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相信,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一切,或生活中将要出现的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想像才得以实现的。
向前看才会有出路
命运女神很少陪伴人走到门口。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向前看才会有出路。
挫折、困难是难免的,向前看才有出路。做完一天的事,就让它过去。你已尽了你的力,虽然会有一些错误和荒诞的事,但是要尽快地把这些忘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好好地、安详地来开始这一天。下面是建筑商彼德的一段经历:
那年冬天,彼德在一个小饭馆里等待着一位朋友,他感到沮丧而消沉。由于在几个地方计算的错误,使他一生中一项相当重要的工程生意没有能够做成。就是在等待一位最珍视的朋友,他也不能像平时一样感到振奋。
彼德的朋友约翰终于从街那边走了过来。他穿着破旧的大衣,光头上戴着一顶不成形的帽子,看起来像是一个精力充沛的精灵,而不像是一名了不起的精神病医生。他的诊所就在附近,那天他刚刚和最后一名病人谈完了话。约翰已经快80岁了,但是还全天工作,仍然是一家大的基金会的董事,仍然喜欢尽可能地钻到高尔夫球场去。
“怎么样,年轻人,”他不加寒暄地说,“什么事让你不痛快?”
对约翰这种洞察心事的本领,彼德早就不意外了,因此他就直截了当、长篇大论地告诉约翰他的烦恼事。约翰分析了整个事件中的所有错误的判断、错误的行动,然后,他邀请彼德到他的诊所去。
到了诊所,约翰从一个硬纸盒里拿出一卷录音带,塞进录音机里。“在这卷录音带上,”他对彼德说,“一共有三个来看我的人所说的话。我要你注意听他们的话,看看你能不能挑出支配了这三个案例的共同因素,只有四个字。”他微笑了一下。
在彼德听起来,录音带上这三个声音的共有特点是不快活。第一个是人的声音,显示他遭到了某种生意上的损失或失败。第二个是女人的声音,说她因为有照顾寡母的责任感,以至于一直没能结婚,她辛酸地述说她错过了很多结婚的机遇。第三个是一位母亲,她十几岁的儿子和警察有了麻烦,她一直在责备自己。
约翰关掉了录音机,仰靠着他的椅子,对彼德说:“在这卷录音带中,他们一共有六次用到了这四个字,而这个词儿正是不显眼的毒药。你听出来了吗?没有?好,这可能是因为你自己刚才在那家餐厅中也用了三次的关系。”他拿起装录音带的盒子,丢过来给彼德。”这四个字就在这盒子的标签上,是任何语言中最令人悲哀的四个字。”
彼德看到红墨水写得很清楚的四个文字:“如果,只要。”
“你一定大感惊奇。”约翰说,“你知道我坐在这张椅子里,听到成千上万用这几个字作开头的恼恨的话。他们不停地说,直到我要他们停下来。有的时候我会要他们听刚才你听的录音带。我对他们说:‘如果,只要你们不再说如果、只要,我们或许就能把问题解决掉!’”
约翰伸伸他的腿。“用‘如果、只要’这四个字的问题,”他说,“是因为这几个字不能改变既成的事实,却使我们面对着错误的方面——向后退而不是向前进,并且只是浪费时间。最后,如果你用这几个字成了习惯,那就很可能变成真正的障碍,成为不再去努力的借口。”
“现在就拿你自己的例子来说吧。你的计划没有成功。为什么?因为你犯了一些错误。那有什么关系!每个人都犯错误,错误是让我们学教训。但是当你告诉我你犯了错误,而为这个遗憾,为那个懊悔的时候,你并没有从这些错误中学到什么。”
“你怎么知道?”彼德带着一点辩护地说。
约翰说:“因为你没有脱离过去式,你没有一句话提到未来。从某些方面来说,你十分诚实,你内心里还以此为乐。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点不太好的毛病,喜欢一再讨论过去的错误。因为不论怎么说,你在述说过去的灾难或挫折的时候,你还是主要角色,你还是整个事情的中心人。”
彼德惭愧地摇摇头。“那么,有什么补救方法没有?”
“转变重点,”约翰立刻说,“以振奋的词句取代那些令人退缩的泄气话。”
“你能提出一些这类的词句吗?”
“当然。不要再用‘如果,只要’,用‘下次’来代替。”
“下次?”
“不错,就在这个房间里,我看到这两个字创造出的奇迹。只要病人不停地说‘如果,只要’,他就有不妥当的地方。但是当他看着我的眼睛说‘下次’的时候,我知道他已经走上了克服问题的道路。这表示,他会把懊悔的障碍推到一边,向前进,采取行动,继续生活。你自己试试看,你就会明白的。”
约翰不再讲下去了。彼德试着从心中除去一个词句,换上另一个词句。当然,这是想像,但是彼德却能够听到词句嵌了进去,还发出“咔嚓”的声音。
“如果、只要”的态度只能使人迟钝而不能使人振奋,但是“下次”却表示对问题积极的、勇敢的出击态度。排除“如果、只要”的观念,采取“下次”的看法,你就会有把事情做得最好的能力,而且不论什么挫折都不能够妨碍你的前进。
在人生拼搏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更多的是挫折、困难,这时我们决不能一味地发愁,而应振作起精神向前看,从而克服暂时的困难,找到事业发展的出路。
笑对挫折
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确实,不管你生活中有哪些不幸和挫折,你都应以欢悦的态度微笑着对待生活。下面介绍几条原则,只要你反复地认真执行,就可能减轻或者消除你的烦恼。
(1)要朝好的方向想
有时,人们变得焦躁不安是由于碰到自己所无法控制的局面。此时,你应承认现实,然后设法创造条件,使之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化。此外,你还可以把思路转向别的什么事上,诸如回忆一段令人愉快的往事。
(2)不要把眼睛盯在“伤口”上
如果某些烦恼的事已经发生,你就应正视它,并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这件事已经过去,那就抛弃它,不要把它留在记忆里,尤其是别人对你的不友好态度,千万不要念念不忘,更不要说:“我总是被人曲解和欺负。”当然,有些不顺心的事,适当地向亲人或朋友吐露,可以减轻烦恼造成的压力,这样心情好受一些。
(3)放弃不切合实际的希望
做事情总要按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要总想一口吃个胖子,有人为金钱、权力、荣誉奋斗,可是,这类东西你获得的越多,你的欲望也就会越大。这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一个人发财、出名似乎是一下子的事情,而实际上并不然。因此,你应在怀着远大抱负的同时,随时树立短期目标,一步步地实现你的理想。
(4)要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
有些想不开的人,在烦恼袭来时,总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谁都比自己强。其实,事情并不完全是这样,也许你在某方面是不幸的,在其他方面依然是很幸运的。如上帝把某人塑造成矮子,但却给他一个十分聪颖的大脑。请记住一句风趣的话:“我在遇到没有双足的人之前,一直为自己没有鞋而感到不幸。”生活就是这样捉弄人,但又充满着幽默之味,想到这些,你也许会感到轻松和愉快。
(5)悉心享受生活中的每一次小小的喜悦
要相信人是需要享受生命的。无论你多忙,你总有时间选择两件事:快乐还是不快乐。早上你起床的时候,也许你自己还不晓得,不过你的确已选择了让自己快乐还是不快乐。
历史学家维尔·杜兰特希望在知识中寻找快乐,却只找到幻灭;他在旅行中寻找快乐,却只找到疲倦;他在财富中寻找快乐,却只找到纷乱忧虑;他在写作中寻找快乐,却只找到身心疲惫。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女人坐在车里等人,怀中抱着一个熟睡的婴儿。一个人从火车上走下来,走到那对母子身边,温柔地亲吻女人和她怀中的婴儿,小心翼翼地不敢惊醒他。这一家人然后开车走了,留下杜兰特深思地望着他们离去的方向。他猛然惊觉,原来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都蕴藏着快乐。
从贫困中奋发
为了脱离贫困的境地而奋斗,这种努力,最能造就人才。假使世人都是一生之中不为生活需要而被强迫着去做工,人类文明恐怕直到现在仍处在很幼稚的阶段。
翻开历史,可以知道,在各界中大多数成功的人,在早年往往是贫苦的孩子。
成功的人,大多是从困乏与需要的学校中训练出来的。大商人、大学校长、教授、发明家、科学家、实业家、政治家,大多是为需要之鞭棍所驱策而向前,为改善自己的地位的愿望导引向上。
能力是抗拒困难的结果,伟人都是从同困难的角斗中产生出来的。不同艰难挫折拼搏而要想锻炼出能耐来,是不可能的。
一个生长于奢侈之中的青年,时常依附于他人而无须用自己的努力挣饭吃的青年,自小被溺爱惯了的青年,是罕见具有大本领的。富家子弟与他人相比,往往会像林中的一棵弱树苗同一棵每一寸树干的长大都要饱受暴风骤雨吹打的高大的松树相比一样。
若是把贫困当作根本,贫困决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贫困的起点是好的,此外贫困便无意义。贫困如健身房中的运动器械,可以发达人,锻炼人;只在这种意义上,它是好的。贫困本身是一种欠缺,但是从贫困中挣脱出来,却是一件好事,而这种从贫困中挣脱出来——假使能诚实地、良好地做到——是可以锻炼与造就伟人的。
假使一个青年不被需要强迫着去做工,他将怎样呢?假使不用劳动,就可获得他所要的一切东西,他将怎样呢?假使他已经得到了他所要的东西,他还肯奋斗吗?一万个人中没有一个人肯为了培养品质或锻炼才能而去同贫困拼斗。但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与获取一切自己所喜爱的东西的缘故,人是最肯奋斗的。
一个感觉到自我生活良好的幸运青年,将会对他自己这样说:“我拥有的金钱已够我这一世受用了,我又何必清早起来勤劳工作呢?”于是一翻身他又呼呼地睡着了。而就在这个时候,另一青年,一个除了他自己、在茫茫的世界中便别无可以依赖的青年,会因需要的驱策而被迫离开床铺,从事劳动。他明白,除了奋斗以外,他别无出路,他不能依赖任何人,没有人能帮助他。他知道这是他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美国著名演说家安德鲁·卡耐基的一生充满挫折,但不论碰到什么障碍,他都秉持着一颗乐观而进取的心去努力,去克服。他是一个从贫困中崛起的典范。
生于密西西比农村的安德鲁·卡耐基,在12岁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汽车,但在46岁时,却闻名全球,在世界各地传播他的思想。
他曾经以捡草莓、劈木头来赚取菲薄的工资,但后来却成为各大公司组织争相聘请的讲员,它们以每分钟1美元的代价请他讲解他的“自我表达”艺术。
年轻时代的卡耐基为了学业、家庭吃了不少的苦,每年的大水都会把家里的农田冲坏,每季的霍乱都会使猪死亡,所以他们卖掉了自己的农场而在华伦斯堡州立师范学校的附近买了另一座农场。为了抽空读书,他总是在挤牛奶、劈木材、喂猪时默背着各门功课,并在夜晚点着煤油灯夜战,直到头点到桌上时才上床休息。
别管多晚睡觉,他清晨3点必得起床,因为父亲饲养的猪会有半夜冻死的可能,所以他必须在凌晨时为猪加毛毡并温热饲料以喂食它们。
州立师范学校大约有600位学生,而卡耐基可算是少数孤僻者中的一个。因为家贫,付不起住宿费、付不起乘车费,因此每天骑马上学;他没有像样的外套,总是衣服宽而裤子短,这使他产生了极度的自卑感。所以他想找些较引人羡慕的社团参加,如足球队、篮球队与辩论社。
由于缺乏运动的天分,他参加了辩论社。虽然他努力地练习,但开始时,还是一场一场地被击败。正值18岁敏感而自尊的年龄,卡耐基羞愧失望得几乎想自杀。突然有一次辩论赛,他意外地拔了头筹。这成了他的转折点,在日后的演讲比赛中他几乎没有失手的记录。其他求教于他的同学,也陆续在比赛中获得佳绩。
学校毕业后,他满怀热情地踏入了社会,开始时不顺利的工作并未浇灭他的热诚,他换了一个工作继续努力。在后来的工作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老板拉到了许多客户,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因而受到上司的赏识。
后来为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他决定前往纽约,以写作、教书为生。于是他请YMCA为他开一门关于商业界沟通表达的实务课程,但他们不肯,认为太过冒险。后来在卡耐基的说服下,答应以每晚2美元的代价让他教授一期,结果令人无法想像,轰动了当时整个地区,不仅其他机构、慈善协会争相聘请,他的讲课薪水也由每晚2美元跳到了30美元。
因为市场上的参考书太过于理论化,太过严肃,所以他着手写下了《商业界的表达能力与说服技巧》一书。该书现在仍被YMCA及美国银行协会定为正式的参考书。
英明的“成功之母”,她就利用了这种方法——人类因感觉需要而努力奋斗——实现了她的发达人类的才智、促进世界的文明进步的目的。在她看来,金钱、财产、地位倒反是件小事。“成功之母”愿意为人付一切代价。她置人于“纪律”的学校中,而使之受训练于“经验”的大学中,以完成她的意志。人在一生中所得到的金钱、产业不过是偶然的东西。“成功之母”所照顾的是“人”,为了人类的文明,为了造就人群中的伟人,她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陈圣泽:挫折激发出成功潜能
陈圣泽可谓商界的风云人物。
1958年,陈圣泽离开广东新会的故乡来香港闯天下时,年仅12岁,陈圣泽不胜感慨地回忆往事:“幼时,我家境十分贫穷,父亲耕田养活我们三兄弟,我排行第二。小学毕业后,父亲认为我已可以自立,便设法替我申请前往香港学习一门手艺,那时,我背起了包袱便孤身上路,旅程上只感到前途路茫茫,来到香港这块陌生的地方后,便投靠在亲戚家里。”
抵涉香港后,陈圣泽经亲友辗转介绍,在一间小型的手饰工场当学徒,想不到,他的第一份职业,竟也是他终身的职业。1963年,陈圣泽储了数千元,便离开“山寨”首饰工场自闯天下。他找了一间不到200平方尺的房间,请了一位学徒。便做起家庭首饰加工业,替客户制托、钻石及设计首饰,为了节省成本,食、宿也是在工场里。那时,陈圣泽这位老板,才年仅18岁。
虽然陈圣泽雄心勃勃地要创业,但由于缺乏资金周转,客路又不足,以及缺乏管理经验,屡战屡败。工场虽然一度聘请了10个工人,但是在一两年间,最终仍是“全军覆没”——所有资金亏蚀净尽。不过,在“尝试成功”的历程中,陈圣泽却汲取了很多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多次的失败和资金的亏尽激发了他心底的潜能,他拿出了成就大业的人所特有的魄力与雄心,发誓要在珠宝首饰行业闯出一条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