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12730000000020

第20章 史学泰斗(1)

——翦伯赞

翦伯赞(1898—1968年),湖南省桃源县人,维吾尔族。他是一位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主要奠基人。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翦伯赞很早就信仰马克思主义,30年代就参加了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斗争年代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足迹。建国后,翦伯赞长期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主持北大历史系工作,设立考古专业,支持创办古典文献专业等,在不同的岗位上作出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历史,开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为中国的历史学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伟人毛泽东盛赞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

【毛泽东评点翦伯赞】

翦伯赞是讲帝王将相的,我们要想知道一点帝王将相的事,也得去找他。这些人都是有用的。对于知识分子,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要解放历史学家翦伯赞,解决他的生活困难,安排他的工作。

——摘自毛泽东1968年10月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的讲话,见范忠程主编的《博览群书的毛泽东》第229页,湖南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翦伯赞小传】

翦伯赞,1898年出生在湖南省桃源县翦家岗,祖辈是维吾尔族。其父翦奎安是清末秀才,早年读过私塾,很有数学天赋,自学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人送雅号“翦几何”,在常德中学教数学多年。其母林氏是一位勤劳、善于持家的妇女,很早就去世了。5岁时,翦伯赞进入本村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第二年转入清真小学。

初小毕业后,翦伯赞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堂。学堂非常重视书法课和作文课。每有好的文章,老师就将其贴在墙上以示表扬,期终还给予奖励。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题目《春游漳江》,翦伯赞很快就交了卷。评点作文时,老师对他的文章大为赞赏,并且朗读了他的文章。“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远山明朗而润泽,河水涓涓而始流”。老师读到这里,不禁拍案叫绝,连连称道:“好极了,妙极了!”他问学生这几句是从哪里来的。大家有的说是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有的则认为是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老师问翦伯赞时,他害羞地说:“首句引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句是根据陶渊明《归去来辞》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改造的。”刚说完,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此事很快传遍全校,从此,大家对这位“小回子”都刮目相看。

进入中学后,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翦伯赞每天利用闲暇时间看报、读杂刊,了解时局,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16年7月,即将毕业的翦伯赞迎来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是到外地报考大学,还是留在本地谋生,一时很难决定。作为长子,而家里又需要一位媳妇帮忙,于是,翦伯赞奉父母之命,春节刚过,19岁的翦伯赞娶常德白马湖的李守箴为妻。婚后不久,经过一番思索,翦伯赞决定外出求学。他拜别父母,抚慰妻子以后,踏上了远征的旅途。

翦伯赞首先来到北京,报考了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出榜的日子,会馆门前人声鼎沸,一群湖南学子正兴高采烈地喊着:“为老翦干杯,祝老回兄高中!”名列前茅的翦伯赞备受同学、友人敬佩,当年的“小回子”已振翅高飞,变成今日的“翦博士”了。但是,这所北洋军阀把持的学校很快就让他大失所望。一个月后,翦伯赞愤然离校,南下武汉,转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在这里,他初次接触到康德、黑格尔的著作,他们的哲学思想很快吸引了他。翦伯赞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营养”,并且开始学习运用形式逻辑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史。

就在这时,“五四”运动爆发了。沸腾的城市、激昂的人群,牵引着年轻的翦伯赞。很快他便投身到游行、演说中去了。当他还沉浸在兴奋、激情中时,毕业的时间到了。怀揣着毕业论文,徘徊于街头,翦伯赞饱尝失业之苦。

1920年秋,翦伯赞回到母校常德中学,接受老师的邀请教英语。四年的时间里,他省吃俭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1924年夏,翦伯赞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经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他阅读了《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特别是当他读完《共产党宣言》后,兴奋至极,在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情形,“这是黑暗世界中的一个窗户,从这里,我看见了光明,看见了真理,看见了人类的希望。”就这样,带着希望,怀着憧憬,1925年冬,翦伯赞回国了。

回国后不久,翦伯赞再次来到北京。这时的北京正处在爱国运动的热潮中。一个月后,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了。那天,翦伯赞也参加了集会游行,当他随队伍走到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时,反动军队竟然开枪射击,当场打死47人,打伤150多人。子弹在头顶穿梭,他的帽子也被打穿了。从血泊中爬出的翦伯赞终于看清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丑恶面目,发出了觉醒后的呐喊:“我要革命!”

这年9月,翦伯赞来到长沙,准备加入国民革命军,恰好遇到中学好友,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的董维键,便在董维键的安排下参加了国民党。报着投笔从戎的决心,不久翦伯赞便被派往太原,策动山西督军阎锡山和绥远都统商震起义,响应北伐。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紧接着汪精卫于7月15日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两党最终决裂。这时,阎锡山已归顺蒋介石,电令逮捕翦伯赞。翦伯赞在进退两难之时,接受商震的劝告,亡命上海。

不久,局势发展越来越严峻,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避难上海的翦伯赞继续为寻求真理而奔波着。当时国内知识界正在进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翦伯赞积极参与。1930年11月,他发表了《中国农村社会之本质及其历史的发展阶段之划分》,文章分析了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指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他认为,这样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状况,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就是反帝反封建,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翦伯赞开始奔走呼喊,宣传抗日救国主张。他先后发表了《世界资本主义最高发展中日帝国主义者的暴行》、《走到反帝国主义的最前列》、《东方民族革命运动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两方面》等一系列重要论文,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和侵略本质,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光辉前途。这一时期,住在天津意大利租界的翦伯赞还应谌小容之邀,创办《丰台》旬刊,以此为阵地,批判蒋介石的妥协投降路线,号召全民抗战。由于他的文章、专著在爱国青年中的广泛影响,国民党反动政府极为恐慌。1933年春,反动政府秘密逮捕了翦伯赞,几天后将他驱逐出境。之后,翦伯赞辗转于北平、上海之间,并开始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史。在上海期间,他遇到了桃源三杰之一的覃振。覃振是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与翦伯赞的父亲是少年时的同学。通过覃振的关系,翦伯赞得以赴欧美考察,游历了英、法、荷、比、意、波、美、日等近二十个国家,为他的学术研究增加了丰富生动的内容。翦伯赞回国后到南京,并于1937年5月在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百姓被杀戮,国土遭践踏,祖国山河硝烟四起。翦伯赞回到湖南,与昔日的朋友们一同创办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主编《中苏半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动员全面抗战。之后,他出版了名著《历史哲学教程》。这本书是我国早期较系统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专著,充满了战斗的气息和革命的精神,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该书出版后很快便抢购一空。国民党政府恼羞成怒,下令查禁此书。这时,翦伯赞随时面临被捕的危险。1940年2月,一个风雪之夜,翦伯赞被迫再次转移,来到重庆。后来,当他回忆这段经历时,写下了一首小诗:

钩党风声夜半传,山村寂静正新年。

难忘小市疏灯夜,急雪寒江独觅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