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考虑到产生非零成本的可能性,对这些结论就要有些修正。只要没有(金钱的或工艺的)规模上的外部经济使得每家厂商的成本与别家大小无关,惟一的变动只是个体与集体利益存在抵触的范围增大了些,两种临界弹性的数量也各有些增大(只有在边际成本是负的情况下,两者才都有所减少),两种临界弹性之间的比率仍然是K。但如果有了任何一种(正的或负的)外部经济,则这种比率就会呈现多种多样的情况。如外部经济是正向并达到足够的规模,还可以想象这时的理想(垄断)产量,将会超过竞争下所达的产量。
在图9-2考察(边际成本是零)的条件下,我们可以观察到:即使售卖者认为的理想产量能够达到事先的预期,它也总是不稳定的,因为这是一种以对该商品需求弹性是1为条件的理想产量。但使用类似上面的推论可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总销量对某个售卖者的增量的比率是K,则这个特定的人销售的需求弹性就是,扩大产量将对此人有利。再者,除非我们所论的是一种垄断,否则,在其它情况相同时每个售卖者,遇到大于1的需求弹性,就会被诱使扩大产量。只有个别售卖者确信要是自己扩大销售旁人也将这样干,仅有的一般例外情况才会发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行动可能使售价减到连他本人也会受到损失(有破坏市场的危险)的程度。
只要没有外部经济,也没有外部不经济,当边际成本不是零的时候,我们关于理想必然不稳定的结论,(看下文第四节可知)也将继续有效而无须修正。但是如果存在达到足够大程度的外部经济,就可以想象到,假使没有新的售卖者能参加进来,理想产量就会证明是稳定的。
我现在假定有一群售卖者决定联合起来,一致同意建立理想的销售量。假使有相当不错的信息,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说,这种垄断的集体组织将比在竞争情况下做得更好。但这样的安排还可能被证明不够稳定,即使所有的售卖者都按照理想行动,某一个售卖者偏离理想状态仍可能对他有利。我们还会遇到另一种似是而非的情况——这里有一种同其它任何已知的产量比较起来可以使每个销售增加利润的产量,任何一个销售者以偏离理想的方式来改变销售是有利可图的。因为任何售卖者如果能够很快地在其他销售者作出反应前降低价格,(这样做好像是为了缓和竞争者,免得完全毁坏市场)就会获得大量的(暂时的)增售量,他这样去干显然会给他带来利益。
通过对收入作适当的再分配,总可能贿赂一个售卖者不去改变他的产量,使集体的所有成员都有或多或少地通过背叛而获得利润的可能。不过,要集体同时贿赂每一个成员,显然是不可能的。
让我们假定有五个销售者,每人生产(图9-1)理想产量ob的五分之一。如果有一个销售者按价格og销售产品,比别人提出的售价oh低了一定数量gh,他的销售从ab跳跃到oc,利润也从abji跳跃到ocdg。由于假设总的初始利润objh大于他的利润ocdg,这就能够利诱他避免这种行为。再者,回复到理想状态还能够使别的售卖者都有相对的利润,这是由于在新的销售情况下他们的利润都是零。但是,由于这五个人中每人都可以按指出的方式进行活动,对他们都须同时进行这样的利诱,由于总的潜在利润必须大于集体最大可能的利润objh,即每人潜在的利润大于垄断利润的五分之一,这种普遍的利诱便不可能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垄断的联合和勾结起来的商业集体(像上面已经讲过的)有很强烈的不稳定因素,这似乎是经验得出的结论。
我在这里不加评论地插入另一个取材于《货币论》的应用外部经济论的说明。凯恩斯在这里讨论的,是成员银行对中央银行借款控制手段的“银行利率”的效果提出的问题:
“我们假设有一家中央银行和公众并不直接发生业务关系,只与会员银行有往来,假设这些会员银行经过合并过程最后变为一家。再假设这家会员银行总是按照不时地由中央银行决定并公布的正式银行利率向中央银行自由贴现它的票据,但必须在中央银行保留大约百分之十的存款余额……假定中央银行不采用‘分开市场政策’,而只靠改变银行利率,将根据什么来决定会员银行的贴现额从而也同时决定中央银行的预付额呢?
“……既然没有必要所有的业务中使用支票,那我们假定百分之十是用现金进行交易,因而使新预付款有百分之十提取的现金不再作为存款返回。这表示该银行大约可以完全地担负它向中央银行新增的贴现额的51/4倍,结果所增加的存款也大约是43/4倍。只要该银行可以按照……(有利的)利率继续贷款和投资,就显然是累进不已……越多越好……”
“……为制止会员银行贴现而提高的银行利率,将会成为另外一种刺激促使它这么做……”
“在实际上,用什么办法来阻止这种内在的趋势呢?”
“事实上应该在很多会员银行寻找答案。在我们假想的例子中,我们假定只有一家会员银行,它的超额贷款除去票据流通中的增加额,都以超额存款的方式返回银行。”
“……一家银行按照高于市场利率的成本向中央银行请求贷款,付出了信用扩张的全部成本,但收获的只是一部分利润,或许只是一小部分的利润。
“但还须进步考虑——这也许会比基于上述的严格计算所应有的影响更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是,只要市场利率低于官方利率,一家希望增加储备余额的银行最好向其它银行偷偷拆借准备余额显然是有利的,而不是亲自去向储备银行借款。”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在有许多会员银行的时候,以显著高于市场利率的银行率去向中央银行借同样的贷款的情况差不多不会发生;否则,除非整个会员银行有一种蓄意的协议,要采取一致的行动来反对中央银行的意愿……”
附 录
一般的需求“临界弹性”限定了一种范围,在此范围以外,个体将在自利心的驱使下增进集体的福利。这种一般的需求“临界弹性”可以如下求得:
设个体扩大一定产量所取得的获利用Gi表示,相应集体的用Gg表示;再设
q和Q分别表示个体和集体的初始产量;设
c和C分别是个体和集体扩大产量的边际成本;设
p是初始价格;最后设
e是对该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
于是,如果KQ=q,0<K<1,
我们就有Gi=-c=p+q-c=p+KQ-c
=p(1-)-c [1]
这是由于只有该个体扩大产量,故dq=dQ
同理,
Gg=-c=p(1-)-c [2]
从式[1]可得
(Gi0),当(e) [3]
同理,从式[2]可得
(Gg0),当(e) (4)
但如果C=c,也就是规模上没有外部经济也没有外部不经济的时候,由式[1]和式[2]就得出
Gi=Gg (5)
因此如果
e<)
我们从式[3]和(5)即得 0>Gi>Gg
那么个体和集体都削减产量是有利的。同理,如果
e>)
我们从式(4)和(5)即得
0>Gg>Gi
增产就有利了。
在c=C=0的时候,这些e的“临界值”就变化为1和K
要注意,当C=c时,理想产量必然不稳定,这是由于在理想产量下,集体的利润达到最值,也就是Gg=0与式(5)相比较,我们就得到Gi>0,因此每个售卖者都扩大销售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