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脸谱:我们时代的集体记忆
12902900000029

第29章 1970年:全民奔跑

人物一:全球响彻东方红——“东方红”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中国迈入了“太空俱乐部”,更重要的是卫星从太空向地球不断播送《东 方红》乐曲,振奋了人心。

早在1958年,中国科学院就开始卫星研制工作,为了保密取代号叫“581任务”,意思是1958年的第一重要任务。中国科学院专门成立了581组,集中钱学森、赵九章、卫一清等人集中攻关。

客观的说,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发射卫星的实力。中国科学家纯粹是白手起家,把卫星从想象中落实到实物上。他们面临的第一项困难是人手不足。靠国家分配的大学生远远满足不了科研的 需要。于是,1958年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全院办校,所系结合”,自己办学校培养需要的人才。于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诞生了,开始专门培养新兴学科人才。同时,军队召集了数千复员技术 兵,铁道部调拨熟练的老工人,加上不多的科技人员,中国开始向外太空冲击。

南京大学毕业的潘厚任就是最初进入科研队伍的年轻人之一。他拎着几件行李告别故乡苏州来到北京,加入了当时绝密的“581小组”。“什么都不能对外说,家人、同学都不能告诉,信箱什 么的都是代号,和家人说起来只能说去中科院上班,记事的笔记本都要上交。”

卫星研制开始不久,就遇到三年困难时期,计划不得不延期,转向基础科学研究。1957年到1965年期间,苏联、美国、法国相继发射卫星成功。1965年,中国在依旧困难的情况下决定重启人 造卫星计划,代号“651工程”。1970年,人造卫星研制终于结出累累硕果。1月,第二枚两级火箭发射成功,一二级火箭分离成功,火箭高精度击中目标!2月,“长征一号”火箭乘专列安全 送达发射基地。在基地里,直径1米,重173公斤,72个铝合金面同时闪闪发光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正在安静地等待着发射升空。之后,发射队伍在采取两步走还是一步到位的发射方案上发 生分歧,结果日本在2月11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4月24日,中国采用一步到位发射方案将“东方红”送上了天空。

在“东方红”卫星的发射过程中,中国方面很关心政治影响问题。一天深夜,担任总体设计组副组长的潘厚任等人被钱学森叫去。钱学森提出:“卫星放到天上到底能不能看见?”潘厚任回 答:“这个星的直径1米,亮度相当于7等星,在天气、光线都好的情况下,人的肉眼最多只能看到6等星,也就是基本看不见7等星。”人们“看不见”卫星可是个大问题,必须解决。最后, 大家在火箭上找到了办法。“为了让大家看到,后来在末级火箭上加了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围裙’,卫星上去之后,末级火箭脱离,‘围裙’撑开有几十米,大面积反射太阳光,与卫星一 前一后,速度轨道差不多,容易看到,所以大家当时用肉眼看到的是带着‘围裙’的末级火箭,并非卫星本身。”

人们“看得见”后,能否“听得见”又成了大问题。卫星绕地球转的时候,地面上的人们能否用收音机收到?潘厚任用了三个月时间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他得调查地球上都有些什么收音机 。于是,潘厚任调来了全世界各种类型、最先进的收音机。通过对每台收音机的测试,潘厚任推算卫星需要发射的功率有多大,最后懊恼地发现如果要让普通收音机收到,必须在卫星上装发 射机,卫星的重量将超过1吨。火箭的运载能力根本不可能把那么重的钢铁送上太空。最后,研制队伍采取了地面站转播的方式。所以后来,中国人在广播中收到的“东方红一号”发回的“东 方红”歌曲其实是地面跟踪站转播的卫星信号。

最终,“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向全球播放《东方红》。报纸配上标题《人造卫星游太空,全球响彻东方红》。这既是科技的胜利,又是政治的胜利。因为化学电池寿命有限,“东方红一 号”设计的工作寿命只有两周。在太空飞行一个月后,地面就与它失去了联系。

人物二:在祖国的草原上——张勇

“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红旗如海绿浪无边。红太阳光辉照亮牧区,我催马儿飞向前……”这熟悉的曲调改编自插队内蒙的天津张勇日记《我爱祖国的大草原》。她和她的青春永远留在了祖 国的草原上。

1970年6月,克尔伦河的汛期来了,水流湍急、青草茂密。天津知青张勇负责放牧生产队的一千五六百只的二岁子羊,要抓紧时间把羊群喂养得肥肥胖胖的。

3日,张勇把羊群驱赶到广袤的草原上,途中遇到了同样放羊的知青周萍、刘桂珍。午后,三人告别,张勇把羊赶到更远的地方去放牧。晚上6点,生产队收羊。平时都准时赶羊回圈、工作认 真仔细的张勇却没有出现。意识到情况不对的牧民们赶紧四处寻找,在克尔伦河岸边找到张勇摆放好的衣物……望着水流激烈的克尔伦河,人们猜测张勇是为了救羊,跳下河去了。可是,人 们沿着河岸寻找,就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新右旗政府连忙给张勇的家乡天津市河西区政府发去了电报。河西区政府派人通知张勇妈妈说:“您闺女出了点事。”张勇的妈妈很刚强,马上 想到的是:“给没给我丢脸?”通知的人回答:“没有。”张勇的妈妈松了口气,这才想起:“好,我姑娘没了。”第七天,张勇的尸体在事发地点几十华里外的河湾沙滩上被发现了。也就 在这天,张勇的家人赶到了呼伦贝尔盟。张勇救羊牺牲的事迹迅速传遍了草原,人们为她修建了高大宏伟的坟墓。

张勇,原名张长珍,1951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工人家庭。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改名张勇,并在1968年中学毕业后积极响应上山下乡。1969年4月她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额尔敦乌 拉公社白音宝力格生产队,成了一名牧民。在草原上,张勇吃苦肯干,积极劳动,很受牧民和知青的赞誉。

张勇牺牲后,成为一位新的榜样。黑龙江省批准张勇为革命烈士,并作出《关于学习张勇同志英雄事迹的决定》。媒体掀起了宣传张勇的热潮,将她赞誉为扎根农村奉献青春的知青的典型。 张勇日记也成了青年追逐的畅销书。

改革开放后,开始有人质疑:人和羊,到底哪个重要?在70年代,国家和集体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是最重的。个人利益甚至生命,都要听从国家的召唤,服从集体的需要。每一个走过70年代的 人都不会觉得张勇的牺牲没有价值。

年度人物

“东方红一号”是我们国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创造出来的伟大结晶。

新加坡《民报》事后评论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天外飞来的音波,不但震荡了举世的人心,也使美、苏两国闻之相顾失色。”因为,“东方红一号”在质量等参数 上远远超过了美苏等国的第一颗卫星。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在极端困难,相关人员做出了巨大牺牲的情况下,把卫星送上天的。其中的艰辛,其中为国奉献的无私无畏,只有中国人才能体验 。“东方红一号”成功上天后,从北京长安街到上海外滩,从大兴安岭到海南椰林,人们都仰头观望,希望能捕捉到卫星的身影。卫星极大振奋了中国人的精神。

因为勇敢无私的中国人的坚持,中国在浩劫年代依然取得了众多建设成果。本年7月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成昆铁路北起四川成都,南抵云南昆明,彻底结束了四川闭塞的历史,并贯通了 西南郊坛。铁路全长1100公里,仅隧道和桥梁的总长数就达400余公里,有些地方车站也延伸到隧道内。成昆铁路是三线建设的重要成果。同年,三线建设初具规模,不仅改善了西部交通落后 、基础工业薄弱和资源开发程度低下的状况,还初步建成了门类齐全、规模不小、产学研兼具的工业体系——国防工业为主。

中国人,尤其是当年在读的中小学生,印象最深的可能是野营拉练。当年,国家基于对国际形势的消极估计,决定在学校、厂矿展开野营训练,让大家居安思危,搞好战备。多数学校和比例 不小的厂矿,军事化编组师生和职工,全副武装——假枪空枪居多,长期长途奔波,夜宿农家野地。学生们在开始的时候,还把野营拉练当成郊游。夜宿农家打地铺的时候,孩子们还帮忙打 扫庭院、挑水劈柴,深夜了还有孩子们互相串门聊天。这些都是在城市里体会不到的。随着拉练的距离越来越长,强度越来越大,学生们渐渐挺不住了。拉练最终变成了艰苦的奔跑,奔跑到 不确定的目标,然后比谁的脚底水泡多水泡大,最后是一场苦笑。

全国都在野营拉练,不同的队伍穿梭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全中国都在不断的奔跑。

1974年下半年后,野营拉练才逐渐淡出中国人的生活。

大史记

1970年,大专院校开始重新招生。不过学制要缩短,学生从工农兵中选拔,由各地推荐产生。这就废除了考试制度,一个人可以凭“组织推荐”走进象牙塔。结果,1970年入学的大学生以解 放军基层指战员和工农英模人物为主,虽经各地党委政府推荐,政治上可靠,工作积极上进,但文化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比如北大1970年招生2665人,其中高中程度的171人,初中2142人, 小学79人。上课后,尽管学校大大削减了课程,降低了教学要求,还是有许多学生听不懂老师讲什么,许多人不会做课堂笔记。北大甚至发生了学生上了几天课后逃回家的情况。最后,北京 大学安排中文系老师给新生进行语法辅导,让新生从基础开始学起。

1970年的大学生获得了一个特殊的称呼:工农兵大学生。虽然工农兵大学生只在特殊的年代存在短短的七年,但在之后的许多重要岗位上不乏他们的身影。

推荐上大学和当时的凡事论“家庭成份”,暗示着笼罩在社会上的“血统论”。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血统论”导致了社会的分裂。

1970年,人们的穿着整齐划一,满街军装、中山装或者列宁装,颜色以黑灰蓝绿为主。但人们可以拥有一个“正确”的装饰物:手表。当年,中国最大的手表厂上海手表厂生产了228万只上海 牌手表。中国手表消费开始摆脱依赖进口的历史。上海牌手表因为品质优良,屡获荣誉,是公认的“中国第一名表”。在那个年代,买手表要凭票,“第一表”上海牌手表就成了身份的象征 。据说,“如果没有上海牌手表,就没有姑娘会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