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箭三雕的效果有几人可以做到?而又有谁能否定他的机智?
莎士比亚在其著作《第十二夜》中,让主人公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因为他很聪明,才能装出糊涂人来。彻底成为糊涂人,要有足够的智慧。”特殊场景中的假装糊涂其实是一种机智的应变。
在交往中,往往由于对方提出的问题比较敏感,或者涉及某种“隐私”不好回答,然而,面对客人又不能不答,那些高明人就会用假装糊涂来给以回答。如: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一个怪问题:“京城共有多少人?”刘墉虽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两人?”乾隆又问:“今天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听了大笑,深以为然。确实,刘墉的回答极妙。因为皇上发问,不回答不行;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侃,这才急中生智,趣对皇上。
这就是高明人的所问非所答。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外交场合常常碰到。如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曾准确地击落过一架入侵我国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在一次引人关注的记者招待会上,曾有一位外国记者就此询问陈毅外长:“请问外长先生,你们是用何种武器击落如此先进高空侦察机的?”显然,这是军事秘密,不能公开回答,但如不回答又会使提问者尴尬,陈毅就势举了举自己手中的拐杖,说:“就是用这玩艺儿捅下来的。”说着还做了个往上捅的动作。自然,此举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生活中还有一种高明便是变音调的运用。如玩笑中有人说:“我是你老子。”意思是我是你爸爸。而回答者则说:“你是我老‘子’呀。”他把“子”字的语音加重了。意思是你是我的小儿子。因为在北方,小儿子、小姑娘有被称为“老姑娘、老儿子”的习惯,就像第一个儿子称为大儿子一样是一种习惯。所以不同语音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截然相反的概念。另外,还有一种用打岔的形式的,如:一个说:“你好像个猪。”另一个回答:“什么,我像你叔?”
其实不管闪烁其辞也好,所答非所问也好,还是打岔串音也好,其目的都一样,就是避重就轻。但这几种方法的共性就一个,那就是假装糊涂。因为只有假装糊涂才能闪烁其辞,只有假装糊涂才能所答非所问,同样也只有假装糊涂才能打岔,才能显现出你智谋的广博处事的高明。
不要小看了糊涂人,不要大看了聪明人。
5.糊涂为自保之良策
佛陀揭示,“菩萨道”的真谛就是“无我”。而无我的前提就是无相,不执著于任何事物,并且不执著于修炼,聪明地看清周遭的一切总会有损,不如糊涂一点,才能少惹是非,保全自己。“自作聪明的先知,被上帝灭口。”糊涂一点才是长久之计。
明朝张晏鸟崃任滑县县令时,有两名江洋大盗任敬、高章来到县城,冒充锦衣卫(特务组织)拜见张公,并且凑近张公耳边说:“朝廷有令,要公开处理有关耿随朝的事情。”
原来当时有位滑县人耿随朝,担任户政的科员,主管草场,因为发生火灾,朝廷下令羁押在刑部的监牢里。张公听到此事,更加相信两人的身份。任敬于是拉着张公的手,高章拥着张公的背,一起进入室内坐在炕上。任敬摸着鬓角胡须,笑着说:“张公不认识我吧!我是霸上来的朋友,要向张公借用公库里面的金子。”于是二人取出匕首,架在张公的脖子上。这时稍有差池,命就难保了,张公抑制住内心的紧张,??起眼睛,装出害怕的样子替强盗分析说:“你们不是为了报仇,我也不会因为财物牺牲性命。你们这样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如果被别人发现,对你们可相当不利!”两个强盗大为得意,觉得这老头儿是被吓糊涂了,竟为他们盘算起来。
张公又进一步说:“公库的金子有人看管,容易被发觉,对你们不利。最好的办法是,我向县里的有钱人借贷,这样你们可以安然无事,也不至于连累了我的官职,岂不两全其美。”
两个强盗听了更加赞同张公的办法。就这样,张县令不露声色地稳住了强盗,并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与合作,同时一条计谋酝酿成熟。
张县令传令要一个办事机灵的属下刘相前来,刘相到后,张公假意说:“我不幸发生意外,如果被抓去,会很快被处死。这两位是锦衣卫,他们不想抓我,我很感激他们,想拿5000两黄金当他们的谢仪,以表心意。”
刘相听了,目瞪口呆,说:“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钱?”
张公皱着眉头说:“我常看到你们县里的人,很有钱而且急公好义,我请你替我向他们借。”
于是拿出笔来,一共写了9个人的名字,而且写上向某人借若干两,凑在一起,正好数量符合。但他所写的这9个人,实际上都是本地精通武术的勇士。
刘相看了以后,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名单上列出的9个人,一个个穿着华丽的衣服,像富贵人家的子弟,手里捧着用纸包着的铁器,先后来到门口,假装说:“张公要借的金子都拿来了,因为时间太紧迫,没有凑足所要的数目,实在过意不去。”一边说,一边装出哀求恳免的样子。
两位强盗听说金子到了,又看到这些人果然都像有钱人的样子,就很高兴地说:“张公真的不骗我们。”
张县令趁两个强盗查看金子的空当,急忙脱身,并大喊抓贼,于是这9个武士,一拥而上,两个强盗猝不及防,其中一个被抓,另一个自杀身亡。
张县令遇事从容镇定,不动声色诱盗贼上当,糊涂装得多么彻底!既保全了身家性命、公家钱财,又擒获了强盗。
能够做到“明知故昧”,绝非易事,如果没有高度涵养,斤斤计较,是断乎不行的。古人有“骂如不闻”、“看如不见”的涵养,既避免了是非,又更利于扫平成功的路障。
懂得了糊涂的学问,就会知道自己的意见并不总是那么绝对,就能更虚心地对待不同意见。泰山不让寸土而成其大,江河不捐细流而就其深。懂得了糊涂的学问,就知道了自己能力的局限,你所不能驾驭的,就不要忙于去驾驭;你所不能把握的,就不会急于去把握;你所不能强求的,就不会勉强。而是将自己的精力更专注地投入一个有限的范围,做你擅做的事,精益求精,成为某一行业的行家里手。懂得了糊涂的学问,你就知道了对宠辱誉毁的看法不能那么绝对,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不能看得很重。这不但增强了耐受挫折的韧性,又能养成心如止水、宠辱不惊的持重。
藏巧于拙、藏智于痴才能不被人攻击。
6.心清而形浊
某日,一队裸体的婆罗门和一群佛教出家人,结伴而行。半路上,一位年轻僧人目睹婆罗门赤身裸体,不禁在大家面前扑哧笑了起来:“不穿衣服,赤身裸体,简直不知羞耻。”
不料,在婆罗门群里,有一人稍懂佛教,听了年轻和尚的讥笑,也不甘示弱,便慢条斯理地对他说:“和尚,你穿起袈裟,便是出家的标志,怎可嘲笑和轻视别人呢?外表出家,并不代表一定断绝了烦恼,倘若不能断烦恼,脱离生死的流转,以后还不是跟我们一样赤身裸体?这样,你怎能笑别人不穿衣服呢?现在,你在生死大海上浮沉,等于脱拉树的花,随着风飘东飘西一样;又像被灰土覆盖的火,烦恼的火焰正在你内心燃烧着,将来也不知会投生到哪个恶道里,你应该嘲笑自己,哪有闲情讥笑别人呢?显然,你缺乏惭愧心。看你的样子,不像是已经斩断烦恼,或已证悟的人。倘若是真有惭愧心,便没有邪见,也没有恶觉,只有这样才不敢讥笑别人。”
年轻和尚被婆罗门教训一顿,哑口无言。
可见,讥笑别人的人不见得觉悟聪明,形似痴癫的人不见得愚蠢呆傻,佛法教育人们应不执于外相,而应善修己心。那些真正的聪明人,常常被人看做是愚痴,却不知他们的心比任何一个人都清醒。入世的大智者正是如此。
曹操击败吕布,夺取了徐州,刘备因自己势单力薄,只好隐藏下自己独展宏图的宿愿,暂时依附于曹操。
曹操原本对刘备不放心,消灭吕布后,让车胄镇守徐州,把刘、关、张一同带回许都。既然归顺于他,也就得给些甜头,于是曹操带刘备进见献帝,论起辈分,刘备还是献帝的叔叔,所以后来人家叫他“刘皇叔”。刘备原先就是豫州牧,这次曹操又荐举他当上了左将军。曹操为了拉拢刘备,对他厚礼相待,出门时同车而行,在府中同席而坐。一般人受到如此的礼遇,应该高兴,刘备却恰恰相反。曹操越看重他,他越害怕,怕曹操知道自己胸怀大志而容不下他。更怕“衣带诏”事发。原来,献帝想摆脱曹操的控制,写了一道讨灭曹操的诏书,让董承的女儿董贵人缝在一条衣带中,连一件锦袍一起赐给董承。
董承得到这条“衣带诏”,就联合了种辑、吴子兰、王服和刘备结成灭曹的联盟。因为此事关系重大,一点儿风也不能透漏。
于是,刘备装起糊涂,在后花园种起菜来,连关羽、张飞都摸不透大哥为什么变得这么窝囊。
一天,刘备正在后园浇水种菜,许褚、张辽未经通报就闯进后园,说曹操有请,马上就去。当时关羽、张飞正对刘备那种悠闲自得的行为不满,一块儿出城练习射箭去了。刘备只得孤身一人去见曹操,刘备心中忐忑不安:难道董承之谋露了馅!因为心里有鬼,所以越发紧张。曹操见了他,劈头就是一句:“您在家里干的好事呀!”刘备觉得脸上的肉都僵了,两条腿直发抖,吓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幸好曹操长叹了一口气后,又冒出一句:“种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刘备这才知道曹操所说的“好事”不是指谋反,提到嗓子眼的那颗心才暂时放了下来。曹操拉着刘备的手,一直走到后花园。曹操指着园中尚未成熟的青梅果子,对刘备讲起前不久征讨张绣时发生的“望梅止渴”的故事来:“征途中酷暑难忍,将士们口干舌燥,我就用马鞭遥指着前方一片树林说,前边有一片梅林,梅果青青,可以止渴了。将士们一听‘梅果青青’,不觉人人牙酸流涎,嗓子一时竟不渴。今天,我看到这后园的青梅,不由得想起旧事,特地请您来赏梅饮酒。”刘备此时仍是惊魂未定,虽是心不在焉,却还是故作认真地听着。
六月的天,孩儿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大晴的天空,现在却涌起团团乌云,急风吹得梅树刷刷地响,常言“风是雨的头”,曹操忙拉上刘备躲到小亭子里。刘备这才发现,亭中已经备好一盘青青梅果,一壶刚刚煮好的酒,知道是曹操早有准备。二人对面坐下,开怀畅饮,天南地北闲聊起天来。
曹操为什么单单要请刘备来喝酒呢?原来他也是想趁酒后话多的时候,探测刘备的真心,看他是不是也像自己一样,有不甘人下、称王称霸的雄心。当酒喝得正来劲的时候,曹操发话了:“玄德,您久历四方,见多识广,请问,谁称得上是当今的英雄?”刘备没有提防曹操突然谈这个主题,一时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搪塞道:“我哪配谈论英雄呢?”可是曹操抓住这个话题不放,又补充一句:“即便不认识,也听别人说过吧!”刘备见曹操一定要自己说个究竟,心里已对曹操的用意猜出八九分。于是开始装糊涂了,他略一思索说:“淮南的袁术,曾经称帝,可以算作英雄吧!”曹操一笑说:“他呀,不过是坟中的枯骨,我这就要消灭他!”刘备又说:“河北的袁绍,出身高贵,门生故吏满天下,现在盘踞四个州,谋士多,武将勇,可以算作英雄吧!”曹操又笑了笑说:“袁绍外表很厉害,胆子却很小;虽然善于谋划,关键时刻却犹豫不决。这种干大事怕危险、见小利不要命的人,可算不得英雄。”刘备又说:“刘表坐镇荆州,被列为‘八俊’之首,可以算作英雄吗?”曹操不屑地说:“刘表徒有虚名而已,也不能算英雄!”刘备接着说:“孙策血气方刚,已经成为江东领袖,是英雄吧!”曹操摇摇头说:“孙策是凭借他父亲孙坚的名望,算不得英雄。”刘备又说:“那益州的刘璋能算英雄吗?”曹操摆摆手说:“刘璋只仗着自己是汉家宗室,不过是个看家狗罢了,怎么配称英雄呢?”刘备见这些割据一方的大军阀都不在曹操眼里,只得说:“那么像汉中张鲁、西凉韩遂、马腾这些人呢?”曹操一听刘备说出的尽是一些二流的名字,禁不住拍手大笑说:“这些碌碌的小辈,何足挂齿呀!”刘备只得摇摇头说:“除了这些人,刘备我孤陋寡闻,可实在不知道还有谁配称英雄了。”
曹操停住笑声,盯着刘备说:“英雄,就是要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所谓大志,志在吞吐天地;所谓良谋,谋能包藏宇宙。”说罢,他仔细观察刘备的反应。刘备佯??不知,故意问道:“请问,谁能当得起这样的英雄呢?”曹操用手指指刘备,又点点自己,神秘地说:“现在天下称得起英雄的,只有你和我呀!”一听这话,刘备不由得心中一震,吓得手一松,筷子掉到了地下。此时,恰巧闪电一亮牵出一串震耳欲聋的霹雳,轰隆隆炸得天都要裂了。刘备弯腰拾起筷子,缓缓地说:“天威真是厉害,这响雷几乎把我吓坏了!”曹操通过对世之英雄的一番议论,观察到刘备闻雷时丢掉筷子的情景,曹操还真以为刘备不但是个目光不够远大之人,而且是让惊雷震掉了筷子的胆小鬼,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自此,对刘备的戒备也就松弛了许多,最终使刘备寻得脱身到徐州的机会。
刘备正是一味装呆作痴,隐真示假,行韬晦之计,给曹操造成一种假象,使自己的利益在假象中得以保护。
老子说:“鱼不能脱离深渊,这样才能受到保全,国家精良的先进武器不能随便展示给人们。”
人只有在心中清楚而形似糊涂时才能养精蓄锐,一鸣惊人。
心清而形浊,可以养精蓄锐,待时而发。
7.智识点亮人生
佛说:“无明,亦就是无知、不知。一般人都以为自己最有知;所知很少,却以为很多;只知道一部分,却以为全部皆知。所以,每个人应该知道自己是给无明包围着的,应该寻求知,亦就是寻求‘明’。”
应该说,人们最大的无知就是对世界和人生真相的无知,佛说“一般人,是给无明包围着的。”其实主要是指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看清世界和人生本相,只懂得关于世界和人生的一些皮毛知识,便觉得自己相当渊博了,便觉得可以应付生活了。其实这些人过的都是一种朦胧或糊涂的生活,因为对本相的无知是最大的无知、最大的无明。
要想消除无知,就得学习和修炼,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习和修炼能力。只要很好地学习和修炼,你就能够获得各种你需要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取得进步。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就是一个像佛陀所说的孜孜不倦“寻求知,寻求明”,升华智慧,并最终洞悉了世界和人生真相的人。
老子堪称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人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了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孩子。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而老聃刻苦求学的精神也让商容吃惊和赞赏。
有一天,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
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