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
12729600000085

第85章 和尚皇帝仅此一人(1)

和尚皇帝仅此一人——明太祖朱元璋。

历史上常常有一些人,由于时代的风云际会,使他们能够叱咤风云,平步青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深刻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进程。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历史上,由和尚而得天下的,仅他一人。毛泽东称朱元璋能军,仅次于李世民。

【毛泽东评点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的晚年)。

——引自《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第2499页,档案出版社出版。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引自毛泽东读冯梦龙《智囊》卷二十二《兵智部·制胜·孙膑》的批语。元末,朱元璋是一和尚,平时睡着了常作“天子”形,郭子兴见而奇之,收为部下,后代郭子兴而起。初犹能代表农民利益,以后遂变为代表地主的利益了,故能贵为天子。

——引自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话。

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后取得民心,得了天下。

——引自毛泽东1953的2月23日同陈毅等人的谈话。

【朱元璋传】

投军抗元朱元璋(公元1328年—1398年),出身贫家,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朱重八出生时,正是元末官吏暴虐、赋役沉重、天灾连绵之际。

在民族压迫下,不仅汉民衣食无着,就连蒙古族的劳动者也日益贫困,纷纷沦为奴隶。朱重八自幼受冻挨饿,曾为地主看牛放羊,尽管条件极为艰苦,但朱重八聪明顽皮,爱出主意,喜欢支使人,又是小儿子,父母兄嫂都宠着,兼之有些小聪明,敢想敢干,敢做敢当,小伙伴们都服他。

贫苦加瘟疫,使他的父母兄长相继病亡。17岁时,朱重八在邻居汪大娘母子帮助下,投奔附近的皇觉寺(于觉寺)为僧,做些烧茶、煮饭、扫院等杂务。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旱蝗成灾,濠州地面颗粒无收,皇觉寺生活也不好过。入寺不到两月的朱重八又被长老以荒年无粮为由打发四处云游。他从此做了游方僧,靠乞讨、地主施舍为生,一直飘泊了三年才回到庙里,尝尽了人间辛酸,但也使他增长了见识,明白了许多道理,结交了一些白莲教徒,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经过长期艰苦的流浪生活的磨炼,朱重八从小形成的机灵沉着,随机应变的个性更加成熟。他长得身材高大,黑黑的脸盘,高高的颧骨,大鼻子,大耳朵,粗眉毛,大眼睛,下巴比上颚长出好几分,整个脸型像一个横摆着的立体形山字,脑盖门上一块骨头突出,像个小山丘。虽然不好看,却很匀称,显得威严而沉着,谁只要见他一面,再也忘不了他那怪模样。

公元1351年三月,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在颍州起义,各地义军头戴红巾,遥相呼应。濠州也被郭子兴部占领。元朝统治者四处派兵镇压,皇觉寺也被元军烧毁。朱重八走投无路,毅然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年他刚满25岁,从此改名朱元璋。朱重八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根本转折。

称帝应天朱元璋投军后,作战十分勇敢,每次打仗冲锋在前,他有胆、有识、有谋、有断,因当过游方僧,地理熟,能吃苦,战无不胜,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甚见亲爱,凡有攻时,即命以往,往辄胜,由是子兴兵益盛。”郭子兴任他为亲兵“九夫长”,并把养女马姑给他为妻,军中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虽受宠信,但毫不特殊,仍与士卒同甘苦,他食粗粝,甚至常空腹出征,因此益受士卒爱戴。不久,朱元璋又被调元帅府当参谋,他的妻子马姑也一直随朱元璋南北征战。

公元1353年,朱元璋察觉濠州城内5位元帅各自为政,矛盾很大,回钟离招得700士兵以为亲兵。

他的少年伙伴徐达、汤和、常遇春、邓愈等都被他招来。又陆续收编附近的一些地主武装和元军降卒,严加训练,培养出一支既能打仗又守纪律的精兵,还特意招收了一些儒生,如当地名士李善长、冯国用、冯国胜等。公元1355年,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安徽的和州,朱元璋因战功卓著,擢升为总兵。当时义军一些将领抢人子女,掠民财物,军纪败坏。朱元璋为严肃军纪,特与诸将立了军令,违者处斩,并下令释放被抢女子。从此,朱元璋威信大增,军纪严明。

就在攻克和州这一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建国号为“宋”,称“小明王”。郭子兴病死,朱元璋被韩林儿封为左副元帅。新元帅郭天叙年轻无望,右副元帅张天佑有勇无谋,实际统帅是朱元璋。此时冯国用兄弟建议朱元璋南下夺取集庆(今江苏南京),以立根本。他们说:“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处征战,提倡仁义,收取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可定也。”朱元璋认为此议很好,遂采纳施行,并留冯氏于幕府,视为心腹。

公元1355年秋,朱元璋挥师渡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第二年占领集庆,郭帅与右副帅战死,朱元璋统率全军。他改集庆为应天府,以此为中心招兵纳士,扩充地盘。韩林儿升他为枢密院同佥,后来又任命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丞相。

应天龙蟠虎踞,号称天险。朱元璋以它为基地,逐步发展势力。当时,北有刘福通,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陈友谅,这三支起义军吸引和牵制了元军的主力。南面的元军,由于南北交通线已被起义军截断,则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朱元璋根据这一形势,果断地采取巩固东西两线,出击南面的战略,集中兵力进攻皖南和浙东地的元军据点。两年内很快攻克镇江、常州、扬州及浙西地区。

朱元璋文墨不通,但很有胆识和远见,在壮大实力中很注意收罗人才。克定远时曾吸收当地名儒冯国用、冯国胜和李善长;攻下应天后,亲自拜访著名儒生朱升;攻下浙江金华后又得刘基、叶琛、章溢、宋濂四位名士,时人称之为“四先生”。朱元璋将他们安排到“礼贤馆”,这些谋士都为朱元璋的创业建国立下大功。冯国用建议以应天为基地,朱元璋采纳了;李善长劝朱元璋学习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不乱杀人,五年即可定天下。

朱元璋照其所劝行事,处处以刘邦为楷模;朱升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其言,加强军队训练,屯田积谷。刘基饱读经书,谙熟兵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虽不像民间传说的那样能掐会算,其聪明才智也非常人所及。他当时就对朱元璋说:“张士诚只满足于割据,没有什么可怕;陈友谅挟徐寿辉胁群臣,名号不正,又占据上游,时时企图来攻打我们,应该先把他消灭。陈友谅一灭,张士诚就势孤,很快可以征服。那时再出兵中原,王业就能成功了。”朱元璋深以为是,遂定下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夺取天下的战略方针。几年以后,朱元璋逐步巩固和发展了以应天为中心的江南根据地。由此可见,朱元璋的确非一般草莽英雄可比,他不仅有过人的军事才能,而且还具备杰出的政治、经济头脑,这正是他一统天下的基本素质。

朱元璋在收揽名贤的同时,也招降纳叛,“恩”结降人。他规定,对降者一律不杀。他说:“吾当以投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每克城池,他宣布对所有降官和儒生“尽用”。陈友谅辖区的江西省丞相胡廷瑞,遣使奉表降,要求降后保留自己的军队,保证自己的地位。朱元璋对这种苛刻条件也慨然应允,并复长信表示对文官武将一律相信尽用。胡廷瑞接信后即降,江西诸郡不战而下。他采取恩结降人的策略,达到了瓦解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在巩固后防方面,朱元璋依朱升建议,首先解决粮食供应,他令将士在江阴等处屯田,“及时开垦,以收地利”,又把农村壮丁编为民兵,且战且耕,使“民无坐食之弊,国无不练之兵”。为发展经济,他设营田司,负责兴修水利;又调动官吏、儒生劝课农桑;鼓励武官自开荒田为己业,文官拨典职田,召佃耕种,以代俸禄。另设盐课、冶铁、鱼税等机构,负责税收。公元1360年,朱元璋下令取消“寨粮”的交纳,并多次减免税粮、徭役、商税等,深受百姓拥护。此外,他还加强了整军训练,严明军纪,赢得“仁义之师”的美名,为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