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末风雨
9673000000061

第61章 横书写作法

陈虎的父亲见李鸿星观瞧着吹风管,就在旁连忙解释道:“这里目前还是用人力鼓风,河岸边那里还在修建,待建好之后,到时就可用水排来进行鼓风了。”

李鸿星点了点头没有言语。这时他看到在一旁,还堆放着不少的小铁锭,这些都是由冶炼出来的铁水浇铸而成的。

李鸿星走上前去,蹲下身来,用手轻轻抚摸着一块颜色发灰的铁锭。触手冰冷,粗糙无比的铁锭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陈虎的父亲见其抚摸着铁锭,就在旁解释道:“这些就是从铁矿石里面冶炼出来的铁,也就是俗称的生铁了。铁质较硬、耐磨和比较脆,还要在经过一番烧炼、锤打之后方可使用。但此生铁也可在出炉之际,直接用来铸造一些器具,特别是铁锅就是用这些生铁所浇铸而成的。”

随后李鸿星站起身来,对着陈虎的父亲缓声言道:“陈老伯,等石墨高炉弄好后,就用这些生铁进行冶炼了。不过最好先浇筑出一些,比较薄些的铁片了,这样也好敲成碎片,另外一些破碎的边角料也可以使用,到时冶炼的时候也方便些。”

陈虎的父亲听闻后,朗声笑着言道:“这没有问题,到时浇筑的时候弄个大一些的模子就可以。另外我也可将铁水直接注入石墨炉中,进行二次冶炼了,这样就更省事了。”

李鸿星听闻此言,不由的就笑了:“哈哈哈,你老是行家了,自然比我要熟悉多了,就按你老之意所行事了。”

李鸿星随后又想了下,稍微犹豫了下,但还是缓声言道:“陈大伯,如果可以的话,你到时也可以尝试着在参入些熟铁,与生铁一起冶炼了,看看效果如何。当然了,每次冶炼的时候,放入的比例一定要精确,而且都要记录下来。另外冶炼出来的成品也要测试和记录。希望能够经过多次的冶炼后,能够炼出最好、最实用的钢来。”

陈虎的父亲听闻后也满口应了下来,因为他以前使用的‘灌钢法’就的将生铁与熟铁,混在一起冶炼出钢来的。

李鸿星也知道,钢铁之间的各种配方工艺,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后世也是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实验,才逐步摸索出来的。李鸿星也只是希望用这种方法,使大家不要停于原地,而是不断的前行摸索着。

随后李鸿星又将‘离心浇铸法’说与其知晓,想要由此来浇铸一批钢管和炮管来。

离心铸造是将液体金属注入高速旋转的铸型内,使金属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充满铸型和形成铸件的技术和方法。后世的钢管和一半的铁管都是用此法所制造出来的。

陈虎的父亲听闻后点了点头,他也觉的可以尝试一下用此法来浇铸一些钢管来,毕竟他也知晓一些大型火炮都是浇铸而成的,只是让其快速旋转起来,也只能使用水力了。

李鸿星随后又想了一下,但还是嘱咐道:“浇铸时铁水一定要纯净,另外就是要不断的搅拌铁水,避免出现气泡。此外模具最好采用铁模铸成的,这样浇铸出来才能够少沙眼和气泡。火炮的浇铸就先以虎蹲炮,和小号的佛郎机火炮为主了。”

此时浇铸大型火炮还是采用从欧洲传过来的‘泥模铸炮法’,‘锻造法’虽然制作较为精良,但主要是制造一些像虎蹲炮一些的小炮,对于制造比较大的火炮,锻造法就无能为力了。

用炮必先讲求铸炮,而铸炮必先讲究造模,而早期的火炮模具都是用泥所做的。由于泥模用后便废了,所以照成所铸造出来的火炮不可能够都一样,大小、口径也不一。

另外此法受天气所限,成本较高,铸造的时间也比较长。最主要此法铸造出来的火炮废品率较高,成炮率只有两三成而已。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创制出用金属范铸造技术。当时用铜或铁为原料制作的铸型,又称铜范或铁范,而‘铁模铸炮法’则是清朝道光年间,龚振麟所发明创造出来的。

此法以铁做模具,可以反复使用,使造出的火炮大小一致,成本低廉,铸造时间短,可大量生产。而最主要是此法铸造出来的伙火炮,不易变形。炮膛光滑,上下如镜,施放得远,又不涩滞。

随后李鸿星就将铁模铸炮法,详细的讲与陈大伯知晓,待陈大伯都通晓明白后,方才止言不语。

李鸿星又随后转了转,待他看到堆积如山的炉渣之时,心中不由一动,这炉渣到是可以加工成矿渣水泥。

虽然他不知道水泥的具体配方比例,但是知道这水泥主要是由石灰岩加上些粘土和石膏烧制而成的。大不了找人多烧制几次,自然就可以将水泥烧制出来。

要知道早在几千年前,埃及人就用原始水泥修建金字塔了。而罗马人也用原始水泥修建罗马圆形大剧场,及一些众神庙等建筑了。

李鸿星默记于心,准备回去之后,就找人来负责水泥的烧制了。毕竟有了水泥,这修路建坝,也会省力省心不少,最主要是质量会更好。

待李鸿星又重新回到平洛驿,吃过晚饭后,又与众人商议了下,特别是将烧制水泥一事,交予李驿丞,让其找人先行试验烧制了。

待事情都交代完毕后,李鸿星便回转屋内,点上油灯,随后就开始奋笔疾书起来。

李鸿星所书的,是准备教授兵士和工匠们识字明数,所使用的教材,准确来说是教材的范本。

他准备采用后世流行的横书写法,即从左往右的书写格式,而不同于古代的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书写方式。

他也不准备让兵士和工匠们使用毛笔书写,而是让其使用铅笔习字记录了。这样不仅简单,而且更能节省大量时间,毕竟要写好毛笔字可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

从左往右的横书写法,可以更加方便的加入进去各种标点符号,同样的,李鸿星也把这些标点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也一一标明了出来。

李鸿星采用后世的横书写法,不仅仅为了是更加的方便些,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后世的横书写法,可以更为适合数学的描写和记录。

在古代从上往下的竖书写法下,在由于数字也是大写或简写,这种情况下记录数学公式,和数学计算就很不方便,远不如横写法那么方便快捷。

这也是在后世,横写法成为世界上的主流趋势,这也主要是方便数学、物理、化学上的一些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的书写。

李鸿星先用《三字经》中的一部分做了范本,并且在下面将标点符号及代表的含义也一一表明。随后李鸿星有在一张白纸上,先写下了拳头大小的‘数学’两个字。

在数学方面,李鸿星则主要把起源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等各种数学符号书写了出来,并且将与之对应的汉字中的数字和符号,一一列明出来。

后面又将用阿拉伯数字进行加减乘除的过程,和运算的方式也都记录下来。在最后,又将出自战国时代的九九乘法口诀,用汉字和阿拉伯数字对照性的书写出来。

待次日临近午时之际,李鸿星还在书案上奋笔疾书时,屋外忽然传来唤声:“李大人,李大人可在否。”

李鸿星侧耳一听,原来是李驿丞的声音,便随口高声应道:“是李云聪吗,请进了。”

屋外之人应了一声,随后两扇木门缓缓从外打开,随后李云聪迈步进入屋内。

李云聪来到案前,先冲李鸿星一施礼,然后缓声笑着言道:“大人,已经临近午时了,各个寺庙、道观的主持们都已经到了,正在外面恭候着呢,就等大人前往了。大人,你看是否先在就过去呢?”

李鸿星听闻已经快到午时了,众人都已经在恭候着。他连忙将笔放于笔架上,然后笑着轻声言道:“哈哈哈,吾光顾着写东西了,差点都将此事忘了。等吾先行更衣了,再与汝一同前往了。”

李鸿星随后进入里屋,先行换上了一件青色的罩衣,然后又出了屋外稍微洗漱了一番了,便随着李驿丞向外行去。

在李云聪的引领下,李鸿星来到了敞开着大厅之内。只见里面已然有十几位身批袈裟,头戴佛帽的僧人,坐在那里正与王主薄喝茶闲聊。

在一角之处,还独坐了一名年逾四旬,身穿青色道袍,头戴纯阳巾,手中还持着一柄拂尘的道人。

李鸿星来到厅内,先冲着众人一行礼,然后朗声笑着言道:“在下姗姗来迟,让诸位久等了,还望海涵了。”

这时,紧跟在李鸿星身后的李驿丞,连忙快走两步,高声向着众人介绍道:“这位就是召集诸位来此议事的李大人,诸位还不快快见礼。”

厅内众人听闻这名身穿青色圆领罩袍,腰系黑色束带,头戴无翅纱帽,年不及冠,面带笑容的翩翩少年郎,竟是召集众人的李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