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街
12127700000061

第61章 只争朝夕

朋友十分健谈,一进门就山南海北地聊。他说的话我记下来,可能不完全,但基本上是他的原话,不敢麻痹大意。我知道,朋友爱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爱着急,为几句话他就跟你纠缠起来,歪着脖子吵上半天,本人可不愿意找这个麻烦。不信,请听他下面的高论:

无论谁,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着急,因为一着急就容易出错,甚至将事情搞糟。

小时候听说一个故事:说一名秀才是急脾气。有一次出门在外,住店吃饭差不多已将钱用光,翻遍了口袋又搜出几枚钱买了一碗面。那时候人们都留着长头发,戴顶帽子,帽子后面有两根飘带。吃饭的时候,他一低头,飘带就先下来落到碗里,他马上将它丢到后边去。可他一低头,飘带又落下来。如此反复几次,秀才急了,一把将帽子抓下,猛然塞进碗里,还骂骂咧咧地说,让你吃!让你吃!结果是帽子吃了面,自己饿肚子。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不过,着急可能是人所固有的通病,谁也不能完全避免。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安抚老百姓,做了一些好事,社会也随即稳定下来。但仍有两件事让他非常着急。一件事是江山永固。他以为他是秦朝的始皇帝,应该从他开始,秦“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之无穷”。可是,却有那么一些读书人,“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秦始皇着了急,于是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重大事件“焚书坑儒”。第二件事是长生不老。秦始皇怕死,十分着急,而且“恶言死”,还派人四下求仙问药,于是上了方士徐芾的当,“谴徐芾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结果徐芾一去不复还。

我的一位朋友写了一本书,名为《东瀛圣绩考》,说徐芾离开中国来到日本,将先进的中国文化和生产技术带了过去,使这个还处在荒蛮时期的日本一下子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行”,秦始皇一着急,却在无意中帮了别人一个大忙,用现今的话说是为世界大同做了贡献,还真有点国际主义精神呢。

三国时的曹操有雄才大略,没费多少功夫就统一了中国的北方。他意气风发,得意洋洋,意欲吞并江南,于是急急忙忙亲统大军南征,同时去攻打孙刘两个敌人。不料这一下却促成了孙刘联合抗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孙刘联军自夏口溯江而上,与曹军相遇于赤壁。

此时的曹操理应按兵不动,加紧军事训练,将你的步兵训练成善于水战的水军再与孙刘交战。可是曹操着急,还没怎么着就下令用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仓促出战,结果中了孙刘的火攻之计。联军战船接近曹营时,“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曹军大败而逃。假如,当然历史不能假如,假如曹操不着急,不慌忙,稳扎稳打,待做好一切军事准备再战,那么历史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外国人也爱着急。法国的拿破仑夺得政权之后,就急急忙忙去攻打埃及、奥地利和普鲁士。1805年10月27日,法军进占柏林,海涅曾夸张地说:“拿破仑一口气,吹去了普鲁士。”接着,拿破仑马不停蹄地东击俄军,50万法军兵分三路进入俄罗斯。结果是拿破仑太着急了,军事准备的欠缺、俄国寒冷的天气和俄军坚壁清野的战术使得法军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返回巴黎,对俄战争以法军失败告终。从此法军一蹶不振,1815年6月,法军在滑铁卢战役中覆没,拿破仑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他即在此岛命丧黄泉。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爱着急。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之后,他一心希望全国人民尽快摆脱贫困,富裕起来,着急得很。老百姓吃不上饭,他就落泪;国家遇到自然灾害,他老人家就不吃肉;他让他身边的人利用回家探亲的时候了解老百姓的生活,他嚼着他们带回来的黑黑的菜窝窝心情格外沉重,长时间沉默不语。他听说南方农村消灭了血吸虫,彻夜难寐,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送瘟神》一挥而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早已将自己的生命与中国人民的命运交融在一起了。他亲自到农村地头调查研究,和农民促膝谈心,共谋致富大计。他主持制定农业生产的“八字宪法”和农业纲要四十条。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总路线,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有人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就说他像个小脚女人,需要在背后猛推一把。他有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你看,他老人家是多么的着急?

然而,到了他的晚年,他给他的接班人写下的字却是“慢慢来,不要着急。”

有时候我想,毛主席为什么只写这几个字而不写别的什么字呢?他老人家写这几个字的时候,是不是会对自己有时候有点太着急有那么一点点儿反思呢?是不是也会觉得,做事太着急不好,那样做容易出错,甚至会将事情搞糟呢?

毛主席他老人家怎么想,我不知道。毛主席的胸怀是那样寥廓而深邃,比天高,比地广,比海深。我一介草民是无法猜透伟人的心的,永远不会。

朋友说的这些话是对是错?我不去评价。这不是因为他以为他说的话就是真理,一字千金。而主要原因,是我不愿意跟他计较,如若不然,他跟你辩论起来,纠缠起来,没完没了,又着急又上火,没必要。

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