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
12729600000033

第33章 马上创业中兴明主(2)

刘秀与绿林军决裂,即在蒲阳山等地,以诱降、镇压等手段先后击破铜马、青犊等支农民武装,得农民军几十万人,准备向黄河以南发展。与此同时,赤眉军也在发展自己的势力。更始二年(公元24年)冬,赤眉军西攻长安刘玄。途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立11岁的汉宗室刘盆子为帝,年号建业。公元25年,由于刘玄大肆屠杀起义军农民将领,陈牧、成丹等遭毒手,张ァ⑼蹩锝男姨油选M蹩镉诎嗽侣什糠制鹨寰投奔赤眉军。九月,赤眉军与王匡军合攻长安,刘玄被杀,更始政权覆灭。

刘秀见夺取关中的时机降临,便派邓禹为前将军引兵西进,派寇恂为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派冯异为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将军,统领魏郡、河内郡兵马扼守孟津,以拒洛阳的朱鲔。他自己则亲率主力北上,镇压元氏等地的大枪等农民起义军。更始三年(公元25年)正月,经过数月战斗,整个河东被邓禹军占据。七月,刘秀乘赤眉军逼近长安同绿林军激战于新丰(今陕西新丰镇)、绿林军无暇东顾之机,派吴汉为大司马,统率十一个将军围攻洛阳朱鲔守军,九月,朱鲔献城出降,至此,绿林军在关东的主力已全部被镇压。到公元27年二月,冯异抓住赤眉军乏食急于东归的致命弱点,先故意示弱诱其就范,后出伏兵突袭,终于击溃赤眉军。这年夏天,原赤眉军首领樊崇、逄安等虽然举兵又起,但终因势单力薄,为刘秀所杀。赤眉军兵败,西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结束。

早在公元25年初,随着刘秀势力的扩大,声望的提高,刘秀部将开始议请刘秀尊号为帝,刘秀以为时机未成熟,不应过早称帝。拒绝了。其后诸将士几次三番地上言劝刘秀称帝。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酰ń窈颖卑叵纾┏苹实郏祭天告祖,建元建武,大赦天下,改跷高邑。十月,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政权。是年,刘秀年仅31岁。

刘秀为了夺取全国的最高统治权,又开始了消灭各个割据势力的封建统一战争。

当时,刘秀只据有黄河南北的中原地区,拥有优势的兵力和较为雄厚的物资力量。其余地区则被十一个地主豪强割据,他们都各拥兵马,称王称帝。从战略地位上看,刘秀处于要地,但四面受敌,为割据势力所包围。

东面有梁郡(今河南商丘东南)的刘永,他先后攻打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北)等28城。此外,还有青州(今山东淄北)的张步。张步接受刘永授予的辅汉大将军的封号后,在剧县(今山东昌乐西北)扩充兵源,训练军队,先后攻占今山东省的许多地方。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北)的董宪,占有今鲁南、苏北一带地区,也接受了刘永的封号,称翼汉大将军。此外,还有庐江的李宪,自称天子,拥众十余万。在东方的割据势力中,刘永集团对刘秀的威胁最大。刘永不仅靠近洛阳,而且拉拢张步、董宪,“与共连兵,遂专据东方”。

西面有天水的隗嚣。他做过王莽中央政府的官吏,据有今甘肃大部地区,拥有一支十余万人的军队,内有班彪、申屠刚等文人和马援、杨广、王元等武将为辅佐,外有羌族豪强为羽翼,而且地连巴蜀,靠近关中,因此隗嚣的向背,对刘秀至关重要。

西南有成都的公孙述。他原是王莽的地方官吏,农民大起义时,任蜀郡太守,后吞并宗成、王岑的数万武装,取得军事实力。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秋,他自立为蜀王,定都成都。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又自称皇帝,国号“成家”,占有益州(今四川地区)。他扩张势力,收容了起兵于汉中的延岑,夷陵的田戎,结纳了关中的吕鲔、张邯等地主豪强,并利用这些力量进图关中,成为刘秀在西方的劲敌。此外,还有占据今甘肃兰州、武威、敦煌一带的窦融。

北面有渔阳的彭宠,自称燕王,占有广阳(今北京城西南)等三郡,联络匈奴,并与张步等割据势力“交质(互相交换儿子为质)连衡”。另外卢芳与西羌、匈奴联姻和亲。匈奴立卢芳为汉帝,定都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占有五原(九原东北)等数郡。

南面的主要割据势力是南郡(今湖北江陵西北)的秦丰,自号楚黎王。其次是夷陵(今湖北宜昌)的田戎。

以上几支割据力量虽然对中原的刘秀形成包围的形势,但他们互不统属,各自为政,难以联合对付刘秀。西方的隗嚣、窦融、卢芳、公孙述虽地近关中,但对刘秀的威胁不如关东的几个地主豪强集团严重。

于是,刘秀决定采取先取关东,后攻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建武三年十一月,刘秀向来歙问计,来歙献上联陇制蜀、西和东攻之策,刘秀非常满意。来歙为人重信义,言行一致,不辱君命,刘秀便派他出使陇西。经过来歙的努力,说服了隗嚣与刘秀联合,共同对蜀。后来,公孙述几次出兵进攻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皆被汉陇联军击败。刘秀解除了后顾之虑,便集中兵力进取关东。刘秀根据岑彭、盖延、耿觥⑽夂骸⒎胍熘罱的特点,量才使用,到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刘秀终于完成了东汉王朝的统一大业。

刘秀在统一战争中所以能消灭各地割据势力,最后取得胜利,除有广大的人力物力可供利用,经济上居于绝对的优势,具备了战胜陇、蜀的雄厚物质基础外,主要依靠他的正确决策。

首先,他根据群雄割据的形势,认识到关东的割据势力对洛阳的威胁最大,因而集中力量先平东方,夺取中原,然后,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各个击破。这一战略是符合客观情况的。第二,在用兵东方时,他能分清主次缓急,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争取和防备次要敌人,集中兵力打击威胁最大的敌人,各个击破,逐步消灭东方割据势力。他虽然在东方用兵,但他始终注意到陇蜀对他的严重威胁,采取联陇以制蜀,又联河西以制陇,从而粉碎了隗嚣、公孙述乘机进取关中的计划,并为尔后转兵西方消灭陇、蜀割势力创造了条件。这表明刘秀具有通观全局,既能使用主要兵力于主要方向,又能关照各个方面的战略头脑。他运用各种手段,争取、分化各个敌对势力的策略也是成功的。如刘秀明知隗嚣助汉是内怀异心的,但为了对付公孙述,还是竭力去拉拢他,争取了隗嚣暂时的中立,乃至使陇、蜀对立,从而达到了以敌制敌的目的。

柔道治国公元41年,刘秀做皇帝的第十七年,他衣锦还乡,大摆酒宴,款待父老。酒酣之际,刘秀的婶娘乘兴而起,说:“文叔小时候老实得很,柔弱温顺,连交际都不会,没想到今天做了皇帝。”

刘秀听了,鼓掌放声大笑:“我治理天下,还是用柔道呢!”引得大家欢腾起来,齐声高呼“万岁”!所谓“柔道”,即德政。这是光武革除新莽弊政、中兴汉室的大政。

早在称帝前,刘秀听从了主簿冯异的意见,察问民情,平反冤狱,释放囚犯,废除王莽时代苛刻的法令,恢复了西汉的官名、制度,深受河北一带人民的欢迎。接着,刘秀少年时代的朋友邓禹从洛阳徒步赶到邺城(今河南安阳北)来投奔他。当日刘秀同邓禹谈论到深夜。最后,邓禹建言:“依禹之见,明公一向有盛德大功,为天下所叹服。当今之计,不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大业,救万民生命。以明公的才德,反掌之间,天下可定。”刘秀把邓禹的意见定为中兴大计,坚定不移,予以实现。在削平群雄,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他用的仍然是“柔道”。冯异率兵去攻占长安,刘秀亲自送到黄河边,赐他一辆车马,一把宝剑,嘱咐他:“长安一带老百姓受王莽、更始、赤眉的兵灾,穷困到了极点。将军此去,不一定要略地夺城,重要的是除暴安良,安定人心。你要记住:争取民心最重要。”

在进行征伐、削平割据势力的战争同时,他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的政治经济措施。

首先,刘秀注意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完备起来。刘秀加强皇权的方法是,仍设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任宰相,但加重尚书职权,扩大尚书机构。在朝官中设尚书六人,分掌全国政事。尚书尽管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职权极为重大。实际上逐步变成了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然后他把西汉时职权极大的三公,改为只是给那些有资望的功臣享受的名义上的尊荣,造成东汉政府“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这种尚书台制在东汉前期起到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作用。

在加强皇权的同时,还必须集中军权、把地方权力集中在皇帝身上,这样才能把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完备起来。罢除郡国都尉,是刘秀集中军权的一个措施。西汉初设南北二军,郡太守和郡都尉每年秋季检阅一次。刘秀建立政权后,下令罢除内地的郡都尉,其职务由郡太守兼任。其后,又下令地方军队解甲归田,需要时再行招募,并由中央统一指挥。这样,就减少了地方官吏控制军队的机会,突出了中央军队的地位,皇帝可一手操纵全国军事力量的调拨、调配。

对地方政权,刘秀采取将地方政权机构改为三级制的措施。秦和西汉时的政权机构是郡、县二级,西汉武帝时的十三州刺史属临时派遣,由丞相掌握,皇帝总揽。刘秀立国后,把刺史固定为州的一级长官,使地方政权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刺史直接奏事皇帝,不再通过宰相。这样地方权力可集于皇帝一身。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六月,刘秀下了一道命令:“朝廷设立官吏原是为了人民。可如今县官和属吏多得无事可做。”一下子并掉了十个郡、四百多个县,削减了十分之九的官吏。这不仅节省了政府开支,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刘秀在确定政权制度的同时,努力扩大统治基础,实行封功臣、广泛吸收豪强地主参加政权的政策。刘秀在建立政权的第二年,封功臣为列侯,赐给食邑,最多的达四个县。对此,大博士丁恭曾劝阻刘秀,恐分封过大会影响“强干弱枝”的古制。刘秀却不以为然,认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当公元37年全国平定后,刘秀大肆封功臣授爵位,共封功臣365人,外戚45人。这些原本是豪强地主的功臣们,经过分封,发展了政治经济势力,成为刘秀统治集团的中坚力量。

公元35年,刘秀采纳他人建议,采取两种办法选用官吏:察举制或任子制;征辟制。“征”是皇帝下诏书特别征召“名流”做官;“辟”是公卿大臣及郡守自行启用有才德之人做属员。实行这种制度,使东汉政府吸收了一些有才能的人,扩大了东汉政权的统治基础。

奴婢问题,是西汉末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豪强占有奴婢制,使许多奴婢得到解放。刘秀顺应农民起义中许多奴婢已获解放的形势,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先后六次下令释放奴婢,三次下令禁止虐待奴婢。刘秀释放和禁止虐待奴婢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对封建统治的赋税收入有一定好处。

国家的稳定、富强,还有赖于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兴修水利、与民休息。刘秀曾说过:“朕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刘秀自天下平定后,偃武修文,不轻易兴兵,而是给百姓创造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公元30年,刘秀宣布废除什一税制,恢复三十税一制。

减轻赋税,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刘秀还大力提倡兴修水利,减轻和恢复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刘秀默许农民在起义中获得的部分土地。同时,为了解决国家与豪族之间地租分配及限制兼并土地,刘秀于公元39年颁布“度田令”,命令各州郡检查垦田亩数与户口、年龄实数。失败后,刘秀便改用移民屯垦的办法来缓和土地问题上的矛盾。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他在边郡“建立三营,屯田殖谷,弛刑谪徒以充实之”。

刘秀重视节俭,他特别反对厚葬的陈规陋习。他为这件事专门发布诏书说:“人们都把厚葬当作美德,薄葬视为穷酸。富人的随葬品过于奢侈,穷人为了厚葬用尽了钱财,礼义不能禁止。在丧乱之世,厚葬者往往被人挖掘,人们这才明白它的坏处。现在布告天下,使所有的忠臣、孝子、慈兄、悌弟都懂得薄葬送终的道理,不要再做那样的蠢事。”更难能可贵的是,刘秀还反对吹捧,不准史官把所谓祥瑞和自己的功德写进史书。

刘秀本人不仅好学问,而且“尊贤下士”。他把尊贤看作国家治乱盛衰的大事。他对不仕王莽朝的学士名人,更是悉力召见。凡应征召见的,刘秀均亲躬下问,量才授职。凡不愿为官的,刘秀也不强求,以礼相待,虚心咨询。刘秀视建太学重于修饰宫室,又大力提倡经学。史称他“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正是由于刘秀尊贤重学,因而儒生学士包括不仕王莽新朝的独行逸士也都愿东汉服务了。刘秀还崇尚名节,允许知识分子结恩义、讲气节、交相引、兴清议。如此提倡的结果,使东汉一代忠贞之气蔚然成风。

凡此种种,使刘秀统治时期国家政治清明,任贤使能,外戚、功臣自觉回避政治。如把365个功臣封列侯的方法,让功臣们既不干预朝政,保持荣耀,又防止功高擅权。大功臣邓禹,虽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亦急流勇退。他在战争平息后,就食邑不问政事,潜读佛书。外戚阴兴坚决辞去被封列侯,认为“外戚家若不识谦退,富贵有极,人当知足。”政治稳定,使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生产,东汉初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口及垦田数逐年增加,税收也随着增加。国家从战乱萧条中逐渐恢复元气,进而繁荣兴盛。由于有刘秀的十多年和平治国的基础,东汉前期的七八十年中,生产发展了,人口增加了,垦田数和高税者也随着增加。公元57年,全国人口仅2100万,到公元105年,全国已达到5300万余人。垦田数到东汉和帝时,达到七亿三千多万亩。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刘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把分裂割据的国家恢复了统一,并使国家从战乱萧条中逐渐走向繁荣兴盛。史家把刘秀统治的这段时期称为“光武中兴”。

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刘秀死于洛阳南宫前殿,时年62岁。三月,刘秀被安葬在离洛阳15里的原陵。

【作者点评】

光武帝刘秀是太学生,在历代帝王中文化程度是最高的。更始三年,他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政权以后,又经历了近十年时间,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完成了“江山重归汉,天下再姓刘”的“中兴大业”。

鉴于西汉晚期大臣权势过重,皇帝丧失权柄的教训,光武帝采取措施,不让功臣、外戚把持军政大权,并从制度上加以改革,严加防范。另一方面则重视文治,提倡儒学,注重从儒生中选拔人才,客观上遏制了功臣、贵戚的势力,使东汉出现了“四海升平”的局面。这种由乱到治的过程,颇有传奇色彩,难怪毛泽东认为东汉“光武可以读”。

刘秀一生戎马倥偬,广揽英雄,取悦民心,从马上得天下,进而以文治国,勤政俭朴,与民休息,未杀功臣,而达“光武中兴”,这些都证明,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人物。

(詹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