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脸谱:我们时代的集体记忆
12902900000042

第42章 1982年:新青年(2)

九点多,张华在离校不远的康复路南口听到马路东侧突然响起急促的呼喊声:“快救人哪!有人掉进粪坑了!”张华跑进传来响声的厕所,看到一口蓄粪池三米多深、池口只有两尺见方,闻 到刺鼻的沼气。69岁的掏粪老汉魏志德就是被沼气熏倒跌入粪池的,此时已深陷高温粪水之中,只有头发露在外面。裁缝师傅李正学正要下去救人,张华一把拽住他高声说:“你年纪大,不 要下,让我下!”说罢,他把背包一扔,三下两下脱下军帽和军衣,沿着竹梯下到了粪池里。张华左手拽紧竹梯,右手从粪水中拽过老汉,一把抱在腰间。然后,张华仰头喊:“快放绳子, 人还活着!”话音刚落,张华也被浓烈的沼气熏倒,“扑通”一声同老汉一起跌落粪水之中……

张华终因溺粪时间过长,吸入毒气过多,抢救无效,光荣牺牲了。

张华,195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张华成长时期正是十年浩劫时期,但他坚持学习,在家边山腰上平整出一小块土地,用石头垒起小桌,坚持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跑步去那儿读书写字。 如果赶上刮风下雨、寒冬腊月,他就找个碉堡学习。1975年,张华高中毕业后到农场劳动。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他仍有计划地复习中学各门功课,曾被评为农场劳动模范和优秀共青团干部。 1977年1月,张华应征入伍,表现优异,多次受到奖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部队领导决定培养这个优秀青年,推荐他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张华连续两年落榜,并不气馁,终于在1979年 8月在沈阳部队某部参加高考的人员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第四军医大学,成为该校空军医学系的学生。张华身上具有那个年代优秀青年的所有品质。比如他在农场劳动时曾拦住惊牛救了 一位女青年;在公共汽车上像雷锋一般照顾老大娘;不顾自家被洪水淹没先去抢救其他群众的财产……

张华这次的付出却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争论,核心问题是:“他这么做值不值?”张华死了,没能救活那个老汉。很多人认为即使用一位大学生的性命去救活一位年近古稀的掏粪老人,也是 不值得的。甚至有一些人认为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张华的牺牲让国家蒙受了损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但是这种看法很快就遭到了激烈的批评,肯定、赞扬张华舍己救人的观点占了 上风。多数人认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不会因为价值等因素而改变,而且生命没有价值高低之分,人人平等。

张华的精神也得到了官方的肯定。张华牺牲后,第四军医大学党委追认他为优秀共产党员,追记一等功。中共西安市委发出《关于向张华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市人民向张华学习。1982 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称号。叶剑英元帅为张华题词“新时代的理想之歌”。

年度人物

1982年的中国刚刚拐过历史的转折关头不久,人们精神的迷茫状态尚未消除。有关人生和价值的许多问题亟需梳理。因此,一场有关人生价值的大争论是必要的——事实上80年代的中国也是 盛行精神层面大讨论的年代。而因为张华引发的全国范围的争论则是其中最大、最早的一次。因此,1982年的年度人物非张华莫属。

跳出沉重的人生价值讨论,我们重新审视张华这个典型。正如张华当年一位同学所说的,当时换了别的大学生也会毅然跳下去救人,张华只是80年代大学生的代表,用壮举折射出了一代人的 光彩。那时的大学生不像现在这样一入学就务实地为就业准备,不会“必修课必逃,选修课选逃”,更不会大一早恋约定毕业时分手。张华定义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在外表上像个大学生, 更重要的是在心灵上、道德上、知识上都是个大学生。”

许多当代大学生看起来“矫情”的言行,在张华那个时代是天经地义,非常自然的。比如张华有几位好友没能考上大学,又不安心老家的工作,情绪悲观叛逆。张华就给他们写信:“高考的 失败,并不等于人生的失败。一个人一天也不能没有理想。”暑假时,张华特意跑上四五百里路去找那几个朋友谈心。他和朋友们谈理想、谈青年的责任和抱负。有个老友不务正业,整天逛 大街,和父亲关系紧张。张华又去做朋友父亲的工作,然后和老父亲一起找朋友谈心。回到学校,张华还多次给他们写信,还根据大家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寄去了十多本讲青年理想修养和业务 方面的书籍,鼓励他们上进。当时,国家立足国情推行的许多方针政策数量多,转变明显,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跟不上去。张华在学校参加政治讨论时,同学们经常在奖金制度和农村承包责任 制等问题上激烈争论。张华虽然学了一些理论,但对这些新事务并没有切身调查研究,于是他利用1980年暑假走访了黑龙江省饶河县,搞田野调查,拍摄了许多第一手画面。回校后,他和同 学们筹办了一期《赞家乡,颂祖国》的摄影书画展览,用事实来宣讲党和国家的新政策。那个年代的优秀大学生大致如此。1983年5月1日,第四军医大学200多名学员游览华山风景区时参加挤 踏事件抢险。“华山抢险精神”和张华精神一起被誉为四医大“两华”精神。

现在,第四军医大学每个入校的新生都会被带到张华铜像前举行宣誓仪式。几位学校的老师是张华的老同学,面对名、利、苦、累时,他们常说:“想想张华吧!”

大史记

1982年并非改革开放的头年,却创造了新时期的许多“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崭新的岁月”。

本年度最大的“新”就是共和国有了一部新宪法。11月26日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改了“文革”《宪法》,明确了政权机构和职权,规定了任职期限,通过了国歌;最有理论意义的 “新”是9月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更早的2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 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晚婚晚育和计划生育开始强制性介入中国人的生活。现在“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但在当年掀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

此外,中国在6月份有了自己的博士,6名研究生通过答辩获得首批博士学位;11月、12月间中国在印度德里的第九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61块,首次跃居亚运会金牌总数第一名,昔日的“东亚 病夫”结束了日本称雄亚洲体坛的历史,昂首成为了亚洲第一体育强国;12月5日,根据著名作家茅盾的遗嘱,第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发,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和古华的《芙蓉镇》等六部 作品获奖。巴金被推举为评奖委员会主任;改编后的眼保健操本年度由教育部等十部委向全国推广。伴随着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的一名女生录的广播口令“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闭眼 ……”,我们的思绪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校园。

在人事上,本年度有三大亮点:根据当时各级领导班子老化的的情况,中共中央在2月底作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规定部级领导干部正职一般不超过65岁,副职一般不超过 60岁;司局级干部一般不超过60岁。年龄的硬性规定迫使许多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老干部离休或退休。面对阻力,《决定》要求干部新老交替工作“不论遇到什么干扰和阻力都决不半途而废 ”,同时要求离退休老干部的待遇不仅不变还要从优;3月,全国人大通过决议,释放全部在押的原国民党县团以下党政军特人员;12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理领导班子中“三种人” 问题的通知》。“三种人”是指“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通知》要求必须坚决把他们从领导班子中清理出去,调离要害部门和要害岗 位。

在外交上,美国政府承诺不向台湾出售武器了。8月17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俗称《八一七公报》。这是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的第三个。同时,中国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了。9月份,小平同 志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指出,香港是中国的,主权问题就不谈了。原想在主权问题上大做文章的撒切尔夫人大吃一惊,但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