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74

第74章

2002年12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市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按照“统筹规划、依法监督、重点突破、典型引路、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以保证食品安全,全面提高“菜篮子”、“米袋子”产品质量为核心;以有效防止食品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满足居民多层次消费,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开拓市场空间、完善市场体系、搞活市场流通为重点;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加工为基础,大力调整和优化食品的品种和质量结构,逐步建立起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食品安全工作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法制保障体系和监测保障体系,强化食品质量管理,加大依法监管力度,对食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逐步实现各类食品由数量满足型逐步向质量提高型转变,使主要食品的卫生质量达到安全食用的标准。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放心食品管理体系,实现食品生产、加工、经营、餐饮等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基本消除“餐桌污染”。

——放心肉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石嘴山市畜牧业生产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石嘴山市肉食品市场供应已由输入型转变为输出型,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也由数量满足转变为注重质量、注重品质。为了使市民吃上放心肉,1998年,市政府成立了“石嘴山市生猪定点屠宰领导小组”对全市生猪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管理办法。1998年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石嘴山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有效遏制了肉制品市场一度出现的私屠滥宰现象,防止了病害肉、劣质肉上市。

从2003年开始对全市县以上城区屠宰场进行改造。屠宰场经过几次整治和建设,截至2006年全市一县两区都开展了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工作,高标准地建立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定点屠宰场,生猪定点屠宰量2006年达7万头,进点屠宰率达到98%。家禽定点屠宰量达149万只,进点屠宰率达90.6%。

石嘴山市回族人口较多,开展牛羊定点屠宰意义重大。已建成平罗宝丰清真牛羊肉市场和金富来羊产业集团,在平罗宝丰镇建成日屠宰清真牛羊1500只的生产线。2006年清真牛羊定点屠宰量达6.9万头/只,进点屠宰率86%。

动物疫病防治和畜禽检疫工作是实施放心肉工程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2006年,全市猪、牛、羊的免疫密度达到95%。对定点屠宰场派出检疫员,实施驻场检疫制度。在百花市场、平罗县等市场设置检疫员,对上市的牛、羊肉进行上市检疫。在周边省市发生动物疫情时,及时对跨地区流动的活畜禽及其产品在平罗县姚伏镇、崇岗镇、月牙湖乡、红崖子乡及惠农区的落石滩、石嘴山黄河公路大桥等宁蒙、石银交界外设卡,实施必要的监控手段,形成了有效的防疫网络。

——放心菜工程

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启动了“放心菜工程”。几年来,石嘴山市蔬菜产销取得了显著效果。蔬菜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生产能力增强,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基本稳定,已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可调控的流通格局。截至2006年年末,全市建成了12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通过自治区认定,103个农产品通过了农业部认证。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达4.3万亩,蔬菜品种也由原来的10余种发展到50余类、180多个品种,“夏绿牌”脱水蔬菜产业已成为石嘴山市出口创汇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放心粮油工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丰富和活跃了粮油市场粮油及其制品品种增加、购销便利,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粮油及其制品市场生产、流通秩序比较混乱,有的质量低劣,一定比例的产品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二是在粮油及其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掺杂使假,滥用添加剂、增白剂等化学物质;三是将非食用原粮加工成成品粮,用人工合成色素染制“绿色大米”,用工业用油加工抛光大米出售;将劣质油与正常油掺和把超保质期的酸、败、变质的油品改换生产日期重新销售,提炼泔水油上市;四是一些粮油制品加工小作坊设施简陋,环境恶劣,卫生不达标,无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排污证、营业执照等手续,非法加工粮油食品;五是使用落后方法加工主食品用硫磺熏蒸馒头用非食用石膏点制豆腐。2001年,自治区小麦粉质量合格率仅为54.9%。这些问题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为做好石嘴山市粮油及其制品的产销工作,净化石嘴山市粮油及其制品市场提高粮油及其制品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200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放心粮油工程”。成立了由市粮食局牵头,市工商、技术监督、卫生、消协及三县粮食局参加的全市“放心粮油”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局,具体承担“放心粮油及其制品工程”的规划、组织领导、实施工作。

发展优质粮生产,建立绿色产品基地

加大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改革高产低质的传统农业生产按照市场需求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减少、淘汰劣质粮食生产,通过引进优质小麦、水稻新品种,实现种植区域化,形成了一批适应市场需要的绿色粮食生产基地,确保了粮食品质优质化。

开展粮油及其制品市场清理整顿工作

制订了《开展“放心粮油”活动工作的实施意见》《“放心粮油”管理办法》《“放心粮油销售店点”标准》《“放心馒头”管理办法》《放心粮油及其制品评审标准》《关于散装植物油禁止上市流通的通知》,为整顿治理石嘴山市粮油及其制品市场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对全市的粮油及其制品生产、经营企业(户进行了清理登记。取缔了一批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从业人员健康证、生产经营设备及设施差、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粮油及其制品企业(点),查处了在粮食生产加工过程中超标准使用各种添加剂,用硫磺熏蒸馒头,用非食用石膏点制豆腐,在早点、面食、豆制品加工过程中使用有害物质、卫生不达标等非法生产经营现象。定期检查,杜绝掺杂使假、超标使用添加剂等现象。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放心粮油”单位进社区、进农村,服务“三农”,服务广大城乡居民,提高放心粮油在农村、矿区的市场占有率。

开展“放心粮油店(企业)”评审活动

2001年,石嘴山市开展了市级“放心粮油”加工、销售企业(店的评选活动。对全市范围内的粮食加工、销售企业采取自愿申请的方法,由市“放心粮油”评审领导小组考核、验收、审定,对符合标准的企业颁发市级“放心粮油”牌匾,先后评定5批48家。并对“放心粮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2003年以前评选的30家超过3年有效期的“放心粮油”店企业)重新审核,目前只保留了18家。在做好市级“放心粮油”店企业评审的同时,将获得市级“放心粮油”店企业中的优秀者,向上一级粮食行业协会申报评定。石嘴山市军粮供应站、宁夏利禾粮油有限公司先后被中国粮食协会评选为国家级“放心粮店”称号。2004年,石嘴山市3家馒头生产经营户被“市放心办确定为“放心馒头”经营户。6年来,为把“放心粮油”工程打造成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石嘴山市从基地建设、规范管理、粮油供应、品牌宣传、市场监管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粮油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11月,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全区五市开展了重点食品评价性抽检,石嘴山市的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合格率为100%。

——放心调味品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石嘴山市调味品生产快速发展商品日益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大大增加。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卫生质量令人担忧。2001年石嘴山市共有酱油、食醋生产作坊20多家,生产经营者多为来自外地的个体户,分散在城乡结合部租用卫生条件差的破旧房生产加工。有的既没有营业执照,也没有生产和卫生许可证,生产工艺极不规范;有的用工业盐代替食用盐加工酱油,有的用各种来源不明的非食品原料如工业用乙酸)配兑食醋、酱油;有的偷工减料、掺杂使假,生产出的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竟为零。全市食盐市场总体上是好的基本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性目标,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0%,但非法贩运和销售私盐的现象仍较突出。周边省、市小盐湖每年流入石嘴山市私盐现象仍很突出,虽经盐业部门加强治理,但土硝盐和私盐仍屡禁不绝。加之一些群众对盐业经营及食用合格碘盐防治碘缺乏病工作认识不到位和受生活习惯影响,造成私盐仍有一定市场。酱油、食醋、食盐存在的质量问题,极大地损害和威胁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做好石嘴山市调味品产销工作,净化石嘴山市调味品市场,提高调味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实施“放心调味品工程”。2003年8月,由市质监局牵头成立了“放心调味品工程”工作小组,协调工商、卫生、盐业等部门共同做好“放心调味品工程”的规划、组织领导和市场管理等工作。

加大调味品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质监、工商、卫生、盐业等部门对全市的调味品生产、批发企业进行了登记和经常性监督检查依法查封和取缔了一批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调味品生产经营企业。

加强对全市调味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

质监、卫生、盐业等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加强卫生质量管理、定期检测产品质量。对调味品卫生、质量进行定期检测,对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实行更加严格的检验,对安全指标不合格的企业及时停产整顿,共对10批次、160公斤的不合格调味品进行了下架收回或销毁处理。

通过实施“放心调味品工程”,全市酱油、食醋生产企业的生产状况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一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企业、小作坊转产或停产。全市6家调味品生产企业全部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售假冒伪劣调味品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各调味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感明显提高,调味品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2006年11月,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全区五市开展了重点食品评价性抽检,石嘴山市的酱油合格率为83.3%、食醋合格率为100%,合格率位列全区五市之首。

——“放心餐具”工程

2003年8月7日,市“放心食品工程”会议研究决定,在石嘴山市推行“放心碗”工程。2004年7月1日,由市经贸委引进的首家集中式餐桌消毒公司———石嘴山市康洁消毒公司开始对大武口区不具备餐具消毒能力的清真餐饮单位提供“放心碗筷”服务。10月,惠农区阳光洁净餐具消毒配送中心正式启动了惠农区的“放心碗”集中配送工程。目前,大武口区的180多家餐饮单位使用“放心碗”,日消费“放心碗、筷”1.3万余具;惠农区日消费“放心碗、筷”7000余具。

在推广使用“放心碗”的同时,针对个别餐饮企业重复使用“放心碗”、餐具套用不合格塑料袋供顾客使用等餐具消毒问题进行了专项治理。强制要求餐饮单位配置消毒设施撤下卫生筷,使用消毒筷,使石嘴山市餐饮单位的消毒管理工作有序规范,阻止了传染病通过餐具进行传播。

——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从2002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截至2006年年底,石嘴山市共有96家企业取得103张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发放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石嘴山市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以来成效明显,经对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的专项抽查结果表明,5类食品总体质量全面提升,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达87%,与食品生产许可前的2001年相比,产品合格率平均提高了15个百分点特别是原来质量问题突出的小麦粉和酱油的合格率有了大幅度提升。通过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QS标志已经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识别产品的质量状况,为广大人民群众在选购食品的时候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途径。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2005年3月,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将石嘴山市列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试点城市。为此,石嘴山市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石嘴山市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确定了石嘴山啤酒厂、星海湖宾馆、宁夏贺兰山东麓庄园酒业有限公司、浪潮酒店等28家企业为试点单位并与试点企业签订了责任书,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同时还开展了“守合同重信用”及“诚信食品商场(店)”等活动。

2006年,石嘴山市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率先出台了《食品经营企业经营档案示范文本》和《餐饮企业经营档案示范文本》,填补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空白,使石嘴山市全部试点企业都有了可供操作的示范文本。对提升试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推进石嘴山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是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卫生监督模式,是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守法意识,促进企业自律和提高诚信水平的重要举措。2003年4月,石嘴山市启动餐饮业量化分组管理工作。市卫生局与市经贸委联合下发了《石嘴山市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成立了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领导小组,在大武口辖区内首批开展了47家重点食品行业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由2005年年底开始,餐饮等食品行业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已与卫生许可紧密结合,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全面铺开。全市共开展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3285家,其中餐饮业1034家,学校(幼儿园)食堂21家,工地食堂64家,其他2584家;除流动食品摊点外,餐饮等食品行业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截至2006年年底,石嘴山市有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45家,B级单位117家,C级单位703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