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15

第15章 中国画名词术语篇(13)

【八结】见宋释仲仁《华光梅谱》。所谓“八结”之法,“其法有长梢、短梢、嫩梢、叠梢、交梢、孤梢、分梢、怪梢。须是用木而成,随枝而结。若任意而成无体格也”。参见“梅花取象十法”条。(耿剑)

【九变】见宋释仲仁《华光梅谱》。是梅花取象十法之一。所谓“九变”之法,“其法一丁而蓓蕾,蓓蕾而萼,萼而渐开,渐开而半折,半折而正放,正放而烂漫,烂漫而半谢,半谢而蔫酸”。参见“梅花取象十法”条。(耿剑)

【十种】见宋释仲仁《华光梅谱》。是梅花取象十法之一。所谓“十种”之法,有“枯梅、新梅、繁梅、山梅、疏梅、野梅、官梅、江梅、园梅、盘梅。其木不同不可无别也”。“十种梅花木,须凭墨色分”。元吴大素《松斋梅谱》、明王绂《书画传习录》等均有引用。参见“梅花取象十法”条。(耿剑)

【三绝】《南史·梁元帝纪》:“帝工书善画,自写宣尼像,为之赞而书之,时人谓之三绝。”《新唐书·郑虔传》:“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清代张纬屏《松轩随笔》:“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谓集一人或一时的三种卓越的技巧。普通以诗、书、画为“三绝”。也有指别种技能或事物的。如唐代李绰《尚书故实·受禅碑》:“王朗文、梁鹄书、锺繇镌字,谓之‘三绝’。”北宋朱长文《续书断·神品》:“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长史(张旭)草书为‘三绝’。”前人所说甚多,内容不尽相同。(周积寅)

【画家四祖】明代杨慎《丹铅总录》:“画家顾、陆、张、吴为四祖,余以为失评矣。当以顾、陆、张、展为四祖。顾、陆、张、展,如诗家之曹、刘、沈、谢,阎立本则诗家之李白,吴道玄则杜甫也。必精于绘事品藻者,可以语此。”这里所言顾、陆、张、吴即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画史上曾有称为中国古代画家“四祖”。杨慎对此显然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应以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和展子虔为四祖,当然从下文中看,他将吴道子比为诗圣杜甫,并无贬低之意。画史上把陆探微和顾恺之并称为“顾陆”,属于“密体”。张僧繇、吴道子属于“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郑午昌考据“王世贞亦尝品评六朝诸大家矣,谓画家称顾、陆、张、吴,犹书之有锺、张、羲、献也;后又称曹、卫、顾、陆,则书之锺、皇、张、索。并参证谢赫《画品》、李嗣真《续画品》,及姚最、张怀瓘、张彦远诸家的说法,而有评说:‘典型当首虎头,精神当推道子,卫协调古,探微功新,可谓四圣。弗兴迹犹隐显,僧繇等方殆庶:比之于书,殆皇、索之伦耳。’”可见对此的认定各家自有各家之说,其中取舍都有相对的道理,但很显然这里面的主观性也是不言而喻。(曹雪雯、刘亚璋)

【六朝四大家】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皆以金陵(今江苏南京)为首都。四大家,画史上指东吴曹不兴、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唐代张怀瓘《画断》评:“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顾为最。喻之书,则顾、陆比之锺、张,僧繇比之逸少,俱为古今独绝。”南齐谢赫《画品》把曹不兴列为第一品,云:“不兴之迹,殆莫复传,惟阁之内,一龙而已。”六朝四家之画罕见,传世作品仅有顾恺之《女史箴图卷》等三幅(皆后人摹本)。(屈健)

【大小李将军】唐代书画家李思训,开元初官左(一作右)武卫大将军。“画着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之法。”其子昭道,官至太子中舍。擅长青绿山水,“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思训、昭道)”。世称“二李”为“大小李将军”。(周积寅)

【二李】见“大小李将军”条。

【荆关董巨】五代后梁山水画家荆浩、关仝并称“荆关”,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五代宋初山水画家董源、巨然并称“董巨”,开创了南方山水画派。“荆关董巨”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见“荆关董巨”条。

【二米】宋代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画史上呼之“大米”、“小米”或名“二米”。他们打破了线条的成规,创造了以卧笔横点成块面的“落茄法”,表达出山水烟雨云雾、迷茫奇幻的景趣,人称“米点山水”、“米氏云山”,自成一派——米派,属南方山水画派之支派。(周积寅)

【北宋三大家】其说有二:①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三家山水》卷一:“画山水惟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此三家乃北方山水画派的主流。②元代汤垕《画鉴》:“宋画家山水,超绝唐世者,李成、范宽、董元(源)三人而已。尝评之: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体貌,范宽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周积寅)

【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的合称。擅为山水,兼作人物。明代屠隆《画笺》:“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以后四大家也。”张丑《清河书画舫》:“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张泰阶《宝绘录》:“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屈健)

【元四大家】一般指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明代董其昌《画眼》:“黄、倪、吴、王四大家皆以董、巨起家成名,至今只行海内。”另一说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见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也有将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六家”。(屈健)

【元六家】见“元四大家”条。

【明四家】明代中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的合称。沈周、文徵明为师生关系,后来发展成为吴门画派。其实明代戴进、吴伟、陈淳、徐渭、董其昌、陈洪绶都是与沈、文、唐、仇并驾齐驱的大家,故“明四家”并不能完全代表明代绘画的成就。(屈健)

【禁中三绝】《常州府志》“蒋子成”条,谓明代永乐年间,画家中“以赵士濂虎、边景昭翎毛,并子诚人物为禁中三绝”。禁中:宫中。(王凤珠)

【南陈北崔】“南陈”,指南方的陈洪绶。陈洪绶(1597~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

出身于文人家庭,能诗,擅书法,尤长于绘画。人物、山水、花鸟、杂画皆能。早年曾向蓝瑛学画,后取宋元李公麟、赵孟頫等名家画法,所作人物画注重神情的刻画,造型夸张,设色古艳,富有装饰趣味,开辟了一条“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道路。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云:“洪绶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兼有公麟、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法其力量气局,拔超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三百年无此笔墨也。”清末的“四任”继承与发展其画风。“北崔”,指北方的崔子忠。崔子忠(?~1644),初名丹,字开予,号北海;改名子忠,字道母,号青蚓,山东莱阳人。善画人物、仕女、肖像,受南唐周文矩影响颇深。所作人物画笔墨清丽,设色古雅,面目奇古,衣纹细劲,师法古人而参以己意,富有创新精神。南方陈洪绶与北方崔子忠齐名,时称“南陈北崔”。(谢江岚)

【清初六大家】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在很长时间里,清六家的画被作为“正统”而享有盛名,广受推崇。(屈健)

【四王】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的合称。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国初画家,首推四王,吾娄东得其三,虞山居其一。”“四王”中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为江苏太仓人,太仓境内有娄江东流经过,故王原祁及其弟子们被人称为“太仓派”或“娄东派”。王翚为江苏常熟人,常熟境内有虞山,因被称为“虞山派”。四王强调传统,提倡“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四王画风影响巨大,方薰《山静居画论》评:“国朝画法,廉州、石谷(王鉴、王翚)为一宗;奉常祖孙(王时敏、王原祁)为一宗。廉州匠心渲染,格无不备。奉常祖孙独以大痴一派为法。

两宗设教宇内,法嗣藩衍,至今不变宗风。”“海内绘事家,不为石谷牢笼,即为麓台械木杻,至款书绝肖者。故二家之后,画非无人,如出一手耳。”(屈健)

【小四王】指活动于康熙至乾隆年间的四位画家王昱(王原祁族弟)、王愫(王时敏曾孙)、王宸(王原祁曾孙)、王玖(王翚曾孙),为四王之子孙或家族,画山水皆得家传,人称“小四王”。(周积寅)

【后四王】指活动于清代乾隆后期的四位画家王三锡(王昱从子)、王廷元(王玖长子)、王延周(王玖次子)、王鸣韶(1732~1788),其山水画主要受“四王”影响,人称“后四王”。(周积寅)

【四僧】清初山水画家弘仁(江韬)、髡残(刘介丘)、朱耷(八大山人)、原济(石涛)四人的合称。

他们于明亡后,皆出家为僧。均深通禅学,寄情书画,各有独特的造诣。(屈健)

【新安四大家】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卷上“查士标、何文煌”条:“查士标与同里孙逸、汪之瑞、释弘仁称四大家。”他们皆是安徽歙县、休宁一带人。休宁本属歙县地,古名海阳,隋唐时,两县均为新安郡治,故后人合称他们为“新安四家”,亦称“海阳四家”。他们虽宗法元四家,但画风各异,有人将他们称为“新安画派”,欠妥。参见“新安画派”。(周积寅)

【张松顾柳】张崟(1761~1829),号夕庵,江苏镇江人。擅长山水,学沈周、文徵明而自成一家。尤长画松。同邑顾鹤庆(1766~?)善画柳,故有“张松顾柳”之誉。(王凤珠)

【金陵八家】指明末清初活跃在金陵(今南京市)画坛上享有一定时誉的八位画家。八家是谁,各家说法不一:①明末清初学者方文(1612~1669)《嵞山续·题樊会公小像》卷五诗云:“绘事江东有八家。”江东:指金陵。诗作于康熙二年(1663),“八家”首次出现。②李渔(1611~1679)诗有《寄樊会公、吴远度·樊吴俱工绘事,金陵有八家之目,此其二也,与予居相近》(见朱绪曾《国朝金陵诗征》卷四十一)。③成书于雍正十三年(1735)的张庚(1685~1760)《国朝画征录》卷三首列八家之人名:龚贤(半千)、樊圻(会公)、高岑(蔚生)、邹喆(方鲁)、吴宏(远度)、叶欣(荣木)、胡慥(石公)、谢荪(缃酉),号称“金陵八家”。清代秦祖永(1825~1884)《桐阴论画》从张庚之说。④成书于乾隆年间(1736~1795)《上元县志·方伎》卷二十四,将陈卓、吴宏、樊圻、邹喆、蔡霖沧、李又李、武丹、高岑八人,由周亮工“品题为金陵八家”。⑤成书于同治年间(1862~1874)《上江两县志》列陈卓、吴宏、樊圻、邹喆、叶欣、胡慥、武丹、高岑为“金陵八家”。⑥清代杨思寿(1835~1891)《眼福编》以樊圻、高岑、邹典、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为八家。⑦民国二十六年(1937)《昆山景物志》以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叶欣、施霖、盛丹、王概为八家。综合七家之说,列为“金陵八家”者有: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陈卓、蔡霖沧、李又李、武丹、邹典、施霖、盛丹、王概共十六人。一般多以张庚《国朝画征录》“八家”说为准。“八家”中以龚贤最着。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寄居金陵,多以卖画为生。有人称之为“金陵画派”,差矣,他们的艺术主张不一、师承不一、画风不一,并非一派。(周积寅)

【画中九友】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王时敏、王鉴、李流芳、杨文骢、张学曾、程嘉燧、卞文瑜和邵弥的合称。见清初吴伟业《画中九友歌》。“画中九友”中,王时敏、王鉴及余者六人皆是追随董其昌,绘画水平参差不齐,但在美学追求上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给晚明的文人画注入了一股新活力。(屈健)

【扬州八怪】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活动于扬州地区的八位代表画家的总称。据清代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汪士慎。实际上,在其他学者汪鋆、凌霞、葛嗣浵、黄宾虹、陈师曾等人的着作中说法互有出入,尚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陈撰、李葂、杨法、华喦,被列入“八怪”之中,按照俞剑华并存说,加起来一共有十五人。他们是一批文人画家,作画多以花卉为题材,亦画山水、人物,坚持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主张革新创造,提倡个性解放,抒发真情实感,将诗书画印熔为一炉,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画在艺术上的深度和广度。和当时画坛流行的尚古模拟之风有所不同,故被时人及后人目为“偏师”、“怪物”,遂有八怪之称。八怪对近现代水墨写意画有很大影响。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徐悲鸿、潘天寿、陈大羽等人,无不是从八怪作品中受到启示而加以发展的。(周积寅)