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15046000000003

第3章 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1)

顾应存

邓小平立足于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结合世界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和中国的国情,第一次科学和系统地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邓小平的全球化视野与现代开放观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阶段,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从国际分工来看,由于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的发展,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分工、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工业分工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传统的在经济结构相似、技术水平相近的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则发展缓慢,传统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形式受到了削弱,在各个工业国之间的分工中占主导地位的各个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逐步让位于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且部门内部的分工越来越多地跨越国界,形成国际间的部门内部分工。加之随着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出现了世界性的分工。国际分工既有垂直型分工,也有水平型和混合型分工。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协作与专业化生产,使生产成为直接的国际化生产,生产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生产国际化具体表现为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输出和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蓬勃发展,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合资经营与合作经营广泛兴起;生产、经营管理及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都有极大的发展。从世界市场的发展来看,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的出现和兴起,打破了世界市场由少数帝国主义所主宰的局面,世界市场上剥削与反剥削、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更加激烈。世界市场上制成品、中间产品和技术贸易的比重迅速扩大;以进出口双方互为买卖特征的贸易方式不断发展;以国际贸易规模为主要标志的世界市场容量迅速扩大,世界市场上垄断与反垄断的竞争更加激烈。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来看,随着冷战结束,两极对峙格局趋于松动,旧的殖民体系被打破,社会主义阵营发生裂变,国际政治关系更加复杂,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相互依存性,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相互联合,并进而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这些变化,使得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及国际联合体全面形成了资本、商品、信息、技术、人才在全球自由流动的规模更为宏大了,各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更加增强了。

面对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历史的巨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怎么办?邓小平以全球化的视野观察世界,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因此,强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要对外开放,走向开放的世界,加入、融合到世界性或全球性的潮流中去。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和正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对外开放观给我们昭示了:第一,中国要摆脱贫穷和落后,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开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对外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因此,“闭关自守不行,开放不坚决不行”,“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邓小平认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但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左”的思想的影响,使中国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所以邓小平讲:“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就指出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第二,开放是全方位的,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即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对苏东国家的开放,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开放。“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这就指出了开放范围的世界性。第三,开放要分阶段、分地域地逐步扩展,逐步推进。先建立经济特区,进而开放沿海城市,逐步形成沿海、沿边、沿江直至内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发、开放大格局,使我国能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努力发展自己。这就指出了开放的有序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对外开放重大决策的正确指引下,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走向世界,“引进”程度不断扩大,“走出”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充分证明了对外开放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开放理论的正确性。可以说,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从广阔的世界背景中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开放趋势,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是世界文明发展必然产物的理论的权威,重新把社会主义置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之中,使社会主义真正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这对于当代世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使我们对于当代世界历史中的社会主义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以及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开放性有了全新的深刻认识。邓小平的现代开放观,无疑是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的补充和发展。

二、邓小平的全球化视野与现代发展观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的过程中,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由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全球的两个突出的发展趋势,进而给世界带来两个显著的变化、两个趋势:一是世界各国在经济生活的国际化特别是生产国际化的潮流中增强了发展的整体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二是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由政治、军事实力的竞争转向科技实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与两个趋势相联系,带来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谋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邓小平敏锐地洞察上述趋势和变化,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世界的主题和主旋律。早在1984年5月,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后一个问题在目前十分突出。1985年3月,邓小平又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1988年12月,又强调上述两个问题,并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1994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时再一次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可以说,邓小平从全球战略和全人类的高度来考虑问题、认识问题,明确提出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是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新论断,也为中国人民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的建设事业和确立奋斗目标指出了重要的时代背景。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要目标。在以发展为当代世界的战略问题、核心问题的情况下,中国又该怎么办?邓小平以世界眼光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统一起来,明确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不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之外,中国应当与整个世界的潮流相吻合,中国出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机遇,中国进人了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越发展,世界和平就越有基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就越靠得住。如果中国实现了发展目标,就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指出了一条路。“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

发展,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的发展思想具有丰富的底蕴,他把发展放到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加以考察。邓小平指出:发展就是要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实质就是在世界的现代化潮流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就是努力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就是要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充分认识到中国搞现代化的特殊性,即它不仅仅是一个自觉适应现代化潮流,搞世界性经济的世界化过程,也是一个走自己的路,能动创新,开拓进取,发展自己的特色的民族化过程。发展,就是要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讲,中国要“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