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街
12127700000054

第54章 哀矜勿喜

“出事了!出事了!”朋友一进门就大声嚷嚷。

“出什么事了?谁出事了?”我格外吃惊,一头雾水。

“嗨,能是谁呢?不就是爱送礼会送礼靠送礼上台的那位朋友吗。”来人不请自坐,伸手端起我的茶杯就喝。

“人家出事你怎么那么高兴?咱们中国人不是讲究‘哀矜而勿喜’吗?”

“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说出来你也会觉得稀奇。——他不是靠送礼不断地升官吗?这你知道。但是他这一套也在与时俱进,不断翻新花样,只要能讨上司高兴什么礼他都敢送。当然喽,他送礼得有礼源。礼源你懂吗?——不过,这词是我创造的,你不懂也没关系。咱接着说。——说到哪儿了?”

“说到礼源了。”

“哎对。他送礼,得有人给他送。没人给他送,他拿什么给别人送呢?”

“这是废话。往下说。”

“不能说是废话,问题就出在这儿。——有一回,他给上司送了一个东西,是个古物,价钱不菲,他不懂,只知道值钱。正好有个空缺他想争取,就送上去了。没多久,果然心想事成。真是青皮萝卜‘心里美’!可是高兴了没几天,司法部门追查下来,说是博物馆丢了文物,顺藤摸瓜,把他的上司叫走了,自然他也脱不了干系。——出事了。”

朋友一口气说了一大堆,几口气喝完我一大杯茶水。

我想,自古以来,仕途坎坷,倒霉的人比比皆是,有的倒霉是因政见不同,有的倒霉是因派系斗争,有的倒霉是遭人诬陷,但因送礼送倒霉的我却知道很少,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直觉得比较稀罕。

其实,我曾经多次劝过那位朋友——其实也不能算真正的朋友——可他尝到甜头,上了瘾,听不进去。我知道他早晚都得出事,可出什么事,在哪个环节出事,我不知道。

朋友见我不说话,挥了挥手,说:“算了,不说他了。”说着,顺手从我面前的桌上抄起一本书来,翻了翻,问:

“正看什么书呢?”

“《寓林折枝》,你不是正在翻看吗?”

忽然,他翻到一页,皱起眉头独自读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又大声嚷嚷:

“你看,这有一篇文章说的故事正和咱们的朋友类同。”

我接过来一看,是宋王谠《唐语林》中的一篇《老妪与虎》:

“曾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别妪而去,似媿其恩者。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我曾看过那篇文章,便说:“《唐语林》里说的这个故事与你说的大不相同。它说的是报恩,你说的那个是图利。”

朋友想想,觉得有道理,回身从书架上又拈来一本书,是《韩非子》。朋友胡乱翻看。忽又看出名堂,即将书拿到我跟前,用手指着一段话,问: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拿过来看,那《韩非子》是第十篇十过中的一段话:“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

“你是真的不懂吗?”我问。

“我看这人也像咱们的朋友。”

“也不尽相同。咱那位朋友没那么愚忠,也没那个胆量。”

“还有个人,他也像咱们的朋友。三国时有个刘安杀妻的故事。你说如果咱那朋友是刘安会不会做得出来?”

“刘安杀妻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作者编造出来的,史书里没有记载。不过,我想,即便咱们那位朋友真的是刘安,他也做不出这种事来,道理很简单,无眼前利益可图哇。——不过,历史上有一个人倒真的很像咱们那位朋友。”

说着,我取出一本书,打开来看:

“伯郎姓孟,名他,扶风人。灵帝时。中常侍张让专朝政,让监奴典护家事。他仕不遂,乃尽以家财赂监奴,与共结亲,积年家业为之破尽。众奴皆惭,问他所欲,他曰:‘欲得卿曹拜耳。’奴被恩久,皆许诺。时宾客求见让者,门下车常数百乘,或累日不得通。他最后到,众奴伺其至,皆迎车而拜,径将他车独入。众人悉惊,谓他与让善,争以珍物遗他。他得之,尽以赂让,让大喜。他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三国志?魏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

“说的是三国时的孟他吗?我听说过。苏轼有诗曰:‘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斗得凉州’说的就是他。对,这个故事的情节与咱们那位朋友的故事太相像了。不过,我记得好像做了新城太守的孟他后来反了,魏军攻入新城,杀了孟他,是吧?”

“孟他是被杀了,可咱们的朋友千万别有事。官做不成还可以干点儿别的事情,关在里边的滋味肯定不好受。”

“但愿吧。咱们为他祈祷,你说的对,哀矜而勿喜吧。”朋友说完低下头来。

一说话就爱嚷嚷的朋友,忽然变得斯文起来。

2008年大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