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说心得
14253500000040

第40章 悟清悟浊:糊涂的活着比清醒时更快乐(3)

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

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

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其家中其他人,其他人也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有一天,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

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

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再问家中其他人,其他人也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尽。今来辞行,不是老夫教授无终,也不是聃儿学习不勤奋。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是很困难的。聃儿是一个志远图宏的孩子,咱们相邑这个地方偏僻闭塞,若想使孩子更上层楼,需让他进入周都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是天下的圣地,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

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

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

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入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悲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表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后来老子西行时著《道德经》,成为千古名著。

老子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看清世界和人生本相的第一人,而他的智慧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深的地步,全在于他那种苦学苦修的精神。我们来看这个“智”字,“日”有所“知”为“智”。智能是人生的导航,汲取知识是智能的开始,有了这种智能方能看清世事。

佛教认为:知识是一种世智辩聪,是向外求得的;智能是向仙发掘,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在为学处事上,知识学问并不能解决问题,惟有心量开阔才能开发智能,惟有智能才能判断正邪、转迷为悟,才能真正洞悉世界和人生的真相,使人成为一个有“明”者。

智慧和知识可以让你看清眼睛看不到的事物。

8.于细处看清世人

你要看清世人就必须以敏锐的观察力与良好的判断力穿透对方表面的慎重与矜持。要测度他人,需要有极强的判断能力。这是人生中至关微妙的事情。辨别金属可听其音,辨别人可听其言。言辞能透露人的品格,行为能透露人的东西则更多。在这方面欲有所获,需要极其小心谨慎、深刻的观察和鉴别能力。

古代,聪明的禅师有很多弟子,有一天,禅院的东西被偷了,所有的弟子都否认是自己偷的。为了弄清事实真相,禅师将弟子们召集到一起,发给每人一根同样长的木棍,说:“你们把自己的木棍保管好,明天早上拿给我,偷东西的人的木棍会比别人的长出一寸来。”

偷东西的弟子怕被发现,夜里悄悄地把自己的木棍锯掉了一截。

第二天,大家把木棍都拿了出来,偷东西的弟子一看,只有自己的木棍比别人的短一截。他羞愧地哭了。

禅师利用一个小特征就可以判断出真正的贼。这是禅师的聪明之处。俗界的众生同样可以以此为鉴,来看清世人的内心世界。

魏文侯手下有员将领叫乐羊。有一次乐羊领兵去攻打中山国。这时,恰恰乐羊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国王就把他儿子给煮了,还派人给乐羊送来一盆人肉汤。乐羊悲愤已极但并不气馁,毫不动摇,他竟然坐在帐幕下喝干了一杯用儿子的肉煮成的汤。

魏文侯知道后,对堵师赞夸奖说:“乐羊为了我,吃下他亲生儿子的肉,可见,他对我是何等的忠诚啊!”堵师赞回答说:“一个人连儿子的肉都敢吃,那么,这世上还有谁他不敢吃呢?”

乐羊打败了中山国,凯旋归来时,魏文侯奖赏了他的功劳。但是,从这开始,总是时时怀疑他对自己的忠心。

魏文侯这样做不无道理,乐羊的自制力过于吓人,非老谋深算之人不能为之。堵师赞的说法更有道理,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以小见大,有着惊人的内在一致性。

依据此“行为内在一致性”原理,领导者可以以下面办法鉴定某些言行的真正内涵:

(1)你可以发现,论断他人的人,往往有狡诈的心机,当邪恶压迫着一个人,对他来说,处理他???的过错,是较轻而易举的。就因为这样,那些说你活该的人,他的咒骂,等于是允许邪恶在他自身的存在。当一个阿拉伯妓女改过自新了一夜,她要求警察逮捕所有的妓女。这种女人的心越是狠毒,她就越易于对准她的同伴。

(2)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从一个人的言谈,就足以知悉他的心意与情绪,但是,若对方口是心非,就令人猜疑了。这种人往往将意识里的冲动与欲望以及所处环境的刺激,修饰伪装后,以反语表达出来,令人摸不清实情。

例如,偶遇个性不投的朋友,往往投出社交辞令客套邀约:“哎呀,哪天到舍下坐坐嘛!”其实心里的本意可能是:“糟糕,又遇上了,赶紧开溜为妙!”这种与本意相反的行为,往往造成内心的不安与恐惧,为求自我安慰,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因循成习。

(3)爱发牢骚是一种不能言传的骄傲和自大,不满意他人在某方面超越自己。如“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牢骚。发牢骚者大多自视清高,当现实中无法保持他们这种优越地位时,就借发牢骚来宣泄。

(4)恶意责备的人多半是想满足自己的支配欲望和自尊心。他们常爱抓住别人的毛病小题大作,横加指责,这种人对他人尖酸刻薄,自尊心较强,具有支配他人的欲望。

(5)说话好诉诸传统的人大多思想保守。这种人不管什么新事物一出现,都好用传统的东西作为评价标准。这类人多数是经验主义者,其思想保守、僵化,也表明了其顽固不化的心理。

(6)说话好看风使舵的人大多无原则性。在生活中,许多人说话时是以听话对象为转移的。他们自己没有一定的主见,完全是“看人下菜”。契诃夫称这种人为“变色龙”,他通过同名小说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活画出了这种人看风使舵的嘴脸。这种人真理没个准儿,如果有必要,他们可以朝令夕改,食言而肥。

(7)说话暖昧的人大多数喜欢迎合他人。这种人说同一句话既可作这样解释,又可作那样解释,含糊其辞,这种人处世较为圆滑。

(8)经常对他人评头品足,论长道短,说明他嫉妒心重,心胸狭窄,人缘不好,心中孤独。如果他对诸如别人不跟他打招呼之类的小问题耿耿于怀,说明他在自尊心上受挫,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有些人常以领导的过失或无能为话题,则表明他自己有想出人头地,取而代之的愿望。

(9)有人在说话时极力避开某个话题,这说明他在这方面有隐衷,或者在这方面有强烈的欲望。比如当一个人的心中对金钱、权力或某异性怀强烈的欲望时,很怕被别人识破,于是就故意避开这个话题以掩饰自己的真实用意。

(10)与你话家常多半是对方看不出你的真意。交谈时,对方先是与你谈一些家常话,这表示他想了解你的实力,侦知你的本意,试探你的态度,然后好转入正题。这种人是很有心机的谈话对手,值得好好对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做一个智者,清楚地看清他人,就该学会见微知著。这样才不至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傻瓜。

真正可以暴露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是一些微小的动作或短小的言辞。

9.一半清醒一半醉

南北朝时,有个叫徐明的家伙领兵造反,经过乌镇,烧杀抢掠,百姓逃亡一空。

性空禅师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决定亲自进入徐明大营为民请命。

到了大营的时候,那个徐明正在杀人取乐,见了性空就大声喝道:“什么人?到什么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