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哺功臣后代楷模吐哺功臣后代楷模——西周宰辅周公旦。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为周公。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早年协助其父灭商。成王即位,他以冢宰身份摄政,平定三监之乱,营建东都,大封诸侯,制作礼乐,确定了周室800年的一统基业。然而,周公亦恐惧流言,毛泽东以周公打比方,称“盖棺”才能论定。
【毛泽东评点西周宰辅周公旦】
从前有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这在我们的历史学家那里叫做“盖棺论定”,就是说,人到死的时候,才能断定他是好是坏。假使周公在那个谣言流传的时候就死了,人家一定会加他一个“奸臣”的头衔;又若王莽在那个谦让的时候死了,那后世人一定会赞扬他的。然而它说明人只有到死,才可以论定他的功罪是非。
——摘自毛泽东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题为《永久奋斗》的演讲(见《毛泽东文集》第2集,第191页)。
【周公旦传】
辅佐父兄周族本是活动在今陕甘一带经营农牧业的部落,太王、王季时开始兴盛。文王秉政后,得姜子牙于渭水之滨,任命其为师(宰相的别称),兼任三军最高统帅。从此,他与姜子牙和几个儿子苦心经营,率军东征西伐,先断虞(今山西平陆)、芮(今陕西大荔)之后路,使它们归附,后伐西戎(今陕西凤翔以西)、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巩固了后方,又越过大河,攻克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邗国(今河南沁阳西北)、崇国(今河南嵩县北)等,并建丰邑(今陕西长安沣河以西)作为国都。在这期间,周公和武王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久,文王因操劳过度而病逝后,姬发即位,是为武王。他继承父志,决心灭掉暴纣,他进一步将国都从丰邑迁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河以东),继续以姜子牙为师,兼任三军最高统帅,并用周公旦、召公为辅佐,理政安民。从此,朝中和睦,上下齐心,努力发展经济,训练军队,为伐商准备了近十年。
公元前1027年一月二十八日,武王认为时机成熟,即带领姜子牙、周公,统率战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还邀集了庸人、羌人、卢人等8个小国部落,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渡过黄河,向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进发。二月四日,周武王在距朝歌仅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召开誓师大会,武王全身披挂,在文武大臣和卫士们的簇拥下登上高台,但见战旗猎猎,刀枪如林,军容齐整,士气高昂,他为之一振,慷慨宣读周公起草的《牧誓》誓词:“尊敬的友邦国君诸位大臣和远征的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拿起你们的盾,握好你们的矛,为讨伐暴君,我们现在誓师!古人说过,母鸡是不应打鸣的,如果母鸡打鸣,这个家庭就要败落。如今暴君纣王尽听妇人之言,听信奸佞的谗陷,荒淫无道,不祭祖先,不理政务,败坏朝纲,不听忠言,残害忠良,荼毒百姓,就连他的亲族也不放过。现在,我遵照上天的旨意来讨伐商纣。所有参战的将士,你们的队伍要整齐!即使在激战时也不要乱了阵脚!你们要像虎、豹、熊罴一样勇猛!勇敢的将士,作战有功者赏,临阵脱逃者杀!”
武王讲罢,全军欢呼雀跃,个个磨拳擦掌,准备与商军决一死战。纣王闻知,惊恐万分,因商军主力远在东方,朝歌无足够兵力可调,只好把奴隶、战俘组织起来,勉强拼凑了一支17万(一说70万)人的大军,双方在牧野相遇。打头阵的奴隶、战俘早已不满商纣王的血腥统治,临阵前反戈一击,导致商军被歼。周军随即挥师包围并进攻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走投无路,自焚而死。周军遂占领朝歌,宣告商朝灭亡。周军占领朝歌的第二天,武王率各路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队伍前面由100名勇士执旗开路,周公手把大钺,召公手握小钺,分立武王左右,后面是仪仗车和装备精良的队伍。入城后,他们在祭祀神的地方举行开国大典,宣告西周建立,建都于镐。当时,钺是一种权力象征。从周公手持大钺看,他的地位仅次于武王。
商朝灭亡后,留下大批殷民。如何处理他们,就成为武王朝思暮想的问题。是杀是留?仁慈的武王感到为难。他召集重臣们,让他们帮忙出主意。姜子牙主张斩尽杀绝,以绝后患。召公则主张区别对待,无罪者留,有罪者杀。武王对上述办法都不以为然,他用眼睛瞅着周公。
周公深思片刻,当即呈言:最好的办法是以仁服人,以德教人。纣王是一切罪恶的渊薮,一切罪责都应当由他一人承担,对其他殷人则应该既往不咎,恢复他们原有的土地和住宅,使他们安居乐业,并起用他们中间有影响有道德的人。武王听罢,连连点头,他十分赞同周公的意见,便下令纣王的儿子武庚到殷都故地去统治殷民;释放以箕子为首的一大批贵族、大臣;表彰忠臣商容,将其故居修葺一新;增高比干的坟墓;散发粮食、钱财物赈济贫苦殷民。武王采纳周公的意见而实施的这些高明的举措,对于团结殷民、稳定社会起了重要作用。
于是,周朝国势得以初定。武王因周公功劳卓著,把在岐山太王居住过的周地封给周公为采邑,所以人们称旦为“周公”。
不过,武王和周公也不敢大意,为防患于未然,在封武庚的同时,又在殷都故地内划出三个封区,分别派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前往统治,各称管国、蔡国、霍国。管、蔡、霍三人名为辅佐,实际上是监视武庚,故称“三监”。与此同时,武王为了“屏藩周室”,拱卫王室,又普遍封赏同姓、兄弟、功臣及亲信,被封为国君的兄弟有15人,姬姓计40人。其中,周公的封地是鲁国(今山东曲阜)。由于许多国家大事需要他协助武王处理,周公就一直留在镐京,没有去鲁国就封,只派长子伯禽前去代为管理。
这时,武王即位年已垂暮,加之操劳国事,在灭商后的第二年就一病不起,且病势逐日加重。看着昏迷不醒的武王,大臣们都十分痛心,周公尤其悲伤和焦急。由于天下初定,百事待举,被征服的殷人和新归附的部族并不真心拥周,万一遇到天灾人祸,就可能趁机反叛。此时,天子的身体健康维系着国家的安危!为使武王早日康复,一天,周公探望武王后,迈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中,沐浴更衣,带上白璧、玉5裙笾氐募榔泛托从凶5晃牡淖2幔由一个巫史陪同,来到祖庙,向祖先祈祷。他先向太王、王季、文王的牌位恭恭敬敬地献上祭品,然后展开祷文,深沉地读道:“列位先王啊!你们的后代武王得了重病,非常危急。是你们三位先王有什么急事,需要他去办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让我来代替他吧!你们知道,我姬旦为人忠厚、伶俐、乖巧,对你们历来十分孝敬,而且多才多艺,一定能很好地侍奉你们,使你们满意,而你们的后代武王却不能做到。况且他正按照你们过去的嘱托治理天下,正给你们众多的子孙创建安定的居所。如今,四方的臣民对他无不尊敬,乱世的歹徒对他无不惧怕。这些不正是你们生前殷切期望的吗?只有周族兴旺,社稷长存,你们列位先王也才能长年得到祭奠啊!所以,我再一次恳求你们,千万不要急于把他召去,如有急事,让我代替吧!”
周公祈祷完毕,让巫史卜了三卦,居然都是吉兆。他非常兴奋,对巫史说:“好啊,先王已经答应我的请求,天子不会有什么危险了。你把这祝册密藏起来,千万不要声张,免得人们报怨列位先王。”巫史遵命,把周公的祝册单独放在一个包着铜皮的柜子——“金ⅰ崩铮还特意加了两道封。
据说第二天,武王的病情曾一度有所好转,但不久还是死了,终年93岁。临终前,他睁开双眼,看了看还还满脸稚气的儿子诵,最后看着周公道:“我所担心的是年幼的诵怎么能管理好这样大的国家?我考虑再三,众多兄弟里面,只有你最有才干,我就把王位传给你吧!”
周公涕泣辞谢,坚决不从。武王见无法说服弟弟,只得恳求道:“既然如此,我就把诵和周国托付给你吧!”周公本想再次推辞,但又怕哥哥死不瞑目,就点头答应了。自此,周公新的政治生涯开始了。
平定叛乱武王故后,其子13岁的姬诵即位,是为成王。周公被任命为冢宰。由于成王年幼,不具备管理国家的能力,加之周朝天下初定,为了稳固政权,周公在此重要时刻不顾个人得失,不避嫌疑,毅然摄政,代为主持、处理朝政。《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王,五年建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短短七年之内完成如此之多的重要工作,其业绩可谓赫赫可观。
周公摄政,本是迫不得已的一时权宜之计,于国于民有益无害,但却引来诸多非议和麻烦。
管叔鲜以此为借口,联合其他两个弟弟及武庚发动叛周战争——此所谓“三监之乱”。
原来,周公除已故的大哥、二哥外,还有三哥管叔鲜。此人有些才干,但为人狡诈,野心勃勃。周公摄政,管叔鲜极为不满,他认为本属于自己的权力却落入弟手。愤怒之余,有意争权。他一面到处散布谣言“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一面游说弟弟蔡叔度、霍叔处,由于他们对周公也有怨言,故三人一拍即合,结成联盟,一起反对周公。在他们的蛊惑下,不少大臣都相信了谣言,搞得镐京满城风雨。
周室内部矛盾喜坏了一个人,那就是武庚。周室待他不薄,此人虽然受到分封,但他对周亡商耿耿于怀,其他殷人贵族也大都不服,他们都梦想着恢复商的天下,蠢蠢欲动。一见周室出现了裂痕,无不高兴,认为这是复商的大好机会。奄国(原商的盟国,在今山东典阜旧城东)国君薄姑劝武庚:“武王已经死了,成王年幼无知,周公遭人猜忌,这可是百世难遇的良机,请您立即起事。”武庚势单力薄,难以成功,即派人与三监联络,三监一见有人支持,自然乐不可支。不仅如此,武庚还主动联络了以前与商关系较好的东方十多个国家,如淮夷(今江苏、安徽一带)、徐戎(今山东临沂)等,反周实力大增,战争一触即发。
在三监流言中伤下,成王被搅得六神无主,怀疑周公有异心。为表丹心,争取三监的理解和支持,也为了掌握对方更多的情况,周公离开了王都,准备与兄弟们长谈一次,表明心迹,消除误会。哪知管叔鲜等三人拒不见面,这令周公非常伤心。不过,最令周公心急如焚的还是武庚的举动,越来越多的情报证实,武庚即将叛乱。他想,一旦武庚叛乱,后果不堪设想。
愁肠百结、仰天长叹之余,周公刻意写了《鸱巍氛馐资。诗中,他把怀着恶意的武庚比作鸱危把成王比作心爱的小鸟,把周王室比作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鸟巢。为了筑鸟巢、育小鸟、衔树枝、积野草,他日夜辛劳,把嘴啄破了,羽毛也脱落了,可是巢还是没有筑好,凶狠的鸱稳匆夺他的小鸟,毁他的鸟巢。鸟巢在风雨中飘摇,他又急又气,一时无能为力,只能伤心悲切地哭叫。为了让成王相信自己,周公派人把诗送给了成王。据说上天也为周公鸣不平,这年秋天,风雨成灾,雷电交加,庄稼倒伏,大树折断,房屋倒塌。成王为了占卜天变的缘故,来到祖庙祈祷,无意中发现了当年周公愿以身代武王受灾的祷文。周公的忠义之心大大感动了成王,叔侄之间多年的隔阂消于一旦。他立即派人迎回了周公。事后上天也停止了发怒,倒伏的庄稼重新竖起,这一年收成也特别好。
武庚得知消息后,觉得再不行动,以后绝无机会,决定立即叛乱。公元前1024年,三监在武庚的鼓动下发动叛乱,淮夷、徐戎、奄国等东方十多个国家纷纷响应。叛军气焰嚣张,几乎占领了周朝东南的半壁江山,周朝上下大为震动,形势相当危急。这又一次给周公以极大的考验,如不出师讨伐,国家就有倾覆的危险;如兴兵平叛则是同室操戈,有伤兄弟之情,周公自己也可能身败名裂。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周室内部在应对办法上产生了分歧。一些大臣认为:“如果用武力平叛,困难太大了,何况发动叛乱的人有的还是我们的长辈。”他们看不到武庚的危险,反对使用武力。
周公权衡得失利弊,顶着反对者的压力,冒着可能身败名裂的危险,坚决主张以国事为重,大义灭亲,武力平叛。他深知,一旦放弃武力,周朝就会毁于一旦。在取得姜子牙和召公两位重臣的支持后,为了让天下百姓及反对者明了所面临的形势及使用武力的必要性,周公又连夜伏案写出《大诰》。首先,他精辟地分析了形势,一针见血地指出殷商余孽发动叛乱的目的就是要推翻周的统治,企图复辟商朝,因此,必须用武力平叛;其次,他热切希望,大敌当前应团结一致,方能渡过难关,指出来自内部的动摇、疑虑和顾忌才是危险的真正所在。他以种庄稼作比喻,父亲把地耕好了,做儿子的应把地种好,更应该把庄稼收割好,任何一个做父亲的无不珍惜自己开创的事业,希望儿子继往开来。所以,他不敢不去讨伐叛乱,以巩固和发展先王开创的伟大事业。又说农夫要想使庄稼长得好,总要清除杂草,而讨伐叛乱就如同农夫清除杂草一样,为的是光大文王事业。经过反复劝诫,周公武力平叛的主张获得了朝廷上下的广泛支持。
统一内部意见后,周公又找来姜子牙磋商,具体分析了三监与武庚叛乱的情况,一致认为三监虽然叛乱,但他们毕竟与武庚不同,他们不仅是武王的弟弟,而且部下都是周人,如果首先攻打他们,容易让武庚钻空子,何况武庚才是真正的敌人。只有先消灭武庚,方能解除后顾之忧,同时争取三监部下的支持,使三监陷入孤立。接着,他们制定了军事计划,决定东征军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后,绕过管国和蔡国,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由周公率领,进攻武庚;一路由姜子牙率领,负责切断武庚与东方徐戎等国的联系,阻止武庚的援军。
公元前1023年,周公与姜子牙亲自率军东征,由于计划正确,周人同仇敌忾,仅用一年时间就全歼了武庚的军队,武庚被乱刀砍死。周公灭武庚后,乘胜率兵回攻三监。蔡叔度和霍叔处见周公兴师问罪,立即大开城门缴械投降。管叔鲜还想抵抗,但部下不战自溃,纷纷投到周公军下,周公不费吹灰之力生擒了管叔鲜。随后,周公率兵与姜子牙会合,经过激烈战斗,彻底击败了武庚的援军。大战之后,周公和姜子牙立即挥师东进,追至海边,杀死敌猛将飞廉,并乘势灭掉了奄等五十多个国家,不仅彻底消除了隐患,还把周朝势力伸展到黄河下游,南及淮河流域,北至皖东,东到东海,使周从小邦之国变成了泱泱大国。
周公率大军征战三年,于公元前1021年班师凯旋。回到都城后,周公立即对三监作出了处理:根据叛乱者的罪恶轻重,下令将叛乱主谋管叔鲜斩首,将从叛的蔡叔度流放外地,霍叔处则被贬为平民。东征的胜利,充分显示出周公卓越的政治洞察力和军事才干。
为了防止今后再度出现叛乱,更好地管理殷民和东方的诸夷,确保周朝长治久安,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又做了两项对周朝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大封诸候;营建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