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999100000027

第27章 康德的现实意义 (1)

康德构造的哲学世界看上去很复杂,很抽象,但其实非常聪明。

康德之前的哲学危机,是休谟怀疑说对因果律乃至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怀疑。

康德的解决方法是,他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个部分则可以用理性把握。不可知的那部分因为永远不可知,所以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我们在可把握的世界里生活,理性就又恢复威力了。

这样既没有破坏休谟的理论(想破坏也没那能力),又让人类重新信任理性,重新踏实了。

康德的学说并不是一个和我们完全无关的玄学,而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假如我们接受康德的世界观,我们就同意,这世上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认识的。我们只要安于在能认识的世界里生活就对了。

这可以用来应对一些没有确凿根据的阴谋论。我们的生活永远不会缺少阴谋论。比如我们都生活在《黑客帝国》般的虚拟世界里呀,比如这世界是由秘密组织控制的呀,比如某年某月是世界末日呀。有的人会觉得,不能证明这些阴谋论为假,就活得不踏实。

但关键是,对一些阴谋论,我们永远也无法证伪。我们永远也不能证明我们没生活在虚拟世界里;我们永远也没法证明,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全都是假象;我们永远也没法证明,下一秒钟世界不会被某种我们从未认识到的力量毁灭。按照康德的世界观,这些阴谋论正是属于我们永远无法认识的世界。那么我们该怎么办?管它做甚!

阴谋论的真伪问题属于我们不能认识的领域,费劲去研究它只会徒劳无功。就像研究“二律背反”会出现矛盾的结论一样,当我们谈论阴谋论的时候,正方反方都会说出一大堆互相对立的道理来。看着都有理,其实全都是空谈而已。我们不需要管它,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就是了。

另外,康德还帮了神学家们一个忙。

在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上,喜欢抬杠的哲学家们提出过很多悖论。比如我们前面提过的,罗素就用逻辑推理质疑了上帝的存在。还有一个很常见的质疑是:“上帝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吗?”一般的神学家大多用“该问题是伪问题”等话来反驳。但假如我们要遵守逻辑规则的话,我们自然可以得出“世界上不存在无所不能的人”的结论。而基督教说上帝无所不能,那么必然就会和逻辑产生矛盾了。

但问题是,上帝一定要遵守逻辑规则吗?

康德对理性的限制给了上帝可以不遵守逻辑规则的前提。康德论证了,理性并不是万能的。比如对于“二律背反”问题,理性就无法去讨论。因此并不是一切事物都要遵守逻辑。所以上帝用不着遵守逻辑,人类不能用理性去理解上帝,这些观点都是可以成立的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

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三维的。那么,有没有四维空间,四维空间是什么样子的呢?注意,我们这里说的第四维不是时间,就是纯空间上的四维。

我们想象,假如有一种纯二维的生物,就好像平面上的一幅画一样。他们能感受到什么呢?他们只能感受到正方形啊,三角形啊这些平面图形,他们永远感受不到体。我们去看他们就觉得很可怜了,我们这世界中的一切他们都不可能理解,连这世界的存在他们都不知道。那么,会不会有一种四维空间的生物,觉得我们这些人类生活在三维空间,永远不能体验到四维空间是一件很可怜的事呢?

这让人挺好奇是吧。

其实我们有办法间接体验四维空间。

假设有一个二维空间的生物代号为A,他只能理解二维的空间。我们可以给他所体验到的平面图形,加入一个时间的维度,给他凑成三维。

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正方体想要让A体会,那么我们可以让这个正方体慢慢穿过A所在的平面。这时,A只能看到正方体和平面重合部分的二维图形,但这个二维图形是在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除非这个正方体的一面和A所在平面平行,并且正方体按照垂直于A所在平面的方向穿过,那么A就只能看到他的世界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正方形,过了一会儿又突然消失了。所以别这么干,给正方体找一个“怪”点的角度。)

虽然A仍旧不能想象三维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但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他间接感受到三维正方体。当然,正方体通过平面的角度和速度不同,A所体验到的那个不断变换的二维图形也就跟着不同。

同样的办法,我们也可以让一些四维图形来通过我们的空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些不断变幻的三维图形,这就是四维图形在我们世界中的投影。网上可以搜到这类科教视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亲自看看。

不过你看了大概会失望,因为你根本看不明白那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个稀奇古怪在不断变形的三维体,数学家们告诉我们这就是某个四维空间里的正多面体。我们仍旧感受不到,这东西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们虽然很聪明,我们虽然有数学家也有计算机,但是我们永远无法从感性上认识四维空间。这就是我们认识的局限,无论我们用什么办法,只要我们是人,我们就超越不了。四维空间里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东西,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只能知道的是,四维物体投影在三维空间里的“表象”。

这不就是康德的世界观吗!

康德的哲学工作并不仅仅停留在构建一个新世界上。康德还有一套伦理观,他非常重视。康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然而我觉得,这部分伦理观对于今天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意义并不大,我只说一个有趣的地方。

康德的伦理学当然是建立在他的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康德认为,人的道德也是存在于先天认识形式中的,因此所有人都要受到道德的支配,这是无条件的。这样,康德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相同的道德找到了哲学上的根据。同时,因为康德这里的道德是先验的,因此它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而不受外界的影响。所以,我们说如果一个人做好事是为了得到表扬,在康德这里,这就不算道德。

这让我们想起了孟子说过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说你遇到一个小孩掉井里了,你救他,不是因为你认识他的父母,不是因为你想受表扬,让你救他的,是你心中的道德情感。孟子和康德一样,都认为道德是先天的。

在哲学史上,康德是一个巨人,是一个山峰。按照一般学术史的发展规律,面对这么一座高峰,后来人要常年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只能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事实上这个工作有人做了。他们是费希特和谢林。

康德的理论虽然厉害,但还是有缺点。

我们前面在介绍经院哲学的时候,提到过一个奥卡姆剃刀。这个奥卡姆剃刀的大意是,理论应该尽可能简洁,理论中一切不影响结论的多余部分,都应该被剔除掉。

比如说在万有引力中,人们解释不出为什么引力有超距作用,就假设宇宙中充满了以太,万有引力是通过以太作用的。但问题是,这个以太我们不能以任何形式察觉到,除了万有引力这个问题外,其他理论我们也用不上。而且有这个以太跟没这个以太,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具体内容也没有影响,那么咱们就用奥卡姆剃刀把这个以太剔除掉。没必要留着它。

康德的物自体也有这个问题。

康德说人类用任何方式都无法感知到物自体。那么这个永远藏在表象背后的物自体似乎是个多余的概念,可以用奥卡姆剃刀剃掉。

而且康德还有自我矛盾的地方。康德说物自体是表象的原因,又说因果律只存在于先天认识形式中,只体现在表象的世界里,不在物自体的世界里。那么,既然物自体世界里不能应用因果律,他又怎么能说物自体是引起表象的“原因”呢?

再者,“存在”的概念在康德看来,也只存在于先天认识形式中(“存在与不存在”和因果律一样,是十二个先天范畴中的一个),那么,怎么能认为物自体是“存在”的呢?说白点,康德自己说物自体是不可知的,那他怎么又能对物自体知道这么多:知道它是存在的,又知道它是表象的原因呢?

费希特和谢林就在不同程度上给康德理论进行了修补的工作。

假如没有那个年轻人的话,康德后面的篇章就应该留给费希特和谢林了。

但是一个和他们同龄的年轻人没有给他们机会。

在下一代王者出现之前,我们先说说康德的八卦吧。

康德非常惜命又非常固执。

在介绍康德的文章里,有一件事几乎每次都会提到:康德每天的作息非常精确,以至于他的邻居们都根据他散步的时间来对表。有人觉得这是夸张。不过我想,那时候没有广播也没有电报大楼用来对表,而康德这个古板的老教授又一向对时间无比敏感,邻居们把他当成报时设备倒也合情合理。

在生活中,康德谨慎得过分。如果仆人把酒杯打碎了,康德担心遗漏的碎片可能扎伤人。他要求仆人把每一片碎片都收集到一起拿给他看,然后还要亲眼看着仆人把碎片埋在花园里才放心。

康德身体不太好,据说在有一些年份中,他每个月都要向当地警察局询问死亡统计数字,以便估算自己的寿命。

但是康德又不信任医生,就自己规定了很多古怪的守则,而且严格遵守。虽然这些守则有些非常怪,但事实证明康德是很成功的,在那个医学不发达的年代,他活到了八十多岁。

都有什么怪规矩呢?康德觉得吃药多了对身体不好,他就自己规定,无论医生怎么说,一天最多只吃两片药。为了避免伤风,他还规定在除了夏季之外的季节里,自己在散步的时候不和任何人说话。

他讨厌出汗,一旦发现自己要出汗,就静静地站在阴影里,好像在那等人似的,直站到出汗的威胁消失。

他还在一本小册子中介绍自己在睡觉的时候对抗鼻塞的招数:“紧闭双唇,迫使自己用鼻子呼吸。起初很吃力,但我不中止、不让步。后来鼻子完全通了,呼吸自由了,我也就很快睡着了。”

对抗咳嗽呢,“方法如下:尽最大的力量将注意力转移一下,从而阻止气体喷出”。

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有症状就硬憋着。

这都叫什么治病方法呀。

那个年轻人

康德作息时间严格得出了名,但据说有一件事曾经让他主动打乱了自己的作息:读卢梭的《爱弥儿》。康德非常喜欢卢梭,而且还看到了在卢梭的影响下,彻底改变世界历史的那个事件:法国大革命。

在康德65岁的时候,1789年7月14日,巴黎的百姓走上街头,推翻了皇室的统治。

强调人民大众的权力,蔑视一切王权贵族,这在几百年来是破天荒的事。与法国大革命的民主精神相比,荷兰共和国根本就不算什么了。

在革命刚爆发的那阵子,康德在他的蜗居里,怀着激动和赞许的心情时刻关注着遥远的巴黎。

与此同时,在离康德并不遥远的德国城市图宾根的郊外,三个德国年轻人为了庆祝法国大革命,一起种下了一棵“自由之树”。

这三个年轻人在未来全都成了名人。一个是大诗人荷尔德林,一个是康德的修补者谢林,另一个就是没给谢林和费希特出场机会的那个年轻人。

他叫黑格尔。

就在法国大革命这一年里,黑格尔开始阅读康德的作品。不久以后,他将像法国大革命震撼欧洲皇室那样,去震撼整个哲学世界。

法国大革命以拿破仑的上台为一个高潮。拿破仑既是独裁者和侵略者,也是革命的维护者。他不仅征服了法国人民,也征服了黑格尔。然而就在大加赞美拿破仑的时候,黑格尔没想到拿破仑的上台会跟他自己的《精神现象学》大有联系。

法国大革命以后,康德继续他的哲学工作。康德想把他各部分的理论都统一起来,但是这项工作最终没有完成。1804年康德去世,留下了很多没完成的著作和笔记。几乎在同一时间,黑格尔开始了《精神现象学》的写作。

在写作《精神现象学》的时候,黑格尔还只是个大学教员,经济非常紧张。虽然他有一个大靠山歌德,得到了不少帮助,但是因为黑格尔还年轻,资历浅,他的收入很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