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龙帝范:李世民传
11320100000039

第39章 性情中人(2)

一个愿意为李世民去死的女人,不光是因为她勇敢坚贞,更因为她明白,这样英明神武的丈夫值得自己这样做。

这样的女子,谁不爱?

大杨妃和小杨妃

在李世民的一生中,也曾有过一些很让人觉得脸上发烧的事儿,其中一件就是他在玄武门之变后,直接纳了李元吉的妻子杨珪媚为妾。这个杨珪媚原本是长安市的歌舞妓,容貌妩媚,性情妖娆,又通晓诗文,能歌善舞。好色的纨绔子弟李元吉花街柳巷转得多了,对这个杨珪媚就看上了眼,最终把她弄到了手,做了齐王妃。

但是婚后不久,李元吉原形毕露,妻子原来让自己惊叹的美貌变得司空见惯,于是又开始在外面猎艳调情,把一个花儿一般的娇妻冷落在了空房中。不过杨珪媚也应该变得乐观一点,毕竟,李元吉没有把情人弄到家里给你难堪啊!但是,这样的委屈谅谁也有点难以接受,于是杨珪媚想方设法地想要挽回丈夫的心,但是最终均告失败。

李世民欣赏杨珪媚的美貌,也知道这个弟媳妇有点不得意,于是就生了恻隐之心。后来恻隐之心越过大堤就变成了爱慕之心。一来二去,两人就对上眼了。

玄武门之变后,李元吉命归西天。李世民把李元吉家的财产全部给了尉迟敬德,唯独留下这一个女人,直接把她纳为自己的妃子,称为大杨妃。二人之间的感情倒是挺好,但是这种事毕竟有悖伦理。后来,李世民仙逝,本来在宫里就没什么人缘的齐王妃更是失去了生活重心。后来,就被放出宫外,出家为尼,就这样结束了她与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充满爱恨恩怨的情缘。

有大杨妃就会有小杨妃,这个小杨妃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虽然杨广生活奢侈糜烂,名声很坏,但是杨广也有雨露均沾的“好名声”。所以,即使小杨妃的母亲不是皇后,估计她的童年生活也挺幸福的。

后来李渊起兵反隋,夺了杨家的天下,作为战利品的她,最终被送到了李渊最英勇的儿子李世民面前。

那时候小杨妃年纪尚小,但是容色清美,李世民预见了她日后的绝色,就把她交给了长孙皇后。心存仁厚的长孙皇后毫不反对地扮演起了亦姐亦母的角色,抚慰杨淑妃国破家亡的恐惧与悲伤。等她长大,李世民就顺势纳她为妃,恩宠不可谓不荣。

史籍中形容小杨妃“贵盛无比”,她毕竟出身名门。但杨淑妃深受长孙皇后的教导,为人低调,她很清楚自己的血统虽然可能比李世民后宫里任何一个女人都要高贵,但这也是她获罪的第一条件。她小心地把握着自己作为新国贵妃的分寸,为李世民先后生下了两位王子,一个是行三的吴王恪,一个是行六的蜀王愔。由于她有谦恭,有美貌,有公主天然的仪态,更有一个出色的儿子——吴王恪,李世民对她是恩宠有加。

但是,小杨妃注定是不幸的。这不幸就来源于她的儿子——吴王李恪。在李世民为太子的事焦头烂额的时候,吴王不是没有进过李世民的眼。因为吴王非常优秀,在他身上,李世民总是可以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

但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拨人力挺李治,哪怕李治是那么懦弱无能。他们也不能容忍一个流着前朝最尊贵血液的王子成为储君,哪怕他是最优秀的,是融合了两代伟大帝王的血统、众望所归的皇子。他们无法容忍隋杨政权以这样一种顺理成章的方式复辟。李治继位后,失去了李世民庇佑的淑妃母子,在处心积虑的长孙无忌面前无处可逃,最终吴王恪和高阳公主被以谋反的莫须有罪名赐死。如果一个人的死亡,可以绝天下之望,那么他的卓越实在令人无法想象。

在李恪死后,他的弟弟被黜为庶人,徙居巴州,死后爵位才被起复,陪葬昭陵。而他们的母亲杨淑妃,从此在史官的笔下失去踪迹,想来以她的娇弱无争,也应该想不通自己的命运到底是不是受上天眷顾的。

杨淑妃作为天之骄女,却注定要为李世民失去一切——在失去父亲、兄弟、王朝、皇后,最后再加上儿子的时候,不知她在地下再见那个男人的时候,是否依然能够笑靥如花。

(第二节)嗜好弓马

李世民一生南征北战,算得上是在马背上打下的天下,弓箭与战马自然既是他的所爱,又是他人生事业的有力保障。有一句话很有道理:每天锻炼半小时,成功工作五十年,健康生活一辈子。估计,李世民对此也是深有感触,于是各种爱好是非常广泛,而且,有益身心。

善射爱弓身体棒

提起李世民这第一个爱好,应该是和他的血统有关。李世民出身于有胡族血统的关陇集团,身上流着胡人善骑射的血脉。崇尚武艺自然是首选。

《出猎》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

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这是一首用来赞颂李世民的诗,描述他的娴熟弓法。李世民从小就学习弓箭骑射。他所用的箭比平常人的大一倍,命中率高、威力大,有“射洞门阖”的威力。看来要是得罪了李世民让他用箭射敌人,估计能穿过敌人的身体再射出去老远。房玄龄就曾赞扬李世民“箭穿七札,弓贯六钧”。看来,这事十有八九是真的。

李世民登基后,虽然不再有机会操着弓箭驰骋沙场,然而李世民自告奋勇地亲自担任警卫将士“习射”的教练。对于这项活动,李世民有明确的规定,每天参加训练的数百人,只要射中目标就可以得到弓刀、布帛的赏赐。这是用经济利益来刺激大家的学习能力,不啻为一个好方法。

李世民善骑射,而且对于弓箭也很有研究。他曾经赋诗一首,表达对弓箭的爱好。

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

落雁带书惊,啼猿映枝转。

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有好的骑射也是需要勤加练习的。而提高骑射最好的方法就是围猎,李世民对此自然也是十分钟爱的。

早在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之间稍有罅隙的时候,李建成就曾经在一次围猎的时候把自己的骏马借给李世民骑,也正因此趁机告了李世民一状,好在后来化解了危机。

李世民每次外出围猎,左右都会有猎手陪同,名曰“百骑”。他们穿着画有野兽图案的衣衫,持着弓箭在李世民马前帮助李世民狩猎,场面相当壮观。

但是,对于围猎这件事,很多大臣包括长孙皇后在内都是很反对的,一是怕李世民有个什么闪失就完了,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另外,围猎这事本身就有点扰民。经常出去打猎,也会给百姓造成玩物丧志的印象。但是,李世民很聪明,在打猎的时候,他经常带兵练习布阵,而且经常把打猎时间安排在十至十二月。寒冬腊月,出去玩的百姓不多,自然也就不会存在扰民的问题了。而且,围猎的时候布阵,两不耽误。

就是喜欢马

李世民是征战沙场的老手,驰骋疆场的人,对于弓箭马匹都会有自己的心得,前面说了李世民对于弓箭的爱好,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他对马的热爱。

李世民曾经因为一匹自己喜欢的骏马无缘无故的死了要杀掉侍候马的宫人,好在长孙皇后贤德,及时制止住了。这种感情应该很好理解,就好像现在养狗养猫的人,如果自己的宠物狗宠物猫死了,会不伤心?只不过,李世民的宠物比一般人的要大一些,是马而已。

李世民喜欢马,有一部分应该是遗传于自己的老爸李渊。当年李渊在杨广手下坐班,就是因为自己喜欢养马而没有把那些品种名贵的马进献给杨广,结果落得个玩物丧“职”的下场。

李世民喜欢马,特别是对骏马的嗜好都成癖了。昭陵六骏雕刻,既是唐初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更是唐太宗嗜马成癖与他驰骋战场的真实写照。

这六匹骏马曾经陪伴李世民驰骋过沙场,算得上是为大唐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分别是:

“特勒骠”,毛色黄白,嘴微黑。“特勒”是突厥部落的官名,此马可能是突厥某特勒进贡的礼物。公元619年,李世民与宋金刚作战时,就是骑的这匹马。李世民给这匹马的赞语是:“应策腾空,承丰半汉,天险催敌,乘危济难。”

“青骓”,毛色苍白,公元621年李世民在河北献县虎牢关与窦建德作战时就是骑的它。马身在冲锋陷阵时被敌人射中五箭,前一后四。李世民对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什伐赤”,“什伐”为波斯语,“马”的意思。毛色纯赤,来自波斯,还是进口货。李世民与窦建德在虎牢关作战时曾乘骑,身中五箭,可见战斗之激烈。李世民对它的赞语是:“里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汉聘足,青旌凯归。”

“拳毛”,毛色黄,嘴黑,许洛仁在虎牢关所献。李世民乘骑此马曾在河北洛水与刘黑闼进行过激烈的战斗,马连中九箭而死。李世民对它的赞语是:“月精按辔,天马横空,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白蹄乌”,此马周身乌黑,四蹄俱白。公元618年深冬,李世民在陕西长武平定薛仁杲时的乘骑。据说李世民乘此马在追歼薛仁杲时,一昼夜间奔驰二百多里。石刻画面上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竖立迎风,可想当年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的神态。李世民对它的赞语是:“依天长剑,追风骏足,纵辔平陇,回安定蜀。”

“飒露紫”,毛色紫红。公元621年,李世民曾骑着这匹马与王世充交战于洛阳。李世民对它的赞语是:“紫燕趋跃,马腾神骏,气砻三川,威陵八阵。”

在此六骏中,惟有“飒露紫”这块石雕上有一人像,形似牵马人。这个人就是唐朝大将丘行恭。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邙山交战时,李世民乘骑的“飒露紫”在激战中身上连中数箭。在陷入困境的千钧一发之际,大将丘行恭及时赶到,把自己的坐骑留给李世民。自己在前面左右开弓地帮李世民充当前锋,最后成功杀出重围。丘行恭也因此被称为史上全能的运动员。

在浮雕中,此马身中数箭,两眼下垂,臀部稍缩,显示出刚下战场的疲倦神情;而丘行恭身穿战袍,佩刀箭囊未卸,正在俯首为马拔取胸前血箭。战马紧紧偎依在战将胸前,相依为命的形态,是栩栩如生。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丘行恭的功绩,特意将他雕在六骏石刻之中。

除了这六匹骏马,李世民还有其他很喜欢的马。当年李世民征战窦建德的时候,看中了敌军将士王琬的马。于是后来就上演了一幕连人带马的争夺战:尉迟敬德冲入敌阵,连人带马地擒了过来。李世民得到这匹马后,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心里特别喜欢,给他取名黄骢骠。要是能抱,估计李世民当时就来个熊抱了。直到贞观晚年李世民还带它出征。黄骢骠死时,李世民哀叹不已,命乐工制了一首《黄骢叠曲》表示纪念。看来皇帝真的跟平常人一样,对于这些宠物们都是喜爱有加的。

李世民喜欢马,还表现在实际行动中,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咏饮马》:

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

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

这首诗从动态上写了饮马的各种姿态,最终以“翻似天池”、“腾波龙种”作结,宛若天马行空,神妙无比。倘若不是爱马至深,能写得这么传神吗?

(第三节)诗文与书法

李世民的一生女人无数,除了他的长相和身份,有才也应该是其中一个理由。用多才多艺来形容李世民是绝对不算过分的。在战场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横刀立马、英姿飒爽的勇猛身姿,回到现实生活中,诗文字画也在行的李世民肯定会吸引相当一拨女性的青睐。

属文赋诗倡导学风

初夏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佩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对于诗文,李世民有自己的见解,他觉得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风根本就是在暴殄天物,于是倡导北朝时质朴无华的实用文风。

这是有原因的。多年的征战之苦,使李世民亲眼目睹了黎民百姓的苦难生活。他崇尚节俭,因为他知道一针一线来得都不容易,因此反对奢华侈糜的生活作风。李世民将这种简朴的生活作风同时赋予了诗文理论,那就是要反对绮靡浮华、放纵淫艳,主张质实朴素、崇实弃浮的诗学观念。看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的不是盖的。

同时,李世民觉得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个国家的运转。如果自己提倡务实的诗风,就会在国内形成一种潮流。而且,自己的家庭背景,使得李世民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在他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就是要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之本。

所以他强调诗歌创作要合乎儒家的规范,要求诗歌反映政治得失,并且主张诗歌中要有安邦治国和修身立事的远大抱负,追求的是一种雅正的诗学观。

不过,不得不说,李世民的诗很少有能读起来朗朗上口的。

但是,李世民一生的创作是很丰富的。他创作了散文25篇、赋5篇、诗歌109首等。“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又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李世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了内容丰富的不同于宫体诗的诗歌,在诗歌中体现了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个帝王,尤其是一个成功的帝王,必定是胸怀大志的。委实正是如此,在李世民的诗歌创作中无一不展示着自己的抱负,他往往以缅怀古代帝王的行迹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并表示自己立志做一个节俭、虚心、纳谏、慎刑、爱民的英明君主。

《帝京篇》十首就是唐太宗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这些述怀言志诗,所表现出来的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呈现的是刚毅蓬勃的诗风,蕴涵着的是宏伟壮阔的大唐气象。

由于唐太宗的倡导与实践,使贞观文坛出现了一派兴盛的局面。

擅长飞白融合南北

唐朝在很多方面都是其他朝代所不能相媲美的。唐代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巅峰。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文化的一个巅峰,至今仍如一轮皓月辉映在历史的天空,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那么唐代的书法艺术就是星汉灿烂的夜空。在这里书法名家辈出、书体流派纷呈、书法理论繁荣昌盛,颜、柳、欧、褚等名家法帖历经千载风雨,依然是当今学书者临写的楷本。

这些艺术成就的取得和李世民是分不开的。不管是作为一名书法作品的收藏家,还是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不管是关爱书法家的举动,还是培养书法人才的措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法事业的发展。皇帝带头发展书法,手下人还不疯了似的跟风?

李世民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铁杆粉丝,痴迷之深,后人无人能及。看来皇帝追起星来也是不要命啊。他曾命虞世南将选购的王羲之墨迹三千六百幅,张贴在寝殿的墙壁上,朝夕坐卧观赏。还真是上瘾了。这样天天看,再勤加练习,李世民的书法艺术也是突飞猛进。他最擅长的是飞白书法,功力很深,曾写飞白字赏赐群臣,一时成为大家争抢的目标。不过我觉得这句话不能单纯地说明李世民的书法非常好,因为这有可能出于官员的拍马之举。除此之外,李世民还十分重视对技法的钻研,并且写了《笔法论》、《指法论》、《笔意论》等理论研究的文章,从初学到深造的角度对书法作了精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