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脸谱:我们时代的集体记忆
12902900000034

第34章 1975年:默默耕耘

人物一:让世界吃饱饭——袁隆平

袁隆平开始工作之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饥饿让袁隆平把目光对准了水稻增产。在动荡岁月中,袁隆平默默地在寻找高产水稻之路。1975年,他终于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代杂交水稻。

建国后,中国的水稻亩产量长期保持在300多公斤,不管是什么品种的水稻都是如此。能否通过杂交提高水稻产量呢?可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一株水稻只要一开花,雄花自然就会给同株上同 时开放的雌蕊柱头授粉。按照经典理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农学院科班出身的袁隆平自然知道这一点,可他没有放弃探索。

1960年夏天,安江农校的普通教师袁隆平在学校实习农场早稻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水稻植株与众不同。他小心地保留这株水稻的种子,第二年春天播种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他找到了 天然存在的“杂交稻”。袁隆平欣喜若狂。虽然这株杂交稻的产量不高,但既然杂交水稻天然存在,也就说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袁隆平当即决定投入水稻有性杂交试验。

1964年夏天,袁隆平和助手又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植株。之后6年时间,他们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后,却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 系。1969年,屡屡失败的袁隆平再次跳出传统理论的束缚,发现之前的实验都是在人工栽培水稻之间进行杂交,为什么不在亲缘疏远的野生水稻与栽培水稻之间进行杂交呢?

于是,袁隆平和助手踏上了寻找野生稻种的道路。1970年11月,他们在海南三亚机场公路铁路桥边的一个水坑中找到一片正在开花的野生稻,经过逐株辨认找到了3个呈雄性不育状的稻穗。袁 隆平将之命名为“野败”(野生稻花粉败育株)。再经过两年的努力,攻克一个又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难关,袁隆平在1972年培育出了中国第一个实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号”, 在1974年育成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当年,稻种在生产队的实验中每亩增产300多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之梦实现了!

第二年,中国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稻,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1980年,杂交水稻做为我国第一项农业专业技术转让给了美国。

袁隆平并没有停止杂交水稻的研究,之后他又克服最初三系杂交水稻的弱点,相继培育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今天,杂交水稻广泛播种于世界各地,增产效益显著,为国际社会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发挥重要作用。杂交水稻被世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袁隆平被世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年度人物

杂交水稻的成功是在十年浩劫的动荡中取得的。袁隆平在其中的付出,多于正常年岁的付出。在实验过程中,他多次遭遇减产的挫折,遭遇过冷嘲热讽。几年积累下来的700多株珍贵不育材料 秧苗,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拔除毁坏。袁隆平在遭到破坏的试验田污泥中找回5根一息尚存的秧苗。为了保护种子,袁隆平将种子用塑料薄膜缠在腰上保温,还不顾感冒发烧去抢救遭到台风袭击 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正是他的默默付出和坚持,才有杂交水稻的丰硕成果。

十年浩劫中,中国依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科技和建设成果。比如同在1975年,黄河上游就诞生了中国当时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这些成果的取得,是科技工作者和工人们抗拒干扰 、默默耕耘、无私付出的结果。

正是无数中国人在浩劫岁月中保有一份责任心,辛勤劳作,才让国家在混乱中蹒跚前行,没有轰然倒塌。袁隆平是这些有责任心的可敬的中国人中的一员。他代表了1975年的中国。

大史记

4月5日夜里,蒋介石在台湾病逝,按照台湾“新闻局”公报的说法蒋介石“崩殂”;《人民日报》发表消息称《蒋介石死了》。

年底,国家司法机关对在押的原国民党县团以上党政军特人员,一律宽大释放。释放人员由有关部门安置工作和生活。部分人员愿意去台湾,也获准可以回台湾。他们中的许多人到台湾举目 无亲或者妻离子散,或者妻子改嫁他人,最终不得不避往香港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