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除了讲究个人能力外,还重视人脉。“朋友多了路好走”已经成为一条众所周知的真理。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友好的人际圈已成为众多青少年必须学习的课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学会换位思考,用宽容和真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宽容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是人际交往的关键,也是人类的美德之一。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摩擦,如果相互激进,互无忍让,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够发展成大的纠纷,伤害彼此的感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宽容。很多青少年觉得宽容是懦弱的表现,这种理解是狭隘的。著名的文学家海尔普斯说,宽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不懂宽容是野蛮人的表现,恰当的宽容则表现了智者的胸怀。宰相肚里能撑船,凡是有大作为的人,无一不是心胸开阔、懂得宽容的人。
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表现为对人的一种忍让和体谅,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类文明的体现。它往往是一颗灵丹妙药,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润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费吹灰之力便化干戈为玉帛,神奇地协调了你的人际交往。
傍晚时分,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坐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于是长老搬走了椅子,站在墙下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终于回来了。他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自己是跳到了长老身上。小和尚知道自己是错上加错,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那天他的“大逆不道”。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翻墙出去游玩,通过刻苦的修炼,最后成了寺院里的住持。
宽容不仅仅是修养促成的智慧,更是品质促成的无价美德。只有心胸开阔的人才会把宽容的智慧应用到生活的点滴中。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死抓着对方的错误不放,不但不利于他改正,反而让彼此的心灵都留下阴影。面对对方的错误,一个宽容的微笑,一个留情面的视若无睹,往往更会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怀着感激的心去改正它。宽容别人不是简单的软弱,而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和艺术。
比如在校园里,青少年来来往往,行为上难免有磕磕碰碰,语言上难免有剑拔弩张,如果双方都没有宽容谦让的美德,很可能一点小事就引发了矛盾激化,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悲剧。如果有一方宽容大度地笑一下,那么这一让步便万里晴空了。
宽容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中国的青少年更有责任把这种传统发扬光大。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一个市场里,有一家中国人的摊位生意非常好,于是引起了其他商贩的嫉妒,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垃圾扫到这家中国摊位的前面,然而这个中国人并没有大发雷霆,他只是宽容地接受了这种充满敌意的行为,依然兴高采烈地做自己的生意。终于有一天,有一个摊位的老板忍不住了,他问道:“你为什么如此懦弱,当大家都把垃圾扫到你面前的时候,你却从来不生气呢?”
中国老板依然和气地说:“在中国,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垃圾越多就代表会赚很多的钱。你看我现在的生意多好,如果我因为这件小事而跟他们打一架,那么不但影响我的心情,也影响我的生意,为什么要做那么愚蠢的事情呢?”这个聪明、智慧又不乏教养的商人因为他的宽容,既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把祖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孔子也教育后人:“处事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步是福。”因此,当别人犯错或者失败的时候,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用宽容去鼓励他人,而不是盛气凌人,这才是为人的美德。
学会宽容不但是给对方留一个退路,也是给自己一个广阔的空间。三国时代的曹植说:“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宽容是成功者必备的美德,青少年要想在未来的征途中有所建树,就不能忽略它的培养。能宽容者,方能治天下。怀有宽容的智慧和美德才能把目光放长远,从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相反,那些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的人反而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因为不懂宽容而失去天下的例子,并从这个反面教材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周宣王时民间出现了“厌弧箕菔,几亡周国”的童谣。于是下大夫左儒派人寻找卖山桑木弓的妇人,并将其妇人处死。然而,周宣王并没有罢休,他不把心思放在如何治国上,反而天天担心王朝会不会灭亡在什么东西上。
他想起几年前曾经令大夫杜伯搜寻山桑木弓、箕草箭袋的误国女子,却许久没有消息,便在早朝上提了出来:“杜伯,几年前曾经下令于你,要你找出厌弧箕菔的妖女,为何许久不曾来报?”
杜伯道:“自从那卖山桑木弓的山民妇女伏诛以后,臣以为童谣已经应验,妖孽已除,便不再前往扰民。”周宣王闻言大怒,大声说道:“扰民?那你是指我的命令吵扰了老百姓了?你这样怠忽王命,分明是有违职守,我今天便是斩了你,也不算冤枉了你!”
杜伯辩解道:“是否扰民,天下人看得清清楚楚,圣人有言,杀一无罪者不祥。那童谣本是市井谣言,可笑我满朝文武莫名其妙,将它当成天仙妙语,我王更因此杀害那无辜的山民妇人。我不愿再行生事,就是不想再伤了无辜之人!”左儒也向宣王进谏道:“杜伯虽然言语多有不逊,罪行却不至于死,请王饶他一命。”
周宣王没有一丝退让,下令杀了左儒和杜伯,而杜伯侥幸逃过一劫,后来周宣王死于杜伯的剑下。
如今,很多青少年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大多出于一些微小的矛盾,然后升级为流血暴力事件,这样的悲剧夺去了当事人的健康,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如果他们懂得忍让,懂得宽容,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又怎么能够让青春的花朵如此迅速地凋谢呢?
尊重他人的本质其实在尊重自己
尊重他人是一个自尊自爱的人所具备的品质,做到尊重他人,同时也能赢得他人对你的尊敬。真正做到尊重他人,首先就是不分对方的身份、地位,给予相同的尊重;有的青少年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不好,他们会尊重校长,尊重老师,尊重成绩好的同学,但是他们却嘲笑那些差生,欺负那些年迈的行乞者……请尊重每一个人,不要通过评估对方的权势而给予不同等级的尊重7,这样的尊重不是真正的尊重,不过是打着“尊重”幌子的“阿谀奉承”罢了。真心地尊重他人,才能换来他人的尊重和拥护。
众所周知,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为了追求自由和独立,他领导美国人民浴血奋战。为什么华盛顿有如此大的号召力,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集合起成千上万的人听从他的指挥?这其中的奥秘就是华盛顿赢得了美国人的信任和敬重。他懂得领导的艺术,懂得尊重他人,尤其是那些低层的劳动人民。
一天,华盛顿身穿没膝的大衣独自一个人走出营房。他所遇到的士兵,没有一个人认出他来。后来他走到了一个地方,那里一个下士正领着手下的士兵修筑街垒。
那位下士把自己的双手插在衣袋里,只是对抬着巨大的石块的士兵们发号施令。尽管下士的喉咙都快要喊破了,士兵们经过多次努力,还是不能把石头放到位置上,士兵们的力气快要用完了,石块眼看着就要滚下来了。
这时,华盛顿疾步上前,用他强劲的臂膀顶住石块。这一援助很及时,石块终于放到了位置上。士兵们转过身,拥抱华盛顿,并表示感谢。华盛顿转身问那个下士说:“你为什么光喊加油却让自己的双手放在衣袋里?”
“你问我?你傻啦!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那下士鼻孔朝天,背着双手,很不以为然地回答说。
华盛顿听到这个下士的回答,不慌不忙地解开自己的大衣纽扣向那个傲气十足的下士露出自己的军服,说:“从衣服上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再抬重东西时,你就叫上我。”那个下士这时才知道自己面前是华盛顿本人,他一下子羞愧到了极点。周围的士兵们忍不住给华盛顿一阵热烈的掌声。
可见,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人人生而平等,我们不能因为一些社会分工而把人的尊严也分为三教九流。每一个人的尊严都是同样的珍贵,所以请尊重每一个人。这一点对于青少年尤其重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青少年正处于求学成长的路程中,更要懂得尊重师长,尊重同窗,尊重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刘邦的左右手之一张良便是这样一个人。
一日,张良在外散步,当他走到一座桥上时,一位老人也走上了桥。他走到张良面前,弯身脱下鞋子,扔到桥下,然后以命令的口气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张良虽然觉得这个老人不该让他去取鞋,可是念在对方是老者,应该尊重他的话,于是谦逊地说:“好吧。”于是,他跑下桥去,捡起了鞋子,再回到桥上来递给老人。
老人没有接鞋,对他说:“小伙子,替老人家我穿上。”张良无奈,心想,好事做到底吧。于是跪在老人身下,帮他穿上了鞋子。老人对他说:“你这年轻人还值得一教,五天之后天亮时,你到桥头和我见面吧。”
五天后,张良准时来到了桥头,然而老人已经在那儿等候了。老人说:“你迟到了,五天后再来吧!”于是老人生气地离开了。过了五天,天才微亮,张良就赶到桥头去,可是那老人还是比他早到了。老人说:“你又迟到了!倘若你有心学东西,五天后再来吧!”
张良并没有放弃,他虽然不肯定老人是否在作弄他,但是他还是决定五天后去探个究竟。到了第五天,张良没有睡觉,半夜就到桥上去等待老人。不久,老人就来了,这次他终于没有再骂这个年轻人:赞许地说道:“不错,这才是虚心拜师的做法啊。”老人从怀里拿出一本《太公兵法》,对张良说:“尊重人者,自重也,将来定有一番作为。这本书你拿回去好好研究,将来必能助你成为国之栋梁。”张良从此潜心研究老人赠与的《太公兵法》,后来他听说汉王刘邦带兵起义,便投靠刘邦,用所学所知辅佐刘邦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军事胜利。刘邦在张良的辅佐下,最后推翻秦朝,建立了汉朝。
尊重带来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拉近人的距离,产生彼此的信任,融化彼此的矛盾,也能够为你营造一个良好的交友氛围。
有个寺院的小和尚,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个农妇发生了争吵,最后两个人互相撕扯起来,结果两个人都把对方的脸给抓破了。后来寺院的其他和尚赶来,把他们劝开,并把受伤的小和尚送回寺院。老法师了解情况后,也没有责备小和尚,只是亲自带着小和尚去给农妇赔礼道歉。
那个农妇接受了小和尚的道歉,也变得知情达理。她在老法师面前说,这个事情都怪自己,不该和来化缘的小和尚争吵直至动手。
相互尊重化解了一场矛盾,老法师和小和尚几乎没怎么解释就得到了农妇的原谅。从农妇家回来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老法师一个没注意,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小和尚扶起法师后,狠狠地朝那块石头踢了几脚。老法师对小和尚说:“石头本来就在原地,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踩上它的,一点儿也不能怪它啊,这次磕绊是自找的,我理应向石头道歉。”小和尚愣了一阵,终于领悟了法师的开导,自责而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我一定注重个人修养,学会尊重他人,宽以待人,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了。”
年轻人大多心浮气躁,忽略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们或许知道机会的重要性,但是却不明白很多机会来自于对人的尊重。以貌取人、根据地位对待人都是对人不尊重的表现。青少年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尊重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当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多找自身的毛病,尊重他人,这样才能换来一个良好的朋友圈。
换位思考是基本的道德理论
由于立场不同,环境不同,有时候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误会、矛盾便从中而生。大多数情况下,双方或许都没有错,但是正是因为没有相互理解而引发了纠纷。如果双方都能够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思考问题,这个世界将迎来真正的和平。罗曼·罗兰说:“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换位思考是做到善良和体贴的唯一途径。
有这样一个童话故事: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他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他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猪听了他们的抱怨,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青少年要多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于对方的挫折,苦痛,不要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要给予关怀和体贴,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换位思考是基本的道德理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文化到《马太福音》中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无一不是肯定换位思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