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权力玩家赵匡胤
13783800000034

第34章 西线有战事(2)

崔彦进为了修好栈道,很快找到几个四川人,向他们询问当初栈道被焚毁的情景,也希望找一些锤子来把木头钉进山体上打出来的孔里去。不过河北人崔彦进很快见识了四川方言的高深莫测——

崔彦进:你家有锤子吗?

四川人:有个锤子!

崔彦进:有锤子?那快拿来给我们修路。

四川人:莫的,有个锤子的锤子。

崔彦进:什么?还有两个锤子?

四川人:哎呀,有个铲铲。

崔彦进:铲子?那也可以借给我们铲石头啊。

四川人:铲个锤子的石头。

崔彦进:是铲石头,不是叫你铲锤子。

四川人:哎呀,我跟你说个锤子。

崔彦进:我说的是修路。

四川人:锤子。

崔彦进:那你家到底有什么?

四川人:有个毛线。

崔彦进:哦,难怪前面他们把栈道烧得那么干净呢。

虽然沟通效率低下,但是崔彦进最终还是找到锤子修好了栈道,此时这一万士兵心中压抑的怒火全部爆发,化愤怒为力量,一鼓作气拿下小漫天寨,在深渡会合了走罗川道赶过来的友军王全斌部。

两军交流了这几天千辛万苦跑路的凄惨情状,互相安慰了对方一阵,然后同时认为,都是这些可恨的蜀军害我们遭受了如此苦难,抓住他们,决不轻饶!两军赶到深渡已经是后半夜,甚至休息都免了,天亮后王全斌就兵分三路,发起猛烈攻势。可怜王昭远当初还想着派一人拿棒子守住渡口,就能把来犯的宋军一个一个打进河里,这下傻了眼,他可没想到宋军翻山越岭之后,还有如此强大的攻击力。深渡、大漫天寨、利州接连失守,王昭远三战三败,弃城渡江退保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宋军在此俘虏蜀军无数,缴获军粮80万斛。

利州城破之日,是乾德二年腊月三十。

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孟昶、王全斌、赵匡胤应该正和家人开心地吃着年夜饭,无聊了还能看一下春晚把自己恶心一下。

而随后两位相距千里的皇帝,听到前线传回的战报之后的心情,却一个比在大年夜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更开心,一个比大年夜看了春晚更恶心。

其时赵匡胤正在皇宫的讲武殿中穿着紫貂皮衣、戴着紫貂皮帽办公,犹觉不足,还用毛毡围了一个幕帐,可仍然忍不住打了一个寒战。于是他站了起来,对身边的人说:朕被服如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帅冲犯霜霰,何以堪处!

接着赵匡胤站起身来,把身上的貂皮衣帽脱了下来,派人快马加鞭送给前线的王全斌,并且告诉其他将士,紫貂难抓,只有这么一身行装,否则就给你们每人发一套。

史载王全斌拜赐感泣。

而同一时刻,成都皇宫里的孟昶接到的却是山寨版诸葛亮弃城逃往剑门的消息。孟昶吃了一惊,当年刘备的诸葛亮可不是这么不经打的。

可这个宽容的皇帝没有废话,也没有脱下身上的衣服送给这位枢密使,而是立即下令,将宫中财宝全部拿出来,征集后援部队,并委派太子孟玄喆为元帅,赶赴剑门,支援王昭远。

除此之外,他还能做什么?

可惜孟昶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却没有托付给合适的人。

因为这位“幼聪悟,善隶书,年十四封秦王”,并于962年被立为太子的玄喆,在和平年代浸淫太久,像他父亲一样,读书填词是高手,行军打仗却是从无实践。率领部队赶赴剑门的时候,他居然没忘了随军带上数十名姬妾和伶人,以供娱乐。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玄喆的生年,无法知道此次出兵时候太子的年龄,但只比孟昶小八岁的赵匡胤,长子赵德芳已经15岁,只要孟昶不是晚婚晚育,那么玄喆此时大约就是23岁。23岁的赵匡胤正千里走单骑,奔走在故友的白眼里,而23岁的太子玄喆却要领兵抗击王全斌的虎狼之师。

听闻娇贵的太子居然出兵打仗了,可忙坏了宫里宫外,民谣云:

听说那太子要出京,

忙坏了东宫和西宫。

东宫娘娘烙大饼,

西宫娘娘剥大葱。

老百姓也纷纷从家里出来看热闹,想一睹太子军阵容,因为他们听说太子带了很多美女、歌手、乐器,好像不是去打仗救国,而是去剑门搞慰问演出,甚至连军旗都是用名贵的蜀锦织成的——百姓自然好奇,你一辈子能有几次机会看到这么名贵的军旗。不过出兵之时刚好下雨,花花公子玄喆怕把旗子淋坏,命人将其全部取下,天晴之后重新挂上,围观的百姓却笑翻了天,因为旗子全都挂反了。

这样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所以当他们一路载歌载舞走出120公里赶到绵州(今四川绵阳)的时候,噩耗传来,剑门已经被王全斌拿下,太子果断发出出兵之后的第一道军令,全军迅速撤回成都。

回程途中,他们还焚毁了一切可燃之物,一丝一毫也不留给宋军。

穿上赵匡胤刚从身上脱下来还带着体温的貂皮衣帽,王全斌心里的温暖甚至远大于貂皮带给身体的温暖,作战更加勇敢,全力追击已经逃往剑门的王昭远,攻占益光(今四川昭化)。王全斌停了下来,打算和众人研究一下进取方案,因为当初攻打葭萌关,已经让他们心有余悸,而剑门关更难击破。

这时俘虏牟进主动上前献计,益光东面又有一条可渡江直通剑门的小路,名叫来苏。

王全斌很奇怪,为什么要用“又”呢。

他想到七百年前邓艾走小路击败了姜维,十年前赵匡胤抄小路击败了皇甫晖,前几天自己抄小路越过了葭萌关,王全斌感叹,难道离开了小路,就没办法进取了吗。一声叹息,就要率军走上来苏道。

麾下一个叫康延泽的军士赶紧制止,说元帅,不可。

王全斌奇怪地问他,难道你还有更妙的计策。

康延泽说,蜀军数战数败,士气低落,早被咱们已吓破了胆,不堪一击。只要分兵一部经来苏小路进军,绕至剑门之南,突然出现其背后,急攻而下,剑门便会不攻自破。来苏小道,宛如羊肠,您以主将身份亲自钻进这么一条小道,恐怕不妥,我看派个偏将过去就足够摆平。

王全斌觉得有理,于是再派史延德出马,果然大功告成。守剑门的蜀军正据险自傲,见宋军沿来苏小路而来,造浮桥渡江,赶忙弃寨而逃。主帅诸葛昭远闻知宋军来攻,仅留小部兵力坚守剑门,自率大军退守汉源坡(今剑阁东北30里)。伟大的牛皮家王昭远,当初出师之日扬言击败宋军只是易如反掌,可如今在宋军追进汉源的时候竟然突然躺在行军牙床上起不来(“据胡床不能起”),《宋史通俗演义》的作者蔡东藩行文至此相当搞笑,他问王昭远:铁如意拿不动么?

都监赵崇韬在随后的汉源保卫战中表现倒是英勇,积极布阵,亲自迎战,甚至亲手斩杀很多宋军,可是仍然改变不了兵败被俘的命运,宋军清理战场,却发现王昭远又不见了。原来刚刚还躺着起不来的王昭远,惊闻城破,不知道哪里生出来的力气,竟然脱下甲胄,逃到东川(今四川三台)。不久之后宋军在东川一个农民房里抓到了王昭远,被抓之时他双眼红肿,显然刚刚哭得很伤心,嘴里吟着罗隐的一句诗:运去英雄不自由。

想必是王昭远神经太过紧张,未能记忆全诗,徒步帮他翻了一下书,附录全篇至此,罗隐《筹笔驿》: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不知躲在民房里的王昭远,有没有想到不久之前还推荐孟昶听听阿妹所唱“听,海哭的声音”,顺便想想秋风萧瑟的五丈原上的诸葛亮,灯尽油枯之时,可曾发出“时来运去”的叹息?

剑门既破,成都也就无险可守,区区260公里的路程,对士气正旺的王全斌来说已经如在眼前。于是三万大军迅速南下,沿着如今京昆高速,直扑后蜀都城。

与王全斌率领的三万北路军一路上披荆斩棘,跋山涉水,艰难程度堪比王子翻雪山、过大河、斩巨龙才能见到梦想中的公主相比,从归州溯长江而上西进四川的刘光义军显得从容而淡定。

因为他们只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打了一场歼灭战,随后万(今重庆万县)、施(今湖北恩施)、开(今重庆开县)、忠(今重庆忠县)、遂(今四川遂宁)州的蜀国刺史全部开城投降,场面如同当年柴荣率兵北上,兵不血刃拿下三州两关。

就像王全斌在攻打兴州之前先拔掉城外乾渠渡、万仞寨一众山寨一样,进入夔州之前,刘光义军很快拔掉松木、三会、巫山等寨,斩蜀军陆军5000余人,水军6000余人,俘1200余人,夺取战船200余艘,大军直达夔州城外三十里。

此时的夔州守将,正是孟昶寄予厚望的昭武节度使高彦俦。

当初在孟昶的母亲发出对韩保正“皆世禄之子,素不知兵,一旦边疆警急,此辈有何智略以御敌”的评价之后,又评价高彦俦说,他“是尔父故人,秉心忠实,多所经练,此可委任。”可惜千载之后,再精准的评价,也只是《宋史·西蜀世家》中寥寥数语而已。

“秉心忠实”的高彦俦在夔州城外架浮桥锁江,桥上设敌棚三重,江边架上大炮,堵死了长江通道,然后告诉监军武守谦:敌人长途跋涉,肯定想速战速决,咱们有主场之利,应该坚守壁垒,等他们耗不下去了,自然罢兵。

监军武守谦的意见刚好相反,既然他们远道而来,必是疲惫之师,咱们以逸待劳,还不主动出击,岂不是示弱于人,于是领军出击。

而此时停在三十里外的刘光义,正从兜里摸出一个东西。

不是巡航导弹的按钮,而是出兵之前赵匡胤特意画给他的一幅地图,太祖曾指着夔州告诉他:溯江而上到了这里,不要坐船强攻,先用步兵和骑兵抢夺浮桥,把他们打退,再水陆并进夹攻。

刘光义依计而行,大败武守谦所率主动出击的千人兵马,杀入夔州城,武守谦落荒而逃,在猪头铺被打得像个猪头。

有一个故事说七仙女湖中洗澡,八戒干着急看不到,只见唐僧严肃地朝湖面喊:施主,小心鳄鱼啊!于是七仙女一丝不挂飞奔上岸。此时的八戒发出与攻入夔州之后的刘光义一样的感叹:领导的智商无法超越啊!

高彦俦还没来得及出城,武守谦就已兵败,宋军已经杀入。高彦俦奋力抵抗,多处受伤,身边人溃散逃开,高彦俦回到官府,判官罗济劝他单骑回成都,高彦俦凄然摇头:“我以前没能守住天水,现在又丢了夔州,有什么脸面去见蜀地的老百姓!”罗济又劝他投降,高彦俦说:“我家老小百口都在成都,如果我投降了,怎对得起家人!”

当年周世宗派王景崇、向训进攻后蜀东北四州的时候,镇守秦州(今甘肃天水)的正是高彦俦,交战不久,秦州就被攻破,后蜀北方防御体系几近崩溃,现在蜀国东边门户又被打通,高彦俦自感愧对蜀主。

于是解下符印交给罗济,让他自作打算,然后反扣房门,对西北拜了几拜,点火****。

徒步深感凄然。宋朝建国区区五年,已经有三个****的了。难道见宋太祖曾经颁发禁止火葬的诏令,于是故意跟他作对?

刘光义同样感到凄然,所以进城之后从灰烬里找出高彦俦的残骨,以礼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