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青年先锋,时代楷模”?——张海迪
爱情对于2/3身体没有知觉,脊柱被抽走数段的张海迪来说,仿佛是遥不可及的童话。她以惊人的毅力一边与疾病顽强抗争,一边坚持自学文化知识,自学了4门外语,出版有小说、散文集、 译作《轮椅上的梦》、《绝顶》、《海边诊所》等,并攻读了哲学硕士学位。全国掀起学习张海迪的热潮。
1982年年初,山东聊城莘县27岁的女青年张海迪与外语教师王佐良结婚了。
他们没有举行婚礼。
这是一桩特殊的婚姻。因为新娘张海迪是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自从5岁时患上脊髓血管瘤,张海迪始终与病痛相伴。就在婚前的1981年10月,张海迪还昏迷了五天五夜。因为长年大量服用止 痛药,张海迪药物中毒导致间歇性呼吸停止,走到了死亡边缘。爱情对于2/3身体没有知觉,脊柱被抽走数段的张海迪来说,仿佛是遥不可及的童话。之前她就承受了两段夭折的爱情的打击。 第一次,张海迪和一个男孩子相爱了,交往了几年,直到一天男孩子忽然将一个女孩子带到了张家。见到张海迪惊讶的表情,他告诉张海迪这是他的表妹。第二段感情的开头与第一段相同。 后来男孩子去了远方,之后就寄来一张自己和一个女孩的合影。照片背面写道:海迪,我已经结婚了。张海迪看完照片,平静地撕了。
没人料到,婚礼期间,张海迪的命运正悄然发生改变……
去年年底,《山东画报》社副总编李霞在莘县招待所听到服务员们议论“玲玲这次病得不轻”,进而知道整座县城都在关心大病缠身的“玲玲”。什么样的女孩能牵动这个县城的人心?好奇 心驱使李霞去见病危的“玲玲”,“一个挺纯朴、开朗的年轻人,说话时不觉得她是一个病人。”玲玲是张海迪的小名,而李霞是张海迪见到的第一个记者。
李霞了解到:张海迪年幼瘫痪后,也曾疯狂拍打没有知觉的双腿,哭喊着“我要走路!我要上学!”但她很快走出阴影,以惊人的毅力一边与疾病顽强抗争,一边坚持自学文化知识。十五岁 时,张海迪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环境更加艰苦恶劣了。她继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把握任何学习机会,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自学中医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期 间张海迪无偿治病超过一万人次,成为当地交口称赞的赤脚医生。她还克服重重困难,自学了4门外语,尝试翻译外国作品和资料。
李霞发现了张海迪的宣传价值,但觉得不适合在《山东画报》上宣传,就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宋熙文。宋熙文也来到张家,看到张海迪“一个人在一间小屋里,坐着轮椅 ,没有颓废消沉。”回去后,宋熙文写出了通讯《只要你能昂起头———记瘫痪姑娘玲玲》。198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宋熙文的稿子,题目改为《瘫痪姑娘玲玲的心像 一团火》。
1982年的中国青年经历了“文革”的混乱,思想比较迷茫。当时中央考虑树立一个正面典型来对青年的思想“拨乱反正”,弘扬正气。而自强不息、奉献社会的张海迪正好符合了“树典型” 的要求。于是,全国开始高密度宣传张海迪的先进事迹。共青团系统授予张海迪“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当年3月7日团中央在北京举行了表彰大会,并作出向张海迪学习的决定。接着,解放 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分别号召向张海迪学习。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等领导同志纷纷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张海迪。叶剑英的题 词是“青年先锋,时代楷模”。全国很快掀起了学习张海迪的热潮。繁重的宣传活动和处理数以十万计的信件一度让张海迪病危。她不得不被送去休养,不久被安排在济南生活。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从事文学创作。病情反复的她克服病痛和困难,出版有小说、散文集、译作《轮椅上的梦》、《绝顶》、《海边诊所》等。90年代初张海迪不幸患上了癌症。她继续与命 运抗争,攻读了哲学硕士学位,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残联副主席等职务。
人物二:功夫皇帝——李连杰
“练武术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学习武术的形式,并不断地重复它们。把你的四肢化为武器,并把它们磨练得越来越锋利。这时你的精力都集中在技艺上。第二个境界:这时身体上的技 艺已经十分纯熟,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出来。如果我能够使你感到恐惧,或者说服你,我就不需要和你进行格斗了。第三个境界:你已经掌握了精神力量,甚至根本不再需要使用拳脚 了。当我们坐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都感到安全。我不会给任何人带来恐惧感。可能仍有人想攻击我,但慢慢他就会醒悟,并且放下武器,这时他就不再想攻击任何人了。”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
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
这是1982年首映的电影《少林寺》的主题曲,响彻当时的大街小巷。在电影票价1角钱的时代里,这部电影创造了上亿票房的神话。
《少林寺》讲述的隋朝末年少林寺武僧救助秦王李世民,治乱兴唐的故事。尽管日后少林寺方面曾指出剧中少林武僧的武术多数是武术运动员的招式,并非少林武学的真迹,但少林寺要感谢 这部电影。它让全国上下记住了少林寺,让这座已经濒临困境的千年老寺转危为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少林寺》火爆后,引发了武术热潮。许多青少年梦想着去少林寺学武。于是学校老 师多了一项工作,就是防止学生离家出走投奔少林寺。现如今风头正盛的明星王宝强当年8岁,在河南农村看了《少林寺》后,毅然奔赴少林寺拜师习武。王宝强的村子当年去少林寺学武的不 止他一人,但别人都去少林寺学武,而他是为了拍电影。6年后,王宝强才明白,真实的少林寺和电影基地是两个概念。
不仅少林寺和中国武术要感激《少林寺》,中国电影更要感激《少林寺》。《少林寺》的成功出乎当时绝大多数电影界人士的意料之外。大家都在迷茫中寻求突破,《少林寺》多少指出了努 力方向。《少林寺》的“中国元素”可能是它成功的最大原因。神秘的中国功夫让中外观众着迷,至今依然。中国电影要想根深蒂固,想走向世界,必须坚持这些雅俗共赏、观众喜爱的“中 国元素”。从某个角度来说,之后希望名利双收的中国电影,想踏上世界影坛的中国电影,或多或少“借鉴”了《少林寺》的思路。
《少林寺》的成功也造就了一位天皇巨星:李连杰。
1971年夏天,8岁的李连杰去参加学校的暑期习武班,因为天生资质出众被北京武术队教练相中,进入北京体育运动学校学习。李连杰习武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缓解多子女家族的负担。他在11岁 时获得第一个武术比赛冠军,开始拿固定工资为家庭分忧。之后,他连续五年夺得全能武术金牌,缔造了的空前纪录,成为公认的武林高手。1979年,内地一些武术教练和运动员,联合香港 电影公司想拍一部武术电影,16岁的李连杰是第一人选。这部电影就是后来的《少林寺》。在电影拍摄中,李连杰没有像许多武打明星那样使用替身与特技,一招一式都是真实功夫。《少林 寺》获得巨大成功后,香港影业公司迅速签下李连杰,打造李连杰向影坛发展。李连杰这位前国家运动员凭借优越的自身条件和命运的青睐,逐步走红,最终称为了一代巨星。现在的李连杰 因为年龄原因,不可能像年轻时一样“肉搏厮杀”了,开始关注电影的内在意义,同时将大量精力投入社会活动之中。
如今每部片酬1500万美元的李连杰当年的片酬只有1元人民币。李连杰笑称《少林寺》“其实片酬只有一元钱,就是基本工资不变,每个人都补助一元钱。不管是群众演员、次角、主角,所有 的人都平等得一元钱。”近年李连杰成立了慈善基金会“壹基金”。当年的一元片酬也许是该基金会命名的原因之一吧。
人物三:“新时代的理想之歌”——张华
用一位大学生的性命去救活一位年近古稀的掏粪老人是否值得?他的牺牲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争论。
1982年7月11日,星期天,西安市气温高达三十六七度。
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张华一大早进城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