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
12729600000017

第17章 布衣丞相功过惊人(2)

李斯基于私心上书而获用,客观上使秦国保住了大量的人才,最大的受惠者莫过于郑国。他对即将被处斩的郑国的命运起了决定性作用,秦王不但不杀郑国,反而让他继续负责修完水渠。这也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郑国渠。”

李斯痛恨几乎断送了他前程的韩国人,发誓报复,遂鼓动嬴政把韩国作为第一个进攻的目标。嬴政一来愤恨韩人搞诡计,二来因韩国势力最小,遂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韩国定为首先攻击的目标,命李斯统兵进攻韩国。

李斯的大军还没出发,韩王便得到了消息。他明白,韩决不是秦的对手,便忧心如焚地把韩非找来密谋。

韩非是韩国王族,与李斯同出荀况门下,韩非口吃但善著述,有《韩非子》10余万言,是法家集大成的人物。君臣两人商议了一番,最后决定让韩非上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上书,犹豫起来,把它交给李斯,征求他的看法。李斯不以为然,说韩虽臣服于秦,但韩国的存在,终究是秦国的一大心病。不过,对兴兵进攻,他也觉得师出无名。他献上一条兵不血刃的妙计:由他出使韩国,邀请韩王访秦,待韩王一到,就把他扣压,然后收买韩国的文臣武将,则韩国可灭。随后命大将蒙武陈兵东部边境,则齐国恐惧,西事秦国。果能如此,赵国必定惶恐,楚国也将惊慌不安,不敢轻举妄动。这样,魏国孤立无援,唾手可得。灭魏后再蚕食其余诸侯。秦王闻言大喜,遂命李斯出使韩国。

李斯到了韩国,韩王知道去了秦国就难以回来了,不但拒不见李斯,还想杀了他。李斯见状,上书韩王说,杀了我李斯,韩国不会强盛,却断绝了与秦的关系,秦王必兴兵来伐。韩王害怕,放了李斯。

李斯的锦囊妙计失败了,灰溜溜地逃回了秦国。他担心因此而失宠于秦王,更让他担心的是秦王看中了韩非的才学。秦王读了韩非的《孤愤》、《五蠹》两篇文章后,拍案称奇,叹道:“若能见到文章的作者,死也能瞑目了。”

不久,碰巧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嬴政见了韩非大为高兴。韩非的到来,自然对李斯不利,为了个人成名,就必须铲除超越自己的强劲对手。他便不顾同学情谊,狠毒地向秦王建议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灭六国,韩非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用韩非,放走他,对我们不利,不如杀了他。”同时,李斯又串通了被秦王重用的上卿姚贾,姚贾也向秦王政说了韩非的坏话,韩非赴秦,没有取信秦王政,反在狱中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而死。这一年为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李斯为人器量狭小,嫉才妒贤,为了保全自己的功名利禄,竟置同门的韩非于死地,最后他自己亦未能得到善终。韩非死后,韩王大惊失色,上表称臣。

不久,秦王提升李斯为廷尉,仅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下,李斯终于踏上了通达相位之路。

如愿以偿韩非被杀的第三年,即秦王政君临秦国第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按“远交近攻”的战略,开始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战争持续了十年,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依次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庆功宴上,秦王要求部下对两个问题发表意见。一是秦王的称谓。左丞相王绾先提出称“帝号”,又提出改王号为“秦皇”。

李斯静听,忙进谏道:“三皇在五帝之上,秦皇乃三皇至尊,若取泰皇中的‘皇’字,再取五帝中的‘帝’字,合称‘皇帝’如何?”

秦王政面露满意之色,但仍问众臣:“可否?”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而李斯又进一步说:“大王乃古往今来称皇帝者第一人,称始皇帝当之无愧!”

秦王政听了,喜不自胜,道:“如卿之言!”于是,秦王政从这一天起,正式改称秦始皇。

第一个问题解决后,又开始讨论第二个问题。帝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在实行何种政体上,群臣发生分歧。左丞相王绾第一回合失败后,想在第二个回合上扳回一局,他与绝大多数大臣建议采取“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周代所施行的,将土地、人民封给宗族和功臣,世世相继不绝,这些地方成了半独立的诸侯国,但仍旧臣属于中央政府的统治号令。他的主张是:“诸侯方才被攻破,民心犹不服。燕、齐、楚地处边远,难以监视。不如立诸子为王而统其国,必可以收到压制的效果。”

但李斯认为这是迂腐之论,他站起来反对道:“周文王、武王所封的宗族子弟众多,渐渐地疏远而像仇人般互相攻击,到后来更是相互诛伐兼并,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现在天下赖陛下的神威而一统,皇子功臣对所受到的赏赐也都安然若素,天下改制既然不曾受到阻力,则可以高枕而无忧了,若还要复为封建之制,乃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秦始皇也认为再封王建国又会破坏统一,所以,他支持了李斯的意见,确立了郡县制。在李斯的筹划下,秦分全国的行政单位为郡、县二级,以天下为36郡(秦末增至40余郡),郡置郡守、郡尉和郡监,县置县令、县尉和县丞,分掌民政、军事、监察三权。一郡设若干县,一县设若干乡,乡下设亭,亭下设里,十家一什,五家一伍,什伍连保,组织十分严密。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委任,且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皇帝的威令因此畅行于中国的山陬海隅。

郡县制度的施行,强化了君权,也确立了中央的集权专制,符合法家的主张,它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是项划时代的创举。其后历代君权和中央的体制虽然相互有消长,地方行政单位屡有更迭,但是总脱不出郡县制度所规定的范围。李斯的献策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李斯无所畏惧的变革精神和对秦国的赤诚,使秦始皇对他极为赏识,信任有加,不久,李斯被任命为左丞相。秦礼以右为上,左为下,右丞相是冯去疾,李斯官位虽逊于冯去疾,但因秦始皇宠幸,实权在冯去疾之上。李斯由一介贫民,步步高升,位至丞相,终于实现了他的欲望和追求,称心如愿地爬上了人生的顶点。不过,他并不满足,他想再创人生辉煌,又向秦始皇进奉“固边”之策。为安定边疆,秦始皇实施了李斯的“固边之策”,平定了据守东南和南方的部族,征服了东北和北方的匈奴,并实施了自古罕见的浩大工程——修筑万里长城。

一日,秦始皇又向李斯问起“安内之策”。李斯进谏道:“安内之策仍为一个‘一’字。”

秦始皇不解其意。

李斯沉稳地一笑,说:“一者,万物之所始也。若论其小,微不足道;若论其大,宏阔无极。无一则无以万亿;彻悟一道可贯万机。人主者,天下一力共戴之,则安;一人有庆,天下赖之。一德一心,立定厥功;一粟一粒,可积万钟。一失足能贻千古恨;一气俱可并万物生。一苇杭之,可绝江河;一篑亏之,功败垂成。如此看来,岂可小视这个‘一’字!”

秦始皇道:“这‘一’字文章是好,但天下归一,百业待兴,朕似觉诸事更加繁杂,打天下不易,定天下更难。丞相博学多才,请言如何定天下?”

李斯道:“臣以为,若大定天下,还需从‘一’做起。陛下统一了疆土,但田畴异亩,律令异法,衣冠异制,文字异形,衡器异度,极需统一法制,统一币制,统一量制、衡制,书同文,车同轨,使普天之下,整齐划一,如此方可万众一心,万方归一,一切大权都集中陛下一人手中。”

李斯的话说到了秦始皇的心坎上,帮他解决了一系列棘手问题,秦始皇连连点头称是,欣然采纳。

一是统一文字。不久,秦始皇颁布了如下政令:废除各诸侯国的异体字,以小传为统一体,并命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在全国推行,这对汉族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说起李斯的篆书,堪称一绝。李斯极善篆书,功夫独到,是当时最杰出的书法家。秦始皇巡行各地,刻石纪念,都是李斯手书的,留传至今的有《泰山刻石》(仅残存9字)、《琅琊台刻石》(残存86字)以及峄山、会稽两山刻石的摹本。秦始皇用和氏璧制作的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八个字,也出自李斯手笔。秦始皇用民间兵器铸造的十二尊铜人,也是李斯铭文的。在书法理论上,李斯也有独到的见解:“夫用笔之笔,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雕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行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然矣。”

后世书法家将李斯此论奉为经典,大加尊崇。难怪李斯曾自负地说:“吾死后五百三十年间,当有一人替吾迹焉!”

二是统一法制。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为基础进行修订,完善后颁发全国执行。

三是统一货币。整顿秦国的旧货币,废除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把货币分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方孔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四是统一度量衡。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制为基础,制定全国通行的新度量衡制度,并规定全国共同使用的标准器具。

五是统一朝廷各级官员的服饰。

此外,在李斯的辅佐下,秦始皇下令收缴散落民间的兵器,熔之,以杜反抗之源,拆毁原六国阻碍交通的堡垒及关塞,畅通其道路;废除授田制,颁行私田和赋役制度,奖励移民垦殖。上述政令和措施,改变了大秦帝国统一初期的混乱状况,促进了大政一统、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李斯不停顿地变革,使统一的秦王朝走上正规发展的快车道。李斯望着自己的成就,心满意足,红光满面。当然,要使秦国这架庞大的机器正常运作,李斯还需要再费许多心血。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在给后人留下“好名”的同时,“坏名声”也接踵而至。

骂名传世秦始皇之所以恶名彰于后世,主要是由于“焚书坑儒”的事件,也因为这事,文化的镇压者——秦始皇因此被冠上暴君的名号,而实际上这都是李斯引发的。“焚书”事件乃是李斯献策而行的,接着才爆发了“坑儒”事件,因此追本溯源,李斯才是始作俑者。

秦始皇四十三年(公元前213年)正月初一,百官朝贺皇上,秦始皇心情愉快,在富丽堂皇的咸阳宫设酒宴款待群臣。博士70人上前为秦始皇祝寿,他们的长官博士仆射周青臣致颂辞,盛赞秦始皇平定海内,废分封、行郡县的壮举。秦始皇大悦。哪知性情耿直的淳于越瞧不起顶头上司的阿谀奉承,他也不分场合立即站起来发表了一通高见,以儒家观点评点秦始皇:

“据臣所知,殷、周两朝统治了1000多年,是因为封子弟功臣为辅翼。今陛下享有天下,而子弟却为匹夫,一旦出了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那样的乱臣贼子,没有辅佐的藩臣,靠谁来相救?行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臣从来没听说过。现在周青臣又当面奉承、加重陛下的过失,实非忠臣!”这实际上是以前“分封建制”老调的重弹。因此,秦始皇脸色立即沉了下来,命令公卿停止吃喝,讨论淳于越的意见。一场喜庆的朝会变成了一场严肃的政治会议。

对于这一复古言论,李斯当然决不赞同,他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古时天下分散混乱,不能统一,所以诸侯逞雄,社会舆论都引用过去的事情来否定现实,以修饰、空洞的辞藻来淆乱,实际上,人人都赞美自己的学说,来否定朝廷制定的法令制度。现在陛下奄有天下,辨别是非黑白,天下共同尊崇一个君主的意志;而诸子百家纷纷非议国家法制,一听到诏令下达,就利用他们自己的那套理论来妄加评议,回到家里满腹牢骚,走出门来就街谈巷议,以抨击君主来显扬自己的名气,以标新立异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领着一帮人造谣诽谤。这种情况如果不禁止,那么君主的威望就将下降,党派小集团就会出现。”李斯把非今的一切言行归罪于读书,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法家治国,淳于越的思想与秦始皇格格不入,而李斯的进言和建议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于是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把淳于越交由李斯处理,并下令焚书。

李斯制定的焚书法令,相当残酷,规定:一是除博士官外,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农林)之书外,凡有收藏《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的限三十天内交官府烧毁,逾期不交,将之黥面(刺脸)送往边疆修筑长城。二是有敢继续谈论《诗》、《书》的处死,有敢以古非今者灭宗族。三是严禁私学,欲学法令要“以吏为师”。于是,华夏大地浓烟滚滚,熊熊大火,将大批珍贵的文献典籍焚毁。结果,人民不仅没有了言论的自由,也失去了思想的自由。这是一种彻底的愚民政策,人民只被当成使唤的工具。中国文化经受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浩劫。

“焚书”的第二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卢生、侯生等不满“焚书”的儒生,串通议论朝政,攻击秦始皇“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

等,秦始皇便下令逮捕他们,牵连了460余人,以“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将其全部坑杀。这就是历史上的“坑儒”。这次李斯虽然没有参加,但作为左丞相,他不但不劝阻,反而唯唯称是,迎合主上,这是不对的。

助纣为虐“焚书坑儒”之后,李斯更受秦始皇宠信,被封为通侯。在那一人升官、鸡犬升天的时期,李斯的子女们也跟着飞黄腾达起来。他的长子李由做了三川郡守,其他子女也都与皇室缔结了婚姻关系,李斯一门成了皇亲国戚,权势、富贵达到极盛。不过,李斯也有乐极生悲的时候。一次,李由回到咸阳,李斯摆设家宴,百官都来赴宴祝酒。在这种盛会的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师荀况告诫他的“物忌太盛”这句话,感慨地说:“我是个平民百姓,今天却做了丞相,可以说是富贵到极点。但是,物盛则衰,我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高官厚禄,是李斯梦寐以求的。现在,功成名就,李斯又忧心忡忡。那么是什么会使李斯的生活、仕途发生变化呢?除非是大树倒,秦始皇死。但有这种可能吗?当然有,命运往往会给许多人开玩笑。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决定第五次大规模出巡,李斯、宦官赵高和秦始皇的爱子胡亥同行,李斯被指定掌管沿途政事。赵高祖籍赵国,其人身高力大,狡黠多谋,巧舌如簧,字写得很好,对刑律有很深的钻研,此时,他正担任胡亥的老师,很得胡亥欢心。另外,他担任掌管皇帝车马的中车府令,兼管皇帝玉玺。

胡亥是秦始皇第十八个皇子,不知征战和创业的艰辛,也不关心国事,只是成天沉溺于声色犬马,比他的哥哥扶苏差得很远。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他关心国事,忧国忧民,曾从师于博士官淳于越,恩师与书俱焚,使他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焚书坑儒事件发生时,因他曾阻止其父皇,秦始皇对他产生隔膜,将他从咸阳派往上郡,当大将蒙恬的监军。

秦始皇一行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秦始皇罹病,车驾到沙丘(今河北巨鹿东南)时,皇帝危在旦夕。李斯、赵高焦虑不安,二人来到榻前,只见秦始皇没有一点血色,气息微弱,咳喘不止。秦始皇自知大限将至,突然想起扶苏,就令赵高作书与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写罢,将遗诏交给赵高,这位盖世雄主便咽下最后一口气,离开了人世。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次巡游成了他的死亡之旅。这一年,他才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