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14

第14章 中国画名词术语篇(12)

【折带皴】此法线面结合,一般用干笔淡墨,先横后纵,形似折带。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折带皴,如腰带折转也。用笔要侧,结形要方,层层连叠,左闪右按,用笔起伏,或重或轻,与大披麻同。但披麻石形尖耸,折带石形方平。即写崇山峻岭,其结顶处,亦方平折转,直落山脚,故转折处多起圭棱,乃合斯法。倪云林最爱画之,此由北苑大披麻之变法也。”(任大庆)

【泥里拔钉皴】是一种点线结合的斫笔方式,首轻尾重,形如出泥之钉。明代汪珂玉《珊瑚网·论画》认为“泥里拔钉皴”是从夏圭师法李唐变化而来。(任大庆)

【乱麻皴】是在披麻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讲究乱中求理。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云:“乱麻皴,如小姑滚乱麻篮,麻乱成团也。麻丝既乱,何以成为画法耶?不知山石形像,无所不有,天生纹理,逼肖自然。盖乱麻石法,是石中裂纹,古人因其裂纹幼细如麻丝,其丝纹紊乱无头绪可寻,故名曰乱麻也。作此法不能依样葫芦,拘泥成法,必须多游名山,留心生石,胸中先有会趣,庶免临池窒笔。”(任大庆)

【乱柴皴】是一种比乱麻皴更为粗放的皴法。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云:“乱柴皴,如柴枝乱叠也。乱柴法与乱麻、荷叶同为一类,但乱麻笔幼而软,有长丝团卷之意。乱柴笔壮而劲,有枯枝折断之意。荷叶笔气悠扬,如荷翻夜雨;乱柴笔势率直,如柴经秋霜。石之阴处,皴密而粗,仿佛重堆柴头。石之阳处,皴疏而细,俨然斜插柴枝。直笔中参以折笔,笔笔用力,即笔笔是骨。骨法用笔,此之谓也。乱柴石即今之寿山石,石多裂纹。有志画学者,当会此意,勿因名离实也,树宜秋林,用鹿角枝配之。”(任大庆)

【弹涡皴】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弹涡皴,如流涡滚也。长江水底,巨石阻流,撞激水势,从下滚上,水面回澜,旋转中如浪如泡,或高或低,其山石之形状似之,故名弹涡。石即今之咸海之滨所结水泡石是也。用笔微侧,旋转运动不泥,皴廓多作石眼,如水泡然。石眼之旁,随气接衬几笔。笔宜简,不宜繁,一气写成,然后用墨染出背面,兼衬贴余气,斯为得法。”(任大庆)

【骷髅皴】形如众多骷髅头堆聚在一起。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骷髅皴,如头颅尸骨也。人头枯骨,画法何必以此立名?不知山石形象多似佛头,若名佛头,只见光秃,未得眶齿玲珑、枯瘦嶙峋之状,古人盖有深意其间,李思训每画之。纯用钩勒,精细谨严,丝毫不苟,细中有力,密处有疏。或像龙头,或如佛首。正侧左右,眼鼻毕呈;长短参差,形影俱在。宜作小幅,当用白描,更须以细树夹叶、曲槛回廊衬之。”(任大庆)

【矾头皴】是一种表现山头积石的皴法。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矾头皴,如矾石之头也。矾头石多棱角,形多结方,每开一面,周围逼凸,直廓横皴。每起工字细纹,高峙倒插,如叠矾堆。用笔中锋,用墨可焦可湿。焦可加擦,湿则加染,刘松年多作此。”参见“矾头”。(任大庆)

【抱石皴】是现代山水画家傅抱石独创的一种散锋皴法,近似于“乱柴皴”、“乱麻皴”的感觉。

方法是蘸浓淡不一的墨色在纸上“疾速挥动,猛刷猛扫”,皴擦时笔锋或散或聚,不足之处可反复,然后视墨色自然渗化的效果及时钩写山石轮廓,淋漓爽快,气势连贯,比传统先钩后皴的方法灵活多变。傅抱石喜欢用较短笔锋的笔作画,而且多用硬毫或兼毫,尤喜狼毫斗笔,这类毛笔在皴擦时,聚时见笔锋,散时见多锋,而且易开易拢,笔腹较大,含水量也较大。当用到笔根部时,提则为数毫游丝,按则为块为面。中锋侧锋皆被揉成了散锋,正、侧、逆、转同时飞动,自云“含毫命素水墨淋漓的一刹那,什么是笔,什么是纸,乃至一切都辨不清”。傅抱石这种粗头乱服的皴法是对传统皴法的突破,乱中见整,无法而有法。(任大庆)

【一笔三体】佛教美术用语。绘画佛像或书写佛经,每下一笔,礼拜三宝(佛法僧)三次,谓“一笔三体”或“一字三体”;雕刻佛像,每下一刀礼拜三次,谓“一刀三体”。引申为作画作书须敛心敬事。(耿剑)

【传真】其意有二:①写真。语见唐代杜荀鹤《八骏图》诗:“丹雘传真未得真,那知筋骨与精神。”②画人像。《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请一个传真的绘画父像,挂在斋中。”(周积寅)

【三停九似】五代南唐董羽《画龙辑议》:“画龙者得神气之道也。神犹母也,气犹子也,以神召气,以母召子,孰敢不致?所以上飞于天,晦隔层云,下潜于渊,深入无底,人不可得而见也。古今图画者,因难推其形貌,其状乃分三停九似而已。

自首至项,自项至腹,自腹至尾,三停也;九似者,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是名九似也。”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制作楷模》云:“画龙者,析出三停,分成九似。穷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仍要鬃鬣肘毛,笔画状快,直自肉中生出为佳也。”(陈见东)

【立七、坐五、蹲三】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二论人物画:“身之长短以面为主,立七、坐五、蹲三。”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头分三停,肩担两头,一手捂住半个脸,行七、坐五、盘(蹲)三半(以头形长短作比例)。”这是古代人体的一般比例,今之人体普遍高于古人,画家在作画时,应根据对象的高矮不同灵活运用。(周积寅)

【八格、三庭、五配、三匀】语见元代王绎《写像秘诀·写真古诀》并解:“写真之法,先观八格,次看三庭。眼横五配,口约三匀。明其大局,好定寸分。”八格解:相之大概不外八格——田、由、国、用、目、甲、风、申八字。面扁方为田;上削下方为由;上方下大为用;倒挂形长是目;上方下削为甲;阔为风;上削下尖为申。三庭解:发际至印堂为上庭,印堂至鼻准为中庭,鼻准下一笔至地角为下庭,谓之三庭。五配三匀解:山根约一眼之位,两鱼尾约两眼之位,共成五,谓之五配。两颐约两口之位,共成三,谓之三匀。印堂:位于两眉之间。地角:相术谓人面两颊骨之下端为地角,亦作地阁。山根:相术称鼻梁为山根。鱼尾:相术谓人眼角的纹为鱼尾。王氏《写像秘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肖像画专着,所论“八格”、“三庭”、“五配”、“三匀”,论述了画人像面部外形特征以及五官的地位、比例关系,对明清以来肖像画学习与创作产生较大影响。(周积寅)

【天三地四】清代丁皋《传真心领·部位论》:“上停以天庭为中,左太阳,右太阴谓之天三;下停以人中划限法令,法令至腮颐。左右合为四部,谓之地四。此亦部位之法,不可不知也。”天庭:人的两眉之间,额部中间。太阳:人体穴名,位于眉与目外目此后约一寸处。太阴:月亮。日为太阳,月为太阴。人中:指人鼻下唇上之间中凹处。腮:两颊的下半部。颐:下巴。是谓以额骨头颅转折处为界,分三个大面定部位,中部前额为天一,左右两侧太阳、太阴为天二、三,谓之“天三”。

于鼻下部以人中为中心,至鼻唇沟至左右两腮颐边为三、四,谓之“地四”。(周积寅)

【天庭地阁】清代丁皋《写真秘诀》云:“额圆而上覆,故曰天庭”,“下停一部,名曰地阁。”丁氏将人脸竖看分为“三停”:“发际至印堂(二眉中间)”为“上停”,靠发际处为“天庭”。鼻准至颏部(下巴)为“下停”,靠颏尖处为“地阁”。(王凤珠)

【九宫格】九宫格:临摹书画所用的方格。

一格中分成九小格,像古代皇帝的明堂九宫,故曰九宫格。此法始于唐代。元代王绎《写像秘诀·收放用九宫格法》云:“作书九宫本九九八十一格,收小即所以放大,将全面眶格画于大九宫格内,上顶发际,下齐地角,即用小九宫一个收小,便丝毫不爽。格须斩方。九宫格收放法,只以能画后用之,若初学当熟习起手诀,目力方准。”(周积寅)

【五岳】清代丁皋《传真心领·部位论》:“要立五岳:额为南岳;鼻为中岳;(左右)两颧为东西岳,地阁为北岳。将画眉、目、准(鼻)、唇,先要均匀五岳,始不出乎其位。至两耳安法,上齐眉,下平准,因形之长、短、高、低,通变之耳。凡此皆传真入手机关,丝毫不可易也。果能专心致志,而不使有毫厘之差,则始以诚而明,终由熟而巧,千变万化,何难之有?”岳:原指高峻的山。古代肖像画将人物画部凸起的部分比喻为“岳”。“五岳”则是掌握人物面部基本形貌的关键。(王凤珠)

【三白法】《书画篆刻实用辞典》释云:“人物古多重设色,画肖像画时,为了突出人物神气,显示其体积感,常在鼻、额(或颧)、下颔三个凸出部分染白粉,谓之‘三白法’。唐时已运用此法,有‘唐三白’之称。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曰:‘古画,面部用粉染其阳位眶鼻颧颔等处,赭染其阴位,故神气突出。’常见‘白纸上先染后却罩粉,然后再染提掇。绢则先衬背后’。”(王凤珠)

【化工】与“画工”相对,由西汉贾谊《鵩鸟赋》“造化为工”演化而来。唐代元稹《春蝉》:“作诗怜画工,不遣春蝉生。”化工:天工,指自然的创造力。明代徐渭云:“化工无笔墨,个字写青天。”(见清代汪之元《天下有山堂画艺》)“化工”一词最早运用到画论中,指的是自然形成的艺术技巧。

《史记·货殖列传》曰“竹干万个”。张守节《正义》释“竹曰个,木曰枚”。青天:喻人之清朗。中国画论认为画工可逼近甚至胜过“化工”。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如周昉写生、太史序传,逼夺化工。”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痴翁(黄公望)设色,与墨气融洽为一。渲染烘托,妙夺化工。其画高峰绝壁,往往钩勒轮廓,而不施皴染,气韵自然深厚。”(周积寅)

【景行】清代王原祁《麓台题画稿》:“有真山水,可以见真笔墨;有真笔墨,可以发真文章。古人如是,景行而私淑之,庶几其有得焉。”景行:指崇高的德行。《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赵岐注:“淑,善也。我私善之于贤人耳。盖恨不得学于大圣人也。”后对自己所敬仰而不得从学的前辈,常自称为“私淑弟子”。(周积寅)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是中国花鸟画的传统题材。宋元画家多写竹梅,加松树合称“岁寒三友”。松树四季长青,竹子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放,都可寓意清高出浊。宋代林景熙《霁山集》之四《五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篁为岁寒友。”元代白朴杂剧《朝中措》:“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任大庆)

【四君子】四君子为梅、竹、兰、菊,是中国花鸟画的传统题材,宋元时期开始流行。明神宗万历间,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陈继儒称“四君”,此后,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清代王概等《芥子园画传》第三集即为梅、竹、兰、菊四画谱。

后亦有人加上松树或水仙或奇石,合称“五清”或“五友”。(任大庆)

【五清】见“四君子”条。

【五友】见“四君子”条。

【一丁】见宋释仲仁《华光梅谱》。是梅花取象十法之一。所谓“一丁”之法,“须是丁香之状,贴枝而生。一左一右,不可相并。丁点须要端楷有力,无令其偏。”“一丁者所以象太极也,即梅之蒂也。言花之胚胎乎此。故画(梅)必先此一丁。”元吴大素《松斋梅谱》、明王绂《书画传习录》等均有引用。参见“梅花取象十法”条。(耿剑)

【二体】见宋释仲仁《华光梅谱》。是梅花取象十法之一。所谓“二体”之法,谓梅花“根不独生,须分为二。一大一小,以别阴阳;一左一右,以分向背”。参见“梅花取象十法”条。(耿剑)

【三点】见宋释仲仁《华光梅谱》。是梅花取象十法之一。所谓“三点”之法,“贵如一字,上阔下狭。两边者连丁之状,向两角中间者据中而起,蒂萼相接。不可不相接,接不可断续也”。参见“梅花取象十法”条。(耿剑)

【四向】见宋释仲仁《华光梅谱》。是梅花取象十法之一。所谓“四向”之法,谓“其法有自上而下者,有自下而上者,有自右而左者,有自左而右者。须布左右上下取焉”。参见“梅花取象十法”条。(耿剑)

【五出】见宋释仲仁《华光梅谱》。是梅花取象十法之一。所谓“五出”之法,“须是不尖不圆,随笔而偏分折,如花开七分则全露,如半开则见其半,正开则见其全。不可无分别也”。参见“梅花取象十法”条。(耿剑)

【六枝】见宋释仲仁《华光梅谱》。所谓“六枝”之法,“有偃仰枝、覆枝、从枝、分枝、折枝。凡作枝之际,须是远近上下相间而发,庶有生意也”。参见“梅花取象十法”条。(耿剑)

【七须】见宋释仲仁《华光梅谱》。是梅花取象十法之一。所谓“七须”之法,“须是劲,其中劲长而无英,侧六茎短而不齐。长者乃结子之须故不加英,啖之味酸;短者乃从者之须故加英点,啖之味苦。诗曰:举须如虎须,七茎有等殊。中茎结青子,六短就成虚”。参见“梅花取象十法”条。(耿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