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梁伯学临床经验集(脾胃病专辑)
15125000000009

第9章 常见病证治(5)

⑧肠虚夹热型

辨证要点:大便正常,3—4日1次,便时不畅,或排便困难。方如:生黄芪20g,茯苓15g,炒白术15g,陈皮15g,枳壳10g,厚朴15g,莱菔子20g,木香10g,黄芩6g,黄连6g,干姜6g,酒大黄6g。

2.随证加减

①过敏性或肠功能紊乱者选加柴胡、枳壳、炒白芍、甘草等。

②大便不畅者用枳壳、木香。

③食后即便者选加葛根、升麻、赤石脂等。

④大便夹黏液者选加地榆炭、炮姜炭等。

⑤腹痛肠鸣,大便不畅者为寒热夹杂,痰湿偏重。选加茯苓、苍术、姜半夏、藿香等,调整黄连与干姜用量。

3.灌肠方

①脾虚——湿热型(或有脓血便)

白头翁15g,苍术30g,地榆炭15g,白及15g,苦参15g,败酱草15g,木香10g,黄柏6g,黄连6g,干姜6g,生甘草3g。

②脾虚——寒热夹杂型(无脓血便)

生黄芪15g,苍术30g,秦皮15g,地榆炭15g,赤石脂15g,败酱草15g,木香10g,黄连3g,干姜3g,生甘草3g。(根据寒热多少,调整黄连与干姜用量)

【西医治疗】

采用分级、分期、分段治疗的原则。

1.活动期内科治疗

尽快控制炎症、缓解症状。

(1)轻度溃疡性结肠炎的处理:选用相当剂量5-氨基水杨酸(5-ASA)制剂:柳氮磺胺吡啶(SASP)1g3—4次/日,美沙拉嗪1.2g3—4次/日。远段结肠病变者:5-ASA栓剂1g,塞肛2次/日;或5-氨基水杨酸的制剂灌肠;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盐灌肠液100~200mg,每晚1次保留灌肠;布地奈德2mg,保留灌肠,每晚1次。

(2)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处理:可用上述剂量水杨酸类制剂治疗。反应不佳者,适当加量或改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常用强的松30~40毫克/日,分次口服。

(3)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处理:病变范围较广,病情发展变化较快,作出诊断后应及时处理,给药剂量要足,治疗方法如下:

①如患者未用过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可口服强的松40~60毫克/日,观察7~10天;亦可直接静脉给药,琥珀酸氢化可的松200~300毫克/日。

②已使用者,应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300毫克/日,或甲基强的松龙48毫克/日。

③肠外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肠道继发感染,如氨苄青霉素、硝基咪唑及喹诺酮类制剂。

④应使患者卧床休息,适当输液,补充电解质,以防水盐平衡紊乱。

⑤便血量大、血红蛋白在90g/L以下和持续出血不止者应考虑输血。

⑥营养不良、病情较重者可用要素饮食,病情严重者应予肠外营养。

⑦静脉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7~10天后无效者,可考虑环孢菌素2~4mg/kg.d静滴;静脉应用1~2周后改为口服1~3月,不应超过6个月,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⑧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亦可考虑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

如上述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应及时内、外科会诊,确定结肠切除手术的时机与方式。慎用解痉剂及止泻剂,以避免诱发中毒性巨结肠。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变化,及早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2.缓解期内科治疗

(1)初发病例、轻症远段结肠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后,可停药观察。

(2)除上述外的所有患者,完全缓解后均应继续维持治疗。可能3~5年甚至终生用药,诱导缓解后6个月内复发者也应维持治疗。

(3)已经公认皮质类固醇激素无维持治疗效果,在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应尽可能过渡到用氨基水杨酸维持治疗,柳氮磺胺吡啶(SASP),维持量1~3g/d,维持1~2年。

(4)6-硫基嘌呤或硫唑嘌呤等,用于对上述药物不能维持,或对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者。

一般认为,所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需推荐终生维持治疗,尤其是左侧结肠以上,广泛结肠或全结肠病变,每年复发1次以上的远端结肠病变。远端结肠炎患者,已获缓解2年及不愿接受该类药物治疗者,可停止治疗。目前有证据表明,维持疗法可以降低结肠癌、直肠癌的危险。

3.外科治疗

(1)绝对指征:大出血、穿孔、明确的或高度怀疑癌肿以及组织学检查重度异型增生,或肿块性损害中出现轻中度异型增生。

(2)相对指征:重度溃疡性结肠炎伴中毒性巨结肠,静脉用药无效者;内科治疗症状顽固、体能下降、对皮质类固醇激素耐药或依赖者,替代治疗无效者;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坏疽性脓皮病、溶血性贫血等肠外并发症者。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多为慢性起病,或由急性胆囊炎发展而来,是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有反复急性发作的特点。多数患者合并胆结石,所以,胆结石是引起胆囊炎的主要原因,少数非结石性胆囊炎可由细菌感染而发病。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胆囊壁的水肿和增厚,甚至出现纤维化。属于中医“胁痛”、“胃脘痛”等病的范畴。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胆疏泄功能失调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其病位在肝胆,但常与脾胃同病。多数病人以右胁胀痛,恶心欲吐,口苦口干为主要表现。临床常见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等证候。治疗以疏肝利胆,理气止痛为主。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具有胆石症病史,反复发作的右上腹部疼痛或绞痛,伴有消化不良症状者,有B超检查或胆囊造影的影像学特征。

1.反流性食管炎

有上腹部疼痛与不适,并以胸骨后灼热疼痛为主证,服用抑酸剂后症状缓解。胃镜及24小时食管pH值动态监测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2.慢性肝炎

有肝炎病史,平时可有右上腹疼痛,伴乏力、纳呆、腹胀、恶心等症状,肝功能检查可见明显异常。

3.慢性胃炎

以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者,易误诊为慢性胆囊炎,但无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的上腹部绞痛。可通过B超及胃镜检查可以确诊。

4.消化性溃疡

有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具周期性和节律性特点,疼痛与饮食关系较密切,进食或服用抑酸剂可缓解,胃镜或X线钡餐造影可确诊。

5.心绞痛

若疼痛位于剑突下,与慢性胆囊炎的疼痛部位、性质类似。但心绞痛发作时间短,经休息后可缓解。心电图、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测定,结合病史可确诊。

【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证候】右胁胀痛,连及肩背,恶心欲吐,口苦口干,嘈杂嗳气,舌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方药】疏肝利胆汤加减(自拟方)

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青皮15g,陈皮15g,柴胡10g,郁金15g,枳壳15g,鸡内金15g,金钱草30g,茵陈15g,元胡15g,川楝子15g,黄连6g生姜3g,吴茱萸3g,蒲公英15g。

2.肝胆湿热证

【证候】右胁胀痛,胃脘胀满,恶心欲吐,口苦口干,便秘溲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化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柴胡10g,郁金15g,枳壳15g,厚朴10g,金钱草30g,茵陈15g,青皮15g,陈皮15g,鸡内金15g,蒲公英15g,生甘草3g。

【加减】①大便干者加莱菔子、火麻仁、大黄等。②纳差者选加炒槟榔、莱菔子、焦三仙等。

【西医诊断中医治疗】

1.B超: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证候】右胁胀痛,连及肩背,恶心欲吐,嘈杂嗳气,口苦口干,纳差乏力,舌苔白,脉弦。

【辨证】肝胆气滞。

【治法】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方药】疏肝利胆汤加减(自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