了吗。”

众人听闻其,欲发行粮票。虽说这粮票和本朝以前发行的钱钞类似,但其只要能够用粮票购买到等值的,粮食、食盐、布匹等物资,那民众也就没有问题了,自然也就能够接受了,只是唯恐其与纸钞一样,迅速贬值而已。

而丘健听闻后,却想到,如此一来,就得先建立了造纸坊了,后面又有的忙了,不由的面带苦笑。

李鸿星看到丘健面带苦笑,也知其意,但还是嘱咐道:“造纸坊一事,还是要你亲自抓了,一定要严密,防伪上要下苦功夫,一定要严防假粮票的出现了,到时候,我再给你们支些招了。还有发行的数量不能过大,不能超过手中粮食数量的两倍,这样一来,才能够使粮票不贬值。另外此次修建道路,兴修水利,我已准备,给青壮劳力管饱饭后,还每日发粮一升(古代一升粮食约等于,现代的一斤八两重的粮食),到时,我等就可以用粮票来支付了,按每日每人发粮两斤了,所以粮票的制作,你也要费心抓紧些了。”丘健闻后,也只能连连点头称是。

李鸿星现在行包税之举,并且免去百姓的田赋丁税,实际行的就是‘免粮’之举。李自成在以后提出了‘均田*免粮’这一口号后,实力迅速膨胀起来,在一两年内,就由一千多兵马,迅速膨胀到百万之众,随后又在几年之内,攻下北京。

对于均田一事,李鸿星现在不打算,也不敢去实施这一举措,一旦实施了均田,就意味着和全天下的士绅大户们,站到了对立面了,就再也没有缓和的余地了。而‘免粮’这一举措,却可以打着‘包税’的名义实施了,当然了,刚开始,还是要给官府缴纳税银,相当于交保护费了。但是,一旦等李鸿星的实力强大起来,这到时‘税银’的缴纳,就两说了。

在古代,田赋丁税,是朝廷官府的主要收入,但对于后世的工业社会而说,商税才是真正的大头,不见后世的政府也都基本免去了农业税了。

古代官府在收取田赋丁税的时候,光一个‘火耗银’的收取,就为正税的两到三成,清康熙后期,各省收取的火耗银就达三四成,最高达七八成。此外还有种种名目繁多的‘费收’,整个算下来,要高于正税的一倍有余,使民苦不堪言。

李鸿星虽取消百姓田赋丁税,但李鸿星又能够通过,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在市面上出售,这样一来,同样也可以获取近一成的利润,要知道朝廷官府,每年从田赋丁税里面,收取的也不到一成。而明末时期,朝廷一年的收入也不过是六百五十万两银子而已。但免粮此举却能够使百姓,免于各种收费之苦,真正能够落得实惠和好处。

而李鸿星发行粮票,也是为了让资金能够快速流通起来,为以后发行银元、纸币打下基础,此外也能够一举,垄断和控制属地上的粮食,毕竟,在乱世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粮食了,有了粮食,才能够拥有一切。

这时,一旁的王主薄,却微皱眉头,犹豫半响,才缓声言道:“大人,你欲免去本地田赋丁税,此举虽大利百姓,却也要得罪不少的官吏,和一些士绅大户呀。毕竟每年的田赋丁税中,有近大半的税银,都是流入这些官吏,和士绅大户的手中。此外大人不让百姓将粮卖与旁人,必然又与粮商们有所冲突。此中事宜,还要想个完全之策方好。”

李鸿星听闻此言后,一想便也知晓,此包税之举,百姓能够得其利,官府能够得其便,那自然就要损害到,那些处于中间的,收取税银的底层官吏,和一些勾结在一起的士绅大户们的利益了。

李鸿星却淡然一笑:“但也无妨,想一些士绅豪族们,连官府也不敢轻易招惹,何也?无非是实力强大而已。只要我等自身实力强大了,又有何人敢轻言挑衅。凭我手中近千士卒,一些皂隶、劣绅、奸商而已,何惧之有。”

看着李鸿星那意气风发的样子,王主薄才猛的想起,面前之人,可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实际上其,还是一名造反作乱的乱兵匪首,路上还打败了上千官军的追剿。一些皂隶、劣绅、奸商,对其而言,又有何惧呢。到时真有那不开眼的,惹上了他,那到时还不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呀。王主薄不由为自己一时的疏忽,而暗暗苦笑起来。

作者说明:

‘包税’即是税收承包人,将政府的税种和税收金额承包下来,然后交予政府,其后,再向下面的百姓和商户们收取税款。包税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时期,距今也有2400多年了。直到公元18世纪,欧洲各个国家还实行着大大小小的包税制,特别是18世纪的法国,在当时征收的8个主要税种中,有烟酒税、盐税、国内产品税、关税、国有财产等五个税种仍在实行包税。在当时直到法国大革命的来临,著名化学家,拉瓦锡就因为身为包税人,而被送上了断头台。

中国历史上的包税制始见与五代,盛行于宋、元朝代,当时称为‘扑买’或‘买扑’。继宋之后,元代大兴包税,几乎凡税皆包。参与包税的除了地方上的富商豪绅,还有很多西域大商人。史书记载的典型例子有:元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年),燕京刘忽笃马曾愿出银50万两,扑买天下差发。有回鹘商人以银100万两,扑买天下盐课。此外还有扑买天下河泊,桥梁、渡口等税的。

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均有采用。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前,对某些地方税,如屠宰税、牙税等实行包税。(在当时的正式文件里,把包税称为‘认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