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126

第126章 中国画论作者及有关作者篇(7)

【董其昌】1555~1636。明代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谥文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华亭派”的主要代表。少负盛名,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编修,后出为湖广副使,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鉴赏,工书画。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虞世南,后博取魏晋诸家,自成一体,行楷尤妙,对后世书法影响极大。画山水初学黄公望、倪瓒,中年改宗董源、巨然,复集宋元诸家之长,独具一格。追求笔致墨韵,清润秀逸,体现出平淡天真的个性。他的画风影响中国山水画创作长达三百年。有关书画理论着述颇富,他关注画家的自身修养,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天地为师”、“以造物为师”,同时提倡摹习古人绘画作品。对于我国山水画发展体系提出全新的观点,以禅论画,创“南北宗”说,含有尚南贬北倾向。着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冯志洁)

【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收藏家、书画家。字仲醇,一字眉公,号糜公、糜道人、白石樵,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幼颖异,能文章。长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二十九岁取儒衣冠尽焚弃之,结茅庐于昆山之阳,以隐士自居。工诗文、戏曲、小说、书画。喜鉴别,富藏书。书学苏轼、米芾。善写水墨梅竹,点染精妙,格调清逸。

画山水笔墨简朴,气韵空远。在书画上追求“用笔用墨之妙”,主张“文人之画,不在蹊径而在笔墨”。

与董其昌、莫是龙共同倡导“南北宗”之说,北派以李思训为代表,南派以王维为代表。尚南贬北,推崇文人画的笔墨韵致。着有《书画史》、《书画金汤》、《眉公秘笈》、《陈眉公全集》等。(冯志洁)

【范允临】1558~1641。明代书法家、画家。字长倩,号石公,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改任云南提学使;万历三十二年(1604)迁任福建布政司参议。

天启元年(1621)归居故里,筑室于苏州天平山,留连词文,与好友遨游于山水之间,藉书画怡情养性。工书,诸体俱佳,与董其昌齐名。善山水,初学文徵明,进而师法宋元诸家,终以山水名于世。

他关注画家的自身修养,主张画家“胸中有书”,“自具丘壑”,“力追古人”。尝自跋画云:“余胸中有画,腕中有鬼。少时曾留心绘事,以领青衫不可得,退而屈首受书,遂弃之。今老矣,追忆往年笔墨,隐隐在目间,偶一拈弄,竟不类青山面孔。然随意涂抹,亦自有致,绝无画家蹊径。观者聊以当无弦之琴。”在绘画上主张远师宋元。着有《输廖馆集》。(冯志洁)

【李日华】1565~1635。明文学家、画家、收藏家。字君实,号竹,又号九疑,嘉兴(今属浙江)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性淡泊,工书画,善赏鉴,世称博物君子。尤工山水,其画用笔矜贵,格调高雅,宗法董源,兼取宋元大画家巨然、吴镇,自成名家。精于墨竹。着述颇富,论画注重画家的人品,强调作画时应“自写胸中逸气”,主张追求绘画的神似,提倡画家以造化为师。着有《恬致堂文集》、《紫桃轩杂缀》、《味水轩日记》、《六研斋笔记》、《恬致堂诗话》、《礼白岳记》、《蓬栊夜话》、《竹画媵》、《竹墨君题语》等。(冯志洁)

【谢肇淛】1567~1624。明代文学家、藏书家。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长乐(今属福建)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都水司郎中、云南布政司左参政、广西左布政使。在任内他治理河流,亲理政事,整顿盐政,活跃经济,政绩显着。博学多才,擅长诗文,与徐熥、徐火勃、曹学佺等结社论诗。其诗清朗圆润,为当时闽派代表。酷嗜藏书,收集宋人文集颇富。一生勤于着述,写作大量笔记小品。着有《五杂俎》、《文海披沙》、《北河纪略》、《史觽》、《小草斋诗话》、《小草斋集》、《方广岩志》、《滇略》、《百粤风土录》、《长溪琐语》、《太姥山志》、《支提山志》等近二十余种。在《五杂俎》中,极力反对当时画坛上一味追求“意趣”,而轻视人物画和花鸟画的倾向。推崇古人之画,批评时人之不足。在文人画盛行环境下,这些主张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冯志洁)

【恽向】1568~1655。明代画家。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崇祯末年举贤良方正,任内阁中书。明清之际,弃官隐居,与江南文人相唱和,专于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书画,山水宗董源、巨然,意在倪云林、黄公望之间。悬笔中锋,骨力圆劲。晚年惜墨如金,挥洒如意,妙合自然。因常往来齐、鲁间,曾登泰岳,得山水雄浑之气。恽向认为绘画应是传神为主,主张通过画家的主观情思的策动来熔铸绘画所表现物象的精神。以为画之“意”的极界是“无意”,追求“至平、至淡、至无意”的境界。主张学习古人,但反对“食古不化”、“泥古不变”。所言“疏中密,密中疏”之见,颇为精辟。着有《画旨》四卷。(冯志洁)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明晚期文学“公安派”的创始人,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为“公安三袁”。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人。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历任吴县令、礼部仪制司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转考功员外郎、稽勋郎中等职。公安派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抒性灵”,强调个性表现,要求“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了袁宏道对绘画的看法。在绘画方面,他反对师法古人,认为“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诗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

着有《敝箧集》、《锦帆集》、《解脱集》、《广陵集》、《瓶花斋集》、《潇碧堂集》、《破砚斋集》、《华嵩游草》、《袁中郎全集》等。他的有关绘画的论述集中在《瓶花斋论画》中。(冯志洁)

【李流芳】1575~1629。明代画家、文学家。

字长衡,一字茂宰,号檀园,又号香海、慎娱居士,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移居常熟(今属江苏)。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孝廉。工诗文书画。画山水学黄公望、吴镇,出入宋元,逸气飞动,笔墨苍劲清标,墨气淋漓,风格峻爽朗逸。

有“分云裂石”之势。其写生亦有别趣。书法学苏东坡,矫洁遒媚。又精篆刻,宗文彭,与何震齐名。

诗词文赋,风格清新典雅。他关注绘画自身意义,认为“画会之真山真水总不似,画会之古人总不似,画会之诗总不似”。着有《檀园集》、《西湖卧游图题跋》等。(冯志洁)

【张丑】1577~1643。明代书画收藏家、鉴定家。原名谦德,字叔益,后改名曰丑。字广德,号青甫、青父、米庵,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出身收藏世家。善鉴藏,知书画。所着《清河书画舫》,详载博引,考鉴极精,是考察我国古代书画名迹收藏流传情况及鉴定考证的重要着作。其间论画,强调“理趣”兼备。认为“鉴赏二意,本质不同”,“赏以定其高下,鉴以辨其真伪”。(冯志洁)

【唐志契】1579~1651。明代画家。字玄生,又字敷五,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一作海陵(今江苏泰州)人。精绘事,擅鉴赏。画山水,无师自学,常游名山大川,坐卧其下,因而对自然山水有着真切的体会。画笔清远,树石简洁,苍润有致,有元人风韵。性嗜石,有米颠(芾)之癖。他认为山水画创作是“风流潇洒之事”,重视自然山水与客观自我的融合,强调画山水要善于得“山水之真情性”及“山林逸趣”,进而认为“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对于山水画技法也有不少创见。着有《绘事微言》。(冯志洁)

【顾凝远】1580~约1655。明代画家。字诞伯,号青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活动于明末清初画坛。少负奇才,长而好学。博学广识,精于画理。工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出入荆浩、关仝。

好蓄商周秦汉文物。着有《画引》。其论述涉及兴致、气韵、笔墨、生拙、枯润、取势等,颇为精辟。强调绘画以追求气韵生动为目的,关注绘画表现形式的审美意趣。(冯志洁)

【蓝瑛】1585~约1666。明代画家。字田叔,号蜨叟、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东园蜨叟、西湖外史,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寒微,少年游艺,广交各地书画名流。工书善画,擅长山水、花卉、兰石、人物,尤以山水着名。其山水法宗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又能自成一家。其作品落笔纵横奇古,风格秀润。晚年作品渐趋苍劲疏宕。既有职业画家技艺精熟的一面,又有文人画家清新雅洁的风韵。为“武林派”领军人物,学其画风者甚多,有陈洪绶、王奂、冯湜、洪都等。曾收集明末清初画家数百人资料,对《图绘宝鉴》进行增补,后与清初诸家增补辑成《增广图绘宝鉴》刊行。他十分注重对古人笔墨的模仿,提出“绘画必须从古人笔墨留意一番,始可言画家也”。(冯志洁)

【沈颢】1586~1661后。明代画家、文学家。一作灏,字朗倩,号石天、朗道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补博士弟子员。性豪放,博雅多闻。

早岁薙发为僧,中年还俗。工诗文,善书法,精绘事,深研画理。画山水,笔墨秀雅,立壑奇突。临摹诸家,位置严整。图绘小景淡远清旷,画风近沈周。论山水画源流与董其昌同,亦分南北二宗。

要求绘画“挹之有神,摸之有骨,玩之有声”以达到“味外取味”的境界。注重画家的修养,提出“称性之作”的艺术追求。主张师自然而法古人,提倡临摹古人不在形似而在神会,发出了“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独特创见。重视绘画题款,将其提升到关乎绘画整体图式审美的高度加以论述。着有《画麈》、《画传灯》、《枕瓢》、《焚砚》等。(冯志洁)

【李式玉】明代学者。字东琪,生卒及生平事迹均不详。活动在嘉靖、万历年间。着有《赤牍》、《四十张纸牌说》。他批评当时的绘画“多雷同而少变化,其丘壑布置,千幅如一”。以为“可传者少”。他重视画家对于自然生活的观察体悟与师法古人优秀作品的重要意义。对于吴门画家高度概括的笔墨表现能力大加赞赏。(冯志洁)

【张岱】1597~1679。明代文学家、藏书家、史学家。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居士、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居于杭州。出身官宦世家,家富藏书。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喜游山水,于戏曲、音乐、收藏无所不好。明亡后寄居山林,隐而着述。其散文洒脱灵动,遣词新奇,寓情于景,造诣极高,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

他品诗评文论艺,常以冰雪为喻,崇尚生气、真气。

认为“自弹琴拨阮,蹴鞠吹箫,唱曲演戏,描画写字,作文做诗,凡百诸项,皆藉此一口生气。得此生气者,自致清虚;失此生气者,终成渣秽”。他还崇尚空灵,认为冰雪之气,“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张岱认为诗文书画的创作,均不能刻意为之,强求其好:“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不佳。”进一步论述说:“天下之有意为好者,未必好;而古来之妙书妙画,皆以无心落笔,骤然得之。”他对于诗、书、画的关系论述尤见新意。着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及历史着作《石匮书》等。(冯志洁)

【陈洪绶】1598~1652。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字章侯,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九品莲台主,诸暨枫桥(今属浙江)人。出身官宦世家,幼年早慧,诗文书法俱佳,曾随蓝瑛学画花鸟。

崇祯三年(1630)应会试未中,十五年以捐赀入国子监,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图像,因而得纵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时与北方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明亡,清兵入浙东,削发为僧,一年后还俗。晚年学佛参禅,在绍兴、杭州等地以卖画为生。秉性傲兀怪诞,生活放纵不羁。擅长人物,精工花鸟,兼能山水,是明末富有革新精神和艺术风格独创的画家。所画人物,构图简括,形象奇古,造型夸张,钩线劲挺,风格雄健,个性特征强烈,其造型和色彩富于装饰意趣。他主张广泛师法古人,强调融会贯通,不为成法所拘,认为作画“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得元之格,则大成矣”。着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等。(冯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