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自吟自悟话古诗
12762400000016

第16章 管理之技(1)

对待人才要动之以情

——《诗经·关雎》读解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鸠:一种水鸟。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

淑:好,善。

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

逑:配偶。

荇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悠:忧思的样子。

辗转:转动。

反侧:翻来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

友:友好交往,亲近。

芼:拔取。

导读:

《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的首篇。

《关雎》是一首恋歌,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

全诗三章。首章四句,以雌雄不离的关雎鸟连类引发,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的相思和热恋到了“寤寐求之”的程度。“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的思慕痴情达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在钟鼓声中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反复表现女子采荇菜劳动的勤劳善良的形象,诗意层层递深,感情真率炽热,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特色。

全诗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面“采之”、“芊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诗篇还应用了双声、叠韵和叠字如“参差”、“辗转”、“窈窕”、“关关”等,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智慧小语:

诗中这位男子为了思念“窈窕淑女”而君子好逑、梦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如果我们的企业老板能够把自己的人才做到“君子好逑”、“梦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四环节,中小企业联盟企业的人才你一定能够求得,也能够留驻人才。

当前为什么许多企业很难求到人才?为什么又很难留驻人才?

原因可能有许多。但是企业中普遍出现的人才难得,引来人才,却又不把人才当回事。如果企业能够真正做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话,中小企业联盟人才是可以留驻的,人乃性情之物,虽常草木自喻,情为首也。

如果你是老板你又渴望人才,你能够为了人才做到“君子好逑”、“梦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四个方面吗?

如果你可以做到我相信“窈窕淑女”一定会等着你,她向你走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鹤鸣》读解

原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

皋:沼泽。九皋是虚数,言其多。

渚:水中的小洲,这里指小洲边的浅水处。

渊:水深处。

树檀:即檀树。

榖:楮树,树皮可制纸。

攻玉:琢磨玉器。

导读:

《鹤鸣》是《诗经》中的名篇,属于《小雅》。全诗共两节,结构相同,这里选的是第二节。通篇采用设比手法,讽喻王朝统治者重视使用人才,注意招贤纳士。其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两句,含有哲理,为后人所广泛征引。

周王朝从文王时起,就开始兴建园囿,以供射猎或玩赏。东周时各诸侯国,也都热衷于园囿的建设。在这些园囿里,树木繁茂,松柏长青,鸟翔兽走,鱼跃池中,煞是可观,国王常常在这里休息。诗人即以园林比喻国家,借园中各种景物为喻。

智慧小语:

诗的最后两句,从园中景物生发开去,提出一个具有哲理性的认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物理角度说,这两句体现了相辅相成的道理。玉润石粗,二者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却各有自己的长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美玉,使它成器。这里,诗是以“他山”喻异国,意思是说,可以取别国人才,为我所用;或者借鉴异国的经验,来治理自己的国家。现在人们往往引申为:借鉴别人的长处,可以改进自己的工作;接受别的批评,改正自己的缺点。

是金子总会发光

——吴均《赠王桂阳》读解

原文: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注释:

王桂阳:不详。疑为桂阳郡太守王嵘。

笼云:高大可以笼聚云气。

负:承担,抗御。

陵忽:陵侮轻忽。陵:同“凌”。

何当:犹言“合当”,“终究能够”的意思。

数千尺:长到几千尺。意谓长成材。

导读:

以松拟人,不为新鲜。然而,像“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句,则立意高雅,用语警策。至于“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又是何等气象,何等精神。可见作诗贵有新意。这样的劲松,这样的志士,能不令人感动?能不催人奋进?

智慧小语:

此诗以松喻人,说明即使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当其才干没有表现出来,还是一个小人物时,往往受到其他人歧视,被人瞧不起。但是有真本事,终究会崭露头角,成为栋梁之才的。

患难见英雄

——李世民《赠萧瑀》读解

原文: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注释:

萧瑀(yu):字时文,在隋为郡守,归唐后因功封宋国公。据《新唐书·萧瑀传》载,此为李世民称扬萧瑀的一首诗,该传引录了其中的两句。

疾风:迅猛的大风。

板荡:《诗经·大雅》中有《板》、《荡》两篇,皆咏周厉王的无道;后因用以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宁。

勇夫:一勇之夫,指只有勇力的人。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智者:智谋之士,指智勇兼具的人。

导读:

这首诗的大意是:迅疾的狂风肆虐过后就知道哪些是坚强的小草,在动荡不安的危险关头最能辨识到真正的忠臣。光有匹夫之勇的莽人怎么能知道大义的所在,充满智慧的正人君子一定懂得心怀仁义去待人。

智慧小语:

这首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极富于哲理的启示。在风平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们: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总之,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只有在严峻危急的关头,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只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才能显示出谁是坚定的革命者。

时势造就人才

——陈子昂《隗君》读解

原文: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注释:

隗(wěi)君:指郭隗。战国时燕国人。

逢时:指郭隗幸遇燕昭王。

何幸:多么幸运。

黄金台:又称金台,燕台。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聘天下贤士,故名。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附近。

导读:

人才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陈子昂称赞燕昭王的黄金台,羡慕郭隗遇到爱才的贤明君主,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遇到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历代非无才”是客观实际,“历代皆民主”却违背历史。

智慧小语:

隗君被燕昭王看重(即诗中所谓的“逢时”),筑台拜相,不过是个偶然现象。实际上,历代都有贤才,只是有的不“逢时”,就湮没无闻;有的“逢时”,显露了才干,遂成了英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个阶级的英雄人物的出现,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时势造就了他。正如恩格斯所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个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是会有另一个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或好或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出现的。”所以,如果没有郭隗,燕昭王还是会筑黄金之台招纳贤才的,只不过被招纳的将是另一个罢了。“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正反映了这样的一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局部必须服从全局

——杜甫《八阵图》读解

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八阵: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图:法度,规模。八阵图:聚细石成堆,各高五尺,纵横棋布。夏时为水隐没,冬时水退仍然出现。遗迹曾见与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相传诸葛亮所布八阵有四处,都在四川,以夔州最为有名。

功盖:在三国时功德最超卓,影响最大。

三分国:三分天下的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江流虽冲激甚烈,遗迹却终不消失。

失吞吴:失策而攻吴。

导读:

这首诗旨在赞颂诸葛亮辉煌的一生,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十个字,展现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极端崇敬心情。后两句惋惜诸葛亮不能阻止刘备对东吴用兵,导致鼎足之势失衡,遗恨千古。全诗跌宕有致,感情深沉。

智慧小语: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后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因此,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

人不可貌相

——杜荀鹤《小松》读解

原文: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苗。

蓬蒿:蓬草,蒿草。泛指杂草。

凌云木:指长高大了的松树。

待:等到。

始道:才说。

导读:

本诗的大意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这里“刺头”的“刺”,用得特好,可谓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 、勇敢的精神 ,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