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大故宫3
12737100000002

第2章 太上皇宫(2)

皇宫内的花园,主要有坤宁宫后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在国家一统、政局稳定、财力雄厚、文化繁盛时修建。其园林布局、艺术特色、文化蕴含,移天缩地,在皇宫现存花园中,不仅是独树一帜的,而且是集大成之作。乾隆花园是中华园景中的一朵奇葩。

乾隆花园布置在南北160米、东西37米的纵长地带,占地5920平方米古建面积有不同算法,如从内墙、外墙、柱中、台明(台基)算起,所以同一建筑往往有不同的建筑面积。本书主要根据故宫提供的数字,也有自测的数字。,空间狭窄,格局紧凑,灵活多变,时畅时闭,曲径通幽,景致各异。花园从南到北,庭院布局,分作四进。

第一进,衍祺门里,主体建筑为古华轩。这是一座敞轩,轩前有一棵古楸树,以树借景,修建敞轩。轩对联曰:“明月清风无尽藏,长楸古柏是佳朋。”轩前院中布置山石亭台,华而不丽,别具风采。东面为承露台,西面为禊(xì)赏亭,亭中设流杯渠,是乾隆帝与近臣举行曲水流觞宴乐的地方。流杯渠的水源,是南边假山石后的一眼水井,汲入缸里,导入渠中,蜿蜒回流,仍到井中。曲水流觞是引水渠中,浮杯赋诗,杯停饮酒,赋诗唱和,诗酒为乐。亭内石碑上刻着乾隆帝临摹董其昌的“兰亭记”。这里有一个故事:古时每年三月上巳日,人们去水边洗涤不祥,这叫祓(fú)禊。王羲之就是在这一天与友人祓禊,写下著名的《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宁寿花园的禊赏亭是为传习这个雅俗而建的。

乾隆帝与近臣在此举行曲水流觞宴乐,既有趣也不失礼节

东南角为曲尺廊,隔出一个小院,布局巧妙,步移景随。西北角在假山上建旭辉庭,经爬山廊与山下禊赏亭连通。曲尺廊与爬山廊,曲直相间,斜平各异,构思新颖,两相呼应。

第二进,以遂初堂为主体建筑,院内湖石点景,环境雅致幽静。“遂初”之名,嘉庆帝解释说:“盖自乾隆初元,上苍若得仰同圣祖仁皇帝纪元周甲,即当禅位。”后来上天果真遂了乾隆帝的初衷。遂初堂中的匾额是“养素陶情”,乾隆帝已经富有天下,他追求的是一个“素”字。遂初堂的西北是延趣楼。

第三进,以山景为主,庭院中峰峦叠翠,奇石突兀,崖谷峻峭,洞壑邃幽。环山布置建筑,北为萃赏楼,楼西为养和精舍,是两层精美楼阁。楼下南室联曰:“四壁图书鉴今古,一庭花木验农桑。”耸秀亭建在山上,上下游廊,回曲相联。山麓之阳,有三友轩,取岁寒松、竹、梅三友之意。轩内有暖炕,为冬季游园憩息之所。三友轩内月亮门,用竹编为地,紫檀雕梅,玉雕梅花、竹叶,构图清新,色彩谐和。

第四进,符望阁,是全园主景建筑,间隔纵横,曲折迂回,装饰精美,变幻无穷。观赏阁内景色,至少需转二十个方位。置身其中,穿门槛之时,往往迷失路径,所以俗称“迷楼”。阁四周以游廊和短墙分成几个似通又隔的庭院,一眼一景,一步一趣。阁前叠石堆山的主峰上有碧螺亭,图案全用梅花,形状新颖别致。亭下为五瓣须弥座,圆形板内外雕刻着梅枝,亭檐额枋彩绘梅花,亭顶用五条垂脊分为五个坡面,也象征梅花五瓣。这座五柱五脊梅花形小亭,好像是无数梅花簇拥成的大梅花篮,所以俗称“梅花亭”。

倦勤斋在花园最北部,以一座精美的两层楼为全园景观收束。楼中对联是:“信可超绘事,于焉悦性灵。”斋内嵌竹挂簷,镶玉透绣槅扇,一派江南景色,风格清新,精致绝伦。倦勤斋内小戏台,装点着竹篱藤萝。乾隆帝多次在这里观赏习艺太监演唱的岔曲。岔曲是当时流行于八旗的小曲,演唱者用八角鼓和三弦伴奏。乾隆帝命词臣借用其调,另编新词,咏唱太平雅事,曲目有百余种。清初至咸丰以前,宫中演戏角色,都由太监充当,不许民间戏班入内,清宫为此建立了太监习艺的南府,后为升平署。在倦勤斋听曲,是乾隆帝、慈禧太后晚年的一件乐事。

宁寿宫区有三个特色:一是殿堂、寝宫、花园融合一体,二是实用、艺术、华丽融合一体,三是敬祖、敬佛、敬天融合一体。从而成为紫禁城的一个缩影。

三、宁寿故事

宁寿宫虽为太上皇而建,但实际上主要是太后或皇后的住所。天启帝懿安皇后、顺治帝孝惠章皇后,以及慈禧太后等,晚年都曾在这里居住过。懿安皇后和慈禧太后上文介绍过,这里重点介绍孝惠章太后。

康熙帝对庶母孝惠章太后至亲至孝,堪称楷模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是顺治帝第二任皇后,也与孝庄太后同族。顺治十一年(1654年),顺治帝废第一任皇后,孝庄太后为顺治帝指定博尔济吉特氏为继任皇后。顺治帝在世时,她虽身为皇后,却因贵妃董鄂氏受宠而被冷落。顺治帝几次想立董鄂氏为后,因孝庄太后干预未能如愿。顺治帝死,康熙帝立,她被尊为皇太后,后谥孝惠章太后,居慈仁宫,后为宁寿宫。她一生最惬意的时光,就是入主宁寿宫后的岁月。

孝惠太后与康熙皇帝,母慈子孝,特别是孝,感动当世,传颂至今。《孝经》开宗明义说:“夫孝,德之本也。”怎样以孝事亲呢?康熙帝对皇太后之孝——“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孝经》第十)下面将“敬”、“乐”、“忧”、“哀”分开来说。

一说敬。敬为双向,母慈子敬。康熙帝幼年丧母,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庶母孝惠太后,对他的抚育、教诲之恩,使他终生难忘,也终生难报。康熙帝虽只比孝惠太后小13岁,但对太后至亲至孝至尊至敬堪称典范。逢年过节,康熙帝总要去请安问候。孝惠太后对康熙帝也极尽慈爱之心。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宁寿宫旧地营建新宫告成,孝惠太后迁居。此后直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病故,孝惠太后享受着康熙帝至诚至孝的奉养。

每当出外狩猎,康熙帝都要将中途获取的猎物和珍果派人送到宁寿宫。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月,康熙帝北巡,太后万寿,奉书恭祝。太后遣官送衣裘,康熙帝奉书:“时方燠,河未冰,帐房不须置火,俟严寒,即欢忭而服之。”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康熙帝亲征噶尔丹,驻他喇布拉克。太后以康熙帝生日,遣使赐金银茶壶,康熙帝奉书拜受。噶尔丹既定,诸臣请康熙帝加太后徽号“寿康显宁”,太后以康熙帝不受尊号,也坚谕不受。康熙帝四出巡幸,常奉太后同行。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奉太后幸盛京谒陵,道经喀喇沁。以太后父母葬发库山,距跸路二百里,谕内大臣索额图择地,太后遥设拜祭。十月,值太后万寿,康熙帝到行宫行礼,敕封太后所驻山曰寿山。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奉太后南巡,游览观赏江南风光。

二说乐。以皇太后五十、六十、七十大寿为例,看康熙帝是怎样尽孝道的。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十月初三,皇太后五十大寿,住进新修的宁寿宫。时康熙帝因患重病而暂停乾清门御门听政,仍率诸王贝勒、文武大臣等,到皇太后宫行礼。遵懿旨,停筵宴。(《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九)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月,皇太后六十大寿。康熙帝恭进佛像三尊,《御制万寿无疆赋》围屏一架,御制万寿如意太平花一枝,御制龟鹤遐龄花一对,珊瑚进贡一千四百四十分,自鸣钟一架,寿山石群仙拱寿一堂,千秋洋镜一架,百花洋镜一架,东珠、珊瑚、金珀等念珠一九,皮裘一九,雨缎一九,哆罗呢一九,璧机缎一九,沉香一九,白檀一九,绛香一九,云香一九,通天犀、珍珠、汉玉、玛瑙、雕漆等古玩九九,宋元明画册卷九九,攒香九九,大号手帕九九,小号手帕九九,金九九,银九九,缎九九,连鞍马六匹,并令在寿宴时,御膳房数米一万粒,做“万国玉粒饭”,及肴馔、果品等物进献。(《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一)但是康熙帝五十大寿,大臣进“万寿无疆屏”,被谢却之。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太后七十大寿,康熙帝为太后举行了隆重庆典。满洲传统舞蹈“蟒式舞”,是在隆重欢庆盛大宴会时礼仪最高的舞蹈,一向是大臣向皇帝表演的。为庆祝皇太后七十大寿,康熙帝谕旨:“蟒式舞者,乃满洲筵宴大礼,至隆重欢庆之盛典。向来皆诸王大臣行之。今岁皇太后七旬大庆,朕亦五十有七,欲亲舞称觞。”到皇太后七十岁生日这天,在皇太后宫进宴,皇太后升座,乐作,康熙帝到皇太后近前跳起蟒式舞,并举爵进酒。(《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一)祝她万寿无疆。孝惠章太后,优游生活,享尽孝养,五十余年,可谓足矣!

三说忧。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太皇太后患病,孝惠太后作为儿媳,每天从早到晚侍奉在太皇太后榻前。孝庄太皇太后崩,孝惠太后哀哭悲痛,几乎仆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三,77岁的太后病重。这年,康熙帝64岁,也患重病,七十余日,头晕目眩,脚面浮肿,不能走动。他闻知太后病重,便用布缠足,乘坐软轿,每日到宁寿宫,扶掖行进,探视太后。太后处于昏迷状态,康熙帝跪下,捧着太后的手说:“母后,臣在此!”太后极力睁眼,迷糊相视,执康熙帝手,已不能说话。为了照看太后,康熙帝虽然重病,仍在宁寿宫西边的苍震门内,搭设帷幄,暂时居住。

四说哀。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十一日,太皇太后梓宫由慈宁宫移到朝阳门外殡宫,康熙帝及诸王大臣请太后不必前去行礼致哀,但太后执意不可。她悲泣前往,恸哭致哀。(《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三)这给子孙树立了孝亲的榜样。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皇太后崩,康熙帝号恸尽礼,割辫服孝,奠酒恸哭。康熙帝服丧期间,正值隆冬,天气严寒,康熙帝身着丧服,仍住在苍震门内的帐篷里,直到十二月三十日除夕,才回到乾清宫居住。(《清史稿·后妃传》卷二百十四)初二日,又回到苍震门内居住,直到初四,满二十七天,才回乾清宫。一位六十四岁的老人,位居皇帝,身患重病,时值寒冬,露天地上,搭建帐篷,为母守孝,二十七天,悲恸哭奠,自始至终,尽礼尽哀,大孝至极,无以复加!(《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十六)古今中外,能有几人?

康熙帝既要孝奉太皇太后,又要孝侍皇太后,长达五十六年。可以说,康熙帝的一生几乎都是在给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尽孝中度过的。

伦理之中,孝道为大。《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子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孝子必忠国家,孝子必爱百姓。连父母都不爱,能热爱人民吗!以仁孝为荣,以不孝为耻:“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经》第十一)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仁孝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