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
13132500000018

第18章 经济改革篇(3)

除了机器厂、洋枪楼、锅炉厂、铸铜铁厂等,还有兵工学校、译书局等。它主要生产枪、炮、弹药、钢铁、舰船,原材料和主要机件都是购买外国旧货。洋务派的军事工业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是具有封建、买办和资本主义多种性质的混合体。

洋务运动后期,由于财政紧张,燃料供应困难,运输、电讯落后,军事工业发展受阻。洋务派意识到要想自强,必须先求富。只有先发展民用工业,军事工业才有发展的基础。自7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大约创办了几十个民用企业,采取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这种民用企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设立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洋务派办的民用企业,.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它们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处处受到外国人的控制;其封建垄断性很强,禁止民间商人进入这些行业,抑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意味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洋务运动没有实现使中国富强的目的,但在中国历史上仍有一定的影响。洋务派陆续开办近代化的军、民用企业,建立了海陆军,兴建了新式学堂,并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它还使中国“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改变。军、民用企业的建立,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封建社会解体的作用。洋务运动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快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速度,对于中国民族资本的产生、抵制外国资本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反思洋务运动,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是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维护封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条件下进行的。它并不触动腐败的社会制度的基础,只是引入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能取得成功。它对外具有妥协性,这是他们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西方列强表面帮助洋务派发展近代工业,实际上是为了以此为手段,控制和操纵清朝政府。同时它的管理方式落后,经营不讲效益,导致成本高、亏损大、产量低、质量劣,形成营私舞弊,贪污中饱,用人惟亲,冗工滥食的局面。

8.明治维新

日本号称“神国”,即“诸神保护的国家”,而天皇作为神的化身,对自己的臣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天皇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而实际上由幕僚将军执政。过去日本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其最高道德准则是“忠君报国”、“效忠天皇”。18世纪中期开始,德川幕府作为日本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使得日本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使日本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在幕府的黑暗统治下,劳动人民忍饥挨饿,艰难度日。他们饱受统治者的蹂躏,每年的收入除了缴纳年贡和苛捐杂税外,最后留给自己的所剩无几。农民无以为生,只能揭竿而起,举行起义,反抗幕府的统治。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的发展导致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并且小手工生产开始向资本主义生产过渡。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更促进了农村的阶级分化。大批农民破产,新地主开始出现。19世纪中期,日本成为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象。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抵达日本,强迫幕府与之缔约通商。软弱无能的幕府先后与美、俄、法等西方列强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和《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使得日本的主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日本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日本有识之士意识到只有推翻幕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日本才能摆脱落后的状况。于是倒幕派便形成了。在倒幕派的呼吁下,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日趋高涨。倒幕派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组织了倒幕武装,倒幕运动蓬勃兴起。1867年,倒幕派从明治天皇手中得到讨伐幕府的密旨,组织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幕府将军假意将新政权交给天皇,实际上不交出政权和领地。第二年幕府军队前来讨伐明治军队,最后明治军队大获全胜。至此,统治日本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终于被彻底推翻。

为了摆脱落后,振兴民族,明治政府向先进的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化的国家。史称“明治维新”。为此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政治方面:首先,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尽管新政权进行了中央政府机构的改革,并力图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但它还没有能力来迅速实现全国的统一。当时,内战的硝烟并未平息,幕府的残余势力仍在继续顽抗。各藩形成割据局面,新政府几乎无法在这些藩行使自己的权力。为打破这种割据局面、巩固政权,新政府实行了废藩置县。这一举措消灭了封建割据,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维新运动中一次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其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前者的实行,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后者的实行,则使武士阶层得以消灭。教材小字部分做了补充。第二,经济方面:进行土地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于这一项改革,教材是从两个方面阐述的:一是土地改革。教材插图《明治政府颁布的地契》对教材大字的有关部分做了必要的补充。这项措施的实行,使土地私有权得以承认。二是殖产兴业。殖产兴业是明治政府为发展资本主义而制定的重大经济政策。其基本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教材中的资料出自于1874年大久保利通向政府提出的《关于殖产兴业建议书》。大久保利通是明治元勋,又是明治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言论反映了明治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对大力推行资本主义的必要性的认识。教材的小字部分介绍了日本殖产兴业政策实行的初期,即在1880年以前,主要采取“官营示范主义”和“技术移植主义”,大办官营企业,由国家出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以此向私人企业“示范”。后来,政府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在1880年以后改变了以国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转为直接对私人资本实行扶植和保护的方针。这种作法为日本近代大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日本在很短的时期内就实现了近代化。第三,军事方面:军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和抵御外国的入侵,同时也为了对内加强镇压和对外扩张。关于后一目的,在教材资料1所引木户孝允的一段言论中有明确表示。概括教材大字有关内容,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年颁布的征兵告谕和1873年颁布的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从民众中征兵、实行征兵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军制上的革命,由此废除了武士对军事的垄断,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常备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式军队称为“皇军”,把天皇当做“神”来崇拜,并以“武士道”精神作为军人的行为准则,加之政府进行军事改革时就有侵略扩张之意,因此,不久这支军队便成了日本对外扩张的工具。第四,文化方面:“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90年代采取的一项社会改革运动。教材上将其内容归纳为两项:一是改造旧文化,建设新文化;二是建立近代学校体系,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后者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材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成果主要是:第一,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惟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此外,它对亚洲国家立志改革、摆脱民族危机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但是,明治维新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其次,日本较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的同时,却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筵席上占有一席位置。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

9.巴黎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就着手拟定对德和约,重新瓜分世界。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的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召开。

会议名义上有27个国家参加,事实上它由“十人会议”做出决策。“十人会议”又称“十巨头”会议,由美、英、法、意、日5大国各选出2名代表组成。到了3月,由于排除日本代表,“十人会议”重新分配为“四人会议”和“五人会议”。其中“四人会议”由除了日本之后的美、英、法、意4国首脑组成,“五人会议”则由美、英、法、意4国外长和1名日本代表组成的。日本在这次会议中被称为“沉默的伙伴”,这是因为它为换取欧洲列强支持它在亚洲的侵略要求,不愿在欧洲事务中多开口。在“四人会议”中,意大利对战争贡献甚少,势单力薄;奥兰多首相大受冷落,不满分配结果提前回国。因此巴黎和会真正的主宰者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统克雷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巴黎和会上,战胜国都提出了自己的争霸计划和掠夺要求,他们之间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相互之间讨价还价,互不相让。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他宣扬已久的“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十四点原则”中,他提出取消秘密外交,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公正调整”殖民地,提倡建立国际联合机构等。它的真实意图是,取消英法等大国大战初期的分赃密约,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打破老牌帝国主义传统的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夺取世界市场和殖民地,并通过国际联盟来操纵国际事务。“十四点原则”是美国冲出美洲、攫取世界领导权的纲领。英国为了保持自己海上霸权地位,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要求剥夺德国的殖民地,削弱德国的海军,但又要注意不能因过分削弱德国而使法国称霸欧洲大陆。法国为了确立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甚德国。同时它还要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意大利要求按与英法原订的密约,扩大领土。日本要求将战争中占有的德属太平洋诸岛及其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巩固其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帝国主义在重新瓜分世界中矛盾重重。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有矛盾。如法德矛盾。法国为了称霸欧洲大陆,力图彻底削弱德国。此外,战胜国之间也有矛盾。在欧洲英法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在亚洲美日争夺亚太地区;英美为了防止法国战后过于强大,采取保留部分德国实力的策略对其牵制。这些矛盾不仅直接影响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而且延续至二三十年代。

一战后,日本一心想独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起初,美国反对这一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在日本拒绝签署和约的威胁下,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在中国不知情的情况下,美、英、法、日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均让给日本。这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利益。消息一传到中国,国内群情激愤,发动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最终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经过长时间的争论,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字。其主要目的是惩罚德国。第一部分是《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其余则是有关处置德国的条款。其内容主要涉及疆界、赔偿、殖民地和限制军备4个方面。按照和约,德国丧失掉原有领土的1/8和人口的1/10。德国还须交出全部殖民地,并按委任统治原则交给战胜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比等国瓜分。和约还规定限制德国军备,解除德国武装,解散德军总参谋部,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禁止生产和进口坦克、装甲车等重型武器,不准拥有潜艇和飞机等。关于德国的赔偿问题,和会未能在赔偿总数上达成协议,只是规定成立特别赔偿委员会,由它在1921年5月1日前确立赔偿总额(后来确定德国总共应该赔款1320亿金马克),在此之前,德国应先交付200亿金马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